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及预防矫正

2018-03-28 10:19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大学生

周 师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2)

高校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战线上的实践方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有了长足提升,然而,从个体的角度看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少数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降低了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满意率和获得感。究其原因,与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不无关联。目前国内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为对象的,少有关于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更是鲜有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对象的研究。文章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为研究对象,尝试着探讨其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

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的阻滞性因素,它是指教师没能遵守课堂教学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当行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行为既具有照本(或PPT)宣科、缺乏互动的“填鸭式”教学、重教学轻育人、讲授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滞后等共性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不同于后者的个性表现形式,具体来说:

(一)采用单一的“理论—理论”教学模式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其理论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及其能力的高低格外重要。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之一,在课堂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完整地传授给大学生是思政课教师应尽的职责。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传授。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虽然深厚,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讲授理论的方式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行为,影响到了思政课理论传授的效果。最常见的是讲授理论时脱离实际,“缺少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根本不在意外面发生了什么,教学内容陈年老调。”[2]部分课堂上讲授的纯粹是抽象晦涩的理论,执行的是“理论—理论”的授课路线,表面上看是把理论讲的深入、透彻,但实际效果却令人堪忧,理论知识不仅没有能够有效入大学生耳、脑、心、行,反而滋长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抵触情绪和厌恶情感。教育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告诫我们,教学方法应一切以教学对象或“学情”为转移。“理论—理论”的授课模式也许对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学习的大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来说可行,但是,对于广大从事理工、艺术、医学、农学等学科专业学习地以及高职高专的大学生来说就未必行得通。不仅如此,现实与理论的差距与出入往往会削弱理论的说服力,不用理论去解释清楚现实问题,大学生只会相信现实,而认为理论是错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凡采取上述授课行为的课堂氛围均比较沉闷,绝大多数大学生做“低头一族”,在下面各干各的,行为各异,但认真听课的却寥寥无几。此种讲授行为无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如痴如醉,学生却昏昏欲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不可否认,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这当然没错,但错就错在纯粹讲理论,没有用生动的现实讲理论,严重脱离现实,不接地气。

(二)违反政治纪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人类活动正常开展并达成目标所不可或缺的要件。“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规矩的规范作用,思政课教师尤其需要严守政治纪律。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违反政治纪律的问题行为还时有发生,有的还十分严重,不得不引起警觉与关注。有的在讲授政治观点时明显违背中央精神,甚至蓄意歪曲和公然否定党的现行理论、路线、方针与政策;有的调侃、讥讽甚至辱骂党和国家领导人,抹黑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有的歪曲事实,“呲必”中国和谩骂中国社会,前不久的“辽报”事件正是此类问题的折射与镜像;有的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不负责任地讲刘胡兰是“小三”,邱少云火中纹丝不动不符合生理学,黄继光要不是因为摔倒决不会堵枪眼,董存瑞是因为炸药包两面粘上了胶无奈牺牲的;有的传授封建迷信落后腐朽思想;有的不加考证而随意篡改教学案例;有的为了彰显自己有个性在学生面前强调“老子就是不入党”;有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课堂上花大气力论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等等。这些无底线、无原则、无根据的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只会让处于“灌浆期”的大学生群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毁,误国误民。

(三)简单说教和硬性注入

曾几何时,本应因逻辑论证严密而具有极强说服力的高校思政课变成了不少人口中的“洗脑”和说教课,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厌恶情绪与抵触心理,抑制了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究其原因是多重的,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简单说教和硬性注入的问题行为应该对此负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玩命地反复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是救国救民的大救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等说教性话语。毋庸置疑,交给大学生这样的基本结论当然是重要且必要的。但问题是,此种课堂教学行为有一个共性的“硬伤”,即只讲结论而不讲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完全缺乏严密的论证和阐释过程,并要求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简单说教和硬性注入或者说缺乏论证的盲目灌输的做法,只会让高校思政课“名誉扫地”。说教不等于说服,注入也不等于吸收。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基于此,课堂上一定要向大学生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但同时更要从学理上、逻辑上论证和阐释清楚这一结论的来由。只有以学理说服人,而不是以简单的说教说服人(简单说教也根本说服不了人),高校思政课才能彻底抛掉“洗脑”课的刻板印象和错误认识,才能让高校大学生真心喜爱、真心认同、真心信仰,也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成因

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之所以发生,其原因是多个层面的,其中有主观意识因素,有能力欠缺因素,也有监管不力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意识与能力欠缺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之所以会使用单一的“理论—理论”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第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能力欠缺。就其属性来说,高校思政课虽然具有抽象、枯燥的特点,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大学生就必然排斥、抵触,关键在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贵在得法”。从“学情”来看,时代变迁,“95后”大学生要求参与、渴望创新,在课堂上期望参与讨论、渴望教师创新教学形式的心理诉求强烈。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手”因为教学能力与经验不足的局限,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的这些诉求。他们不仅不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而且往往出现照本宣科、“照PPT宣科”的课堂问题行为,与教学对象缺少有效的目光和语言交流,其后果,教师讲的吃力,毫无成就感,大学生则昏昏欲睡,渴望早点结课。第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意愿不足。高校思政课的专家和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比如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以及案例分析法等等,恰当选取并正确使用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会见到较好的教学实效。但是,使用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教学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相较之下,单一的“理论—理论”教学模式是所有教学模式中最为简单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模式,所以,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因为“怕麻烦”而选择单一的纯理论讲授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行为选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与监管不到位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行政管理部门的管,三位一体,共同影响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思政课教师监管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成为部分思政课教学课堂上违反政治纪律等问题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听查课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高校党委依据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专门出台针对本校思政课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文件的执行力度还不到位。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成立的督导专家“只督不导”问题比较普遍,不能够很好达到监督与帮扶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以下简称“思政部”)在每周例会上做的往往更多的是上传下达等琐碎的事务性的工作,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不够,对于“三尺讲台无杂音”的要求强调的不够;领导履行听查课的职责落实不到位,不少部门负责人在特定学期内几乎不履行听查课,即使有也是走马观花,形式大于实质;没有制定“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纪律”等文件及相应的惩戒措施,教师无章可循。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与动力不足

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硬性注入和简单说教的问题行为之所以发生,与思政课教师科研动力不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些专家业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问题值得关注,他们的许多困扰都与此有关。”[4]教学与科研如鸟之两翼,前者为后者供给选题来源,后者为前者提供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浮于表面,讲不深授不透,硬性注入和简单说教色彩浓厚,究其原因,就是科研不到位使然。科研不到位必然会造成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特定结论不能够给出符合逻辑的推理过程以及具有说服力的内在理据。“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不能从教学中敏锐地发现科研课题,也不能把科研成果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5]有些思政课教师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为思政课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根本无暇顾及科研;认为能把课堂教学搞好足矣,科研可有可无;认为搞科研过于劳累,不如教学来的轻松;认为科研太难,不易出成果,不如教学容易。在这些错误认识的误导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搞科研的动力便会弱化并进入恶性循环,“教书匠”式的低级注入和简单说教必然侵蚀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感。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预防矫正

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业已影响到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行为给予提早预防和及时矫正。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灵活运用有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意识与能力

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从事理工、艺术、医学、农学等学科专业学习的以及高职高专层次的大学生,务必要放弃传统陈旧的“理论—理论”的教学路线,多采用诸如研讨式、探究式、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演讲比赛、情景剧和教学影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思政课教师务必要有意识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总原则和总方法,切忌理论与实际相割裂、两张皮。一方面要用具有彻底性的理论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回应大学生关切;另一方面要用现实佐证和说明理论的科学性,做到深入浅出,滋润心田。思政课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动力与热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搭建师生良性互动的平台,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促进大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不同答案要及时给予讲评,对于那些具有启示意义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对于那些错误的答案要给予明确的回应,做到既要充分激励大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又要甄别是非,以正视听,让思政课课堂充满思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二)强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与监管

在高校育人中,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管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教师的教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管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而行政管理人员的管虽然主要是为教师的教服务,但也决不能弱化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管功能。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对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管,这是由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立德树人的总任务决定的。相比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必须格外重视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下发文件形式明确规定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包括要严守政治纪律,切实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等,并组织专家不定时地下课堂听课。高校党委要依据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专门出台针对本校思政课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文件,从拟定到实施让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全程受教育。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要组织成立学校层面的督导专家队伍,督导专家要切实履职尽责,不可只督不导,讲问题不可无关痛痒;对于督导中发现的严重的课堂教学问题行为,不可姑息,建议全校通报批评甚至令其“下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要利用每周集中的时间向教师们宣讲“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政治纪律,要强调课堂上政治纪律、树立规矩意识的重要性及课堂问题行为的严重后果,让每一位教师紧绷课堂政治纪律这根线,要宣传介绍一些负面典型,让每一位教师意识到违背政治纪律的严重后果;要健全同行专家听评课的执行和落实制度,避免听评课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于切实落实听评课制度并对矫正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真实有效的同行专家,要给予通报表扬,反之,对于敷衍了事的同行专家要给予一定的惩戒。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科研就是“明道”和“受教育”的有效手段。科研可以让思政课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以使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更为自信、更加激情澎湃,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把抽象的理论讲透彻,以避免简单复述书本结论的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要根据实际自行设定每一个思政课教师每年要完成的教研和科研论文的级别与数量。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一年到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不一定代表他不在思考,但是,发表了论文说明他一定在思考。毋庸讳言,惰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而逼迫自己、自我施压是克服惰性的最佳途径。学院要考虑给予思政课教师适度的科研奖励,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重的刺激作用来激励他们多做科研,多出成果,这是重要的导向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要尽可能地为思政课教师提供“走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者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搞学术探讨的机会与条件;要注重科研团队建设,规定各系(教研室)每月开展科研团队研讨会的次数并监督实施;要组建学术团队并发挥其集体攻关的作用,这能够有效克服个人学科专业方面存在的偏见或不足,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工作。各系(教研室)负责人要严格落实科研团队研讨会制度,认真组织动员,确定研讨主题及主讲教师,狠抓落实。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某一个具体问题之前,必须将该问题研究透,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避免只给学生答案或者结论而论证缺位的错误教法。要善于将科研成果及时转换为教学内容,这样的思政课课堂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有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2]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17):2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刘建军.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怎样做科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62.

[5]李远方.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6,(1):103.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