张俊国 罗志佳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安徽 六安 237158;2.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经历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新依据,也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同样对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根本性的指导。高校作为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解决当前校园文化需求与供给矛盾关系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形成的,由全校师生共同传承、创造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和文化环境的总和[2]。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育人载体,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但在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以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其建设和发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校园文化主导作用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高校扩招至今已有19年,在这期间很多高校进行了新校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硬件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和办公环境,但与这种硬件设施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改善,轻精神文化和内涵建设,在文化引领投入的力度上远远不够,忽视对校园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的构建,物质硬件和人文精神未能有效结合。
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支配下,很多高校尤其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重视专业建设,忽视了大学的育人使命,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对拜金主义、诚信缺失、人情淡薄、见利忘义、奢侈浪费、校园暴力等现象不以为然。此外,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文化活动,不能从形成自身校园文化底蕴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轰轰烈烈的场面,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泛娱乐化、庸俗化,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不能起到正面的熏陶引导作用。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大多为“96、97、98后”,他们距离革命年代时间相当较长,对红色文化接触较少,很难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价值和意义,要想让红色基因得以在青年中传承,还需要增强红色文化自身的吸引力。但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导致高校不愿意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师即使想开发也无力开发,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无视或轻视红色文化传承与接受,致使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普遍缺位。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问题即矛盾,是事物自身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广泛而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是推动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来源和传承红色基因本身的需要,同时也引领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是解决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矛盾的重要途径。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国家精神上一面鲜艳的旗帜,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红色文化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追求“中国梦”的风采,谱写了“今日复兴中国梦,不忘当年梦中国”的美丽篇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了我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3]。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是生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青年人才的集聚地,校园文化在塑造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的内在品格能够引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热土,汲取了中华5000多年文化的精华;红色文化立足于当下,引领着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使我们具备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文化自信;红色文化着眼于未来,注重发展先进理论,定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中坚定信念、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从而引领时代风采、书写荣光。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根本或本质上讲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解决青年学生的需要与高校校园文化供给之间的关系。从教育整体来看,当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学生现在不是没学校上,而是选择上何类学校的问题。毋庸置疑,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专业是第一位的,但一所学校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对学生的选择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甚至有时候对学生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从供给方来看,高校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要,过度注重物质基础建设,忽略了校园建设发展的平衡性。从需要方来看,大学生未来美好生活不是靠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坚定的理念信念,以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来创造,这种精神品格在大学期间就要对他们进行塑造,而红色文化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新时代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高校在培养教育青年学生时要与时俱进,为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应有之义和自身的需要,更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弄潮儿提供精神支柱。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语境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关键在于处理好青年学生对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美好需要和学校建设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高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同样,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把每所高校都要建设像中央党校和井冈山干部学院那样红色浓郁,而是对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普遍缺失的一种填补。当然,高校也可以结合地方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注重平衡性和充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平衡性,不是不要校园物质文化,相反,在红色文化缺失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加大红色校园物质文化的投入,因为文化的体现总是需要物质载体,良好的校园景观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无形而积极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塑造校园优秀的品格创造良好的条件。红色校园景观是红色校园文化体现最自然和最恰当的方式,打造红色校园景观通常是将红色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红色基因遗传代码融入到建筑、路名、溪流、雕塑等各种有形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之中,将抽象的人文文化、红色精神意识形态具体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校园景观视觉和红色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无私忘我、团结和谐的校园精神,无形中塑造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准则、意志品格和进取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当前本专科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编者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学者,教材内容均经过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作为大学生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最重要的途径,要讲精、讲透,要使理论要为学生掌握。在谙熟统编教材的基础上,为了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教师还要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以地方革命传统为内容的红色课程,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资源只有进入教材、进入课堂,为教学服务,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所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红色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红色课程则是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提炼、转化与发展。通过开发红色课程资源,强化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对家乡和本地区革命先驱的认识,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高尚品格,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为了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必须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起来。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之外,还需要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旋律活动。例如,邀请专家、学者、老兵进校宣讲爱国英雄和革命历史,组建大学生红色报告团宣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利用学校板报橱窗张贴宣传标语,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地,瞻仰先烈们遗像遗物遗址,缅怀先烈们的革命历程。还可以在校园内举办红色人物、红色事迹图片展,开展红色文化征文、知识竞赛、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听、看、写、思、讲、唱中感悟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洗礼、传承红色基因。此外,还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点,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能,构建覆盖全体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改变过去通常由部分学生干部代表参加的“精英实践”,满足新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美好大学生活需要。
在信息技术和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5],其中大学生是网民中的稳定群体。互联网络和自媒体因其具有传播迅速、及时共享、贴近学生生活的独特优势,深受学生青睐。高校要与时俱进,学会善于运用新媒体做好网络宣传工作,利用校园网建立红色板块、红色园地,设置专栏宣传革命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并定期更换内容,同时搭建好论坛、微博、微信、QQ群,以及公众号、APP客户端等红色文化交流平台,配齐健强网络红色文化宣传队伍,不断壮大红色网络声音,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红色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05).
[2]张俊国,倪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99-200,205.
[3]贾超绪.让红色文化成为强大发展动力[N].人民日报,2016-06-27(07).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04)[2017-11-23].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