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基于文化强国建设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8-03-28 10:19张寿芝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张寿芝

(昌吉学院党委宣传部 新疆 昌吉 8311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这样阐释的:“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向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就具有极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关键性,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思想支撑。大学作为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地,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它集中地体现着学校的品格,是办好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

大学校园文化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逐步积淀和形成的一种浓缩学校优良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精神支柱、道德规范和文化氛围的群体意识总和。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承担着时代新人的培养重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拓宽校园文化建设主渠道,筑牢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传播的引领作用,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更多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大学是汇聚、传递、创新文化的场所,通过正面教育与文化引领的相互作用影响着青年人积极健康的发展,建设有利于青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就需要围绕大学的发展目标,以精神凝聚为基石、以理念创新为核心、以形象塑造为目的、以阵地建设为平台、以行为规范为表征,着力构建推进大学竞争力提升的大学文化,为大学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整体性。目前,我国大学基本上对全日制大学生实行集中住宿制,大学生们一入校就朝夕生活学习在一起,无论是第一课堂的学习,还是第二课堂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大家统一行动,这就需要调动学校党、政、工、团、群等各方力量,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方面,形成包括制度、观念、氛围在内的精神形态校园文化,以及包含环境、建筑、设施等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通过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一种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积极向上、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

二是传承性。大学校园文化既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体现本学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和风貌,传承本地区优良文化传统,并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持久的社会效应。

三是丰富性。大学集中了来自各地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各异、能力特点各有所长的青年学生,要想将这些年轻人聚拢在一起,就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向心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愉悦身心、艺术审美、陶冶个性、行为训练等校园文化的多种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导向、规范、教育、激励、凝聚功能,是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可分为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两类。如,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可以称之为校园中的显形文化。而隐含于师生自我意识中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精神氛围、归属意识、文化传统,以及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工作作风等学校的风气,可以称为校园的隐形文化。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共同发挥作用,帮助大学生积极向上地成长成才,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文化强国的关联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强国战略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一)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理念,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特点突出、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能更好地把文化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二)大学校园文化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作为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场所,具有鲜明的引领性、先进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开展文化活动能够引领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传承文化经典可以激浊扬清、补偏救弊,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总之,通过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带动和影响全社会都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现代大学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学通过文化纽带——知识的作用,不断夯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

大学作为文化道德的高地,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通过教学传播知识,通过科研创新知识,通过社会服务运用知识,通过校园文化传承交换知识。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就是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度挖掘本校可以利用的资源,整合各方优势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引前进的方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此,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着眼于大学的实际,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凝练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传承本校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优良校风、严谨教风、浓厚学风、积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创建和谐稳定文明的校园。

1.围绕本校校训及优良传统,在校内大力开展校风建设活动,积极引导师生在思想、道德、纪律、作风以及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上凝练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格与气度,从而培养师生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使之成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传承光荣传统的推动力。

2.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师德养成为核心,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教风建设活动,形成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良好教学风气,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3.以“话班风、正学风、促校风”为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在学生中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使同学们深刻反省,自我觉悟,唤醒大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中开展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修养和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形成政治坚定,作风端正,纪律严明、廉洁高效,优质服务的工作作风。

(二)通过文化活动开展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师生为主体的在工作和学习之外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活动文化内涵,创新活动文化形式,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形成优势传统,让师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成长,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在学校工会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徒步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瑜伽健美操协会、篮球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各个协会的作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教职员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提高文化体育素质,又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文化大讲堂”“道德讲堂”等平台,突出爱国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设计专题讲座主题和内容,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面向广大学生开展有水平、高质量的文化讲座,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同时,依托专业知识,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月”“大学生基本技能大赛”等,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实践技能,让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增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激励着大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3.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各学院以推进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优秀教师、文明科室(单位)、优秀大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树立榜样人物,发挥榜样力量,通过榜样人物教育和先进事迹宣传,对师生员工起到教化与感召的作用,激发广大师生向榜样人物学习的强烈意愿,从而形成恪尽职守、行为规范、积极向上、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

(三)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夯实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

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也反映一个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改革发展成就,不仅对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各类文化生活起到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也能够达到环境育人的目标。

1.加强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质、学科专业特点等抽象因素转换为校园文化标识和形象符号,配合平面和多媒体宣传品,以及校园建筑、景观、环境布局、办公用品、公务用品等予以宣传、推广、应用,加深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了解、识别和认同,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2.完善校园楼宇、道路、景观的命名工作。按照校园规划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完善校园楼宇、主要道路、景观的命名和相应路牌、标识制作和育人标语、标牌、雕塑的制作,进一步美化校园自然环境,突出人文内涵。

3.打造洁净的校园环境。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障,师生互动,群策群力,把校园装扮得色彩和谐、布局合理、窗明几净,以优美的环境愉悦师生身心。

(四)通过文化阵地建设拓宽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

校园文化阵地是向广大师生传播时代先进文化和传统优良文化、丰富师生文化生活的有效传播途径。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是形成学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途径,也是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前提条件。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阵地。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注重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交互作用,既要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又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加强新闻宣传阵地建设。在继续加强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报纸、橱窗等传统校园媒体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声音,传递青年心声。

3.加强文明和谐建设。按照文明校园创建要求,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将文明融入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积极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发挥文明校园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