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霞 沈玉梅 黄 伟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主渠道,是不同价值观角逐的主战场和重要平台。“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1]如此庞大的网民队伍中大学生占多数,致使网络活动和网络文化成为高校大学生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文化是借助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地集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文化方式和文化产品于一身的世界性的文化。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打破传统的交往空间和交流方式的局限,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1.开放性和平等性
互联网的生命力和活力关键在于开放性。超越国界和地域传播交流信息的互联网,俨然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平台和载体。多元文化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形成超地域的文化格局。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和无限制地搜集、查询、积累所需信息、资料,享有多元化文化资源。这种享有文化资源过程中没有等级差异、身份高低贵贱之分,缩小了人与人之间成见,拉近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平等交流共享思想信息,致使网络文化迅速传播,共享网络文化成果。“在网络组织里,信息本身就使得一切事物都趋于平衡……在网络组织中成员彼此平等相待,因为最重要的是信息,它使一切变得平衡。”[2]
2.虚拟性和隐蔽性
网络文化是虚拟网络的产物,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催生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具有虚拟性,在网上一切东西都可以虚拟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有虚拟性的特点。网络的虚拟带来了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公开与自由,在这个虚拟无形的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完全自由地进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任何人在网络上都可以使用一个虚拟的网名,隐匿其真实身份,这就使得人们容易摆脱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束缚,在虚拟世界里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地交流交往,滋生了网络黑客、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病毒等不良文化现象。互联文化的虚拟性又决定了隐蔽性特点。在网络空间,文化传播的主体隐藏在计算机、移动设备后面,无法辨别真实身份;文化传播的客体是通过一系列的代码、符号、数字、表情和文字来实现信息之间的传播,便可以自由交流、发表看法、表明态度、畅所欲言、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宽松的网络环境。
3.交互性和实效性
人们利用网络通过微博、微信、QQ、论坛等方式自由地进行沟通交流,发表见解、获取信息。在多方交互过程中,人们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倾向等交流交锋交融,逐渐构建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同时,网络文化又具有很强的实效性特征。实效性是指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使得信息网络具备速度优势,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报道、消息,更新朋友圈状态,传播扩散观点观念,受众人群则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都倾向于创造出一个新的人类环境。”[3]计算机、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紧密融合,打造了一个联系密切、共享开放的虚拟环境和网络社会的构建,推动了网络文化创作、传播和消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网络文化要抓机遇突优势、迎挑战去劣势,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1.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提高时效性
网络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功能,而且还特有的数字影像、图文并茂地及时地展示文化育人的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了教育工作范围,搭建新平台、提供新载体。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借助快捷的传播渠道,大学生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最快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极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和工作效率,从而补强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短板。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针对性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与传统的课题教学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点对点的教育,创新了思政教育工作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声音、文字、数据、图形等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给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在网络虚拟世界创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巩固思想阵地、传播主流思想,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优势,使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全面性
网络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限制,不再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借助传递的巨大信息量,受教育者获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内容,极大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教材或教育者的水平。而且,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可以通过网络文化加以表现和突出,使得教育者更加灵活地传输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也更加便捷、更容易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内容单一、匮乏的不足,从而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
4.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调动积极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成为现实与虚拟环境并存的双重环境。在高校中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传统实体教育环境之外的最大的虚拟环境,社交软件、视频直播、移动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广泛的使用,网络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渠道,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方式,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内容,提高大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和兴趣性,充分融合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介,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的同时又滋生了巨大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展了教育方式和手段,丰富了教育内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增进教育内容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切实做好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网络文化自身的特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网络文化开放、虚拟、隐蔽的特征,带给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的冲击,阻碍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
2.高校思想政治受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当今时代的竞争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谁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文化,谁就能占领竞争制高点、拥有话语权。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最核心的网络技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借助网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多变幻的网络文化会导致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腐蚀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暴力、色情、反动的网络文化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长期沉溺在网络游戏中的大学生,缺乏与人的沟通和交流而产生如孤僻症、抑郁症等一系列的心理症状,阻碍了大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培育。部分网络文化中夹杂着大量的消极、颓废、低级庸俗、虚假的不良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通过网络跨国家、跨民族、跨区域来接受信息和表达思想,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教育者通过集中教学、个别谈心谈话方法来实现的。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累下的循序渐进、预警原则,课内课外、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等原则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收效甚微,不能及时有效有区别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无法快速与新媒体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效果明显弱化。
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充分认清形势,把握趋势,趋利避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4],发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载体的优势作用,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时代不单单是对高校提出的严峻考验,更是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标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具体实践者,时刻牢记“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从而做到与时俱进,做好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教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工作水平
网络时代要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新变化,不断提高教育者网络操作和理论水平,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巩固专业知识,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优势作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言传身教、提供示范,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2.教师坚持立德树人,自觉践行“四个统一”
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仅要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6],争做“四有好老师”,潜心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培养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大学生思想成长迅速、敏感易变,具有可塑性和易受影响性。在网络社会中应强化自制、自控能力,主动接受教育者的积极影响、克服和避免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的诱惑,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求真务实、知行合一。
1.强化约束监督,树立底线意识,做新时代健康向上大学生
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自觉强化网络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讲诚信、守底线,坚决不信谣、不传谣,不发表不实言论和反动言论,远离网诈骗、网络暴力,传播正能量。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形象,诚信友善、坚定政治立场,自觉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2.励志成才、求真务实、知行合一
大学生担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鸿鹄之志,做新时代奋斗者。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和反省,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学校、教育者的施教行为,充分发挥利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料和信息的作用,努力脚踏实地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拥有过硬本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努力寻求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隐患和漏洞,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强化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夯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基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渗透到生产、生活、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地利用网络、融合网络。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排查隐患网络线路,加大校园网覆盖面积,推进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网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2.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当今时代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社会各方面,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师德师风有待加强、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因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5]。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思政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建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已经逐渐与网络、视频、互动平台等技术支撑的新教学形式相融合,运用和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覆盖,促进师生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教育互动,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适应了网络时代的要求。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培育优秀教师和学生骨干的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形式,成为大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平台,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国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号召者,要着眼大局,树立高度意识,通过健全和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健全思想政治的网络制度,约束社会互联网活动,创造良好网络空间。
1.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通过主流媒体建设和宣传,奏响先进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充分发挥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增强网络文化的供给与服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机制来推动网络文化阵地的构建,为教受育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染力和吸引力,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
2.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的引导和监管
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和健全网络制度,执行信息发布审核制,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法规建设。同时,要强化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加大查处非法传播、复制带有黄色、暴力、反动信息的文字和录像的网站,依法打击网络诈骗、盗窃行为,为广大受教育者打造一个和谐有序、健康活泼、安全文明的网络文化传播环境。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面对已经“信息化”了的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国家、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方面作用的发挥,顺应网络技术发展新形势,科学把握新时代新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