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翔 李 霞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的许多偏远的农村中小学,非常缺乏教师。2010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本科学历的师范生到基层任教,推行了面向基层就业的特岗教师公开考试制度,基础教育的师资选拔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四位数。但是,尽管教育部门年年招考,基层的教师缺编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缺乏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新疆的基础教育发展在区域内并不均衡,城区优于乡镇,北疆强于南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也成为制约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疆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由于地域偏远、面积广袤和经济欠发达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基础教育发展与内地相比是缓慢的,无论是幼儿园及中小学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这种缓慢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的英语、科学、思品、书法、美术、音乐、体育等课任教师多是语文、数学老师兼任,这些课程普遍缺乏专职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在南北疆的乡镇学校普遍存在。
自2017年秋季开始,新疆的南疆地区率先实施了十五年免费教育,将免费教育的范围从九年扩展到学前三年和高中三年。全疆范围内也将于2020年基本普及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实现县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疆基础教育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就使得新疆地区对优秀教师的需求大于国内其他地区,使得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成为了紧缺资源,众多的基层幼儿园和中小学,呼唤和期待卓越教师充实教学一线。
2003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教师教育改革由此在全国展开。自2010年起,新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自上而下发生很大变化。党和政府从管理层面做出了重大决策和部署,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指出:地处西部边陲、多民族聚居区的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把发展新疆的经济和教育事业确立为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2010年5月17日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把“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进“双语教育”确立为新疆最重要的战略任务[1]。随后,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新疆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了保障双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自此,新疆为满足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始了教师教育改革。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的措施,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双语教育工作,重点研究了双语教育发展规划、教师待遇、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自治区还从实践层面先于内地其他省区,启动了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为了推动自治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缩小与内地的差距,新疆地区承担师范生培养的高等院校,也先后开始了学前本科和小学本科教师教育的改革工作,意在培养能够满足新疆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有了决策层的政策定位,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双语教育工作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疆内基础教育优秀教师的培养工作,自上而下得以实施。
2014年8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当前“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明确提出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2]此意见的发布,推动全国高校教师教育的改革工作走向更深层面,也使新疆地区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目标。
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决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布置落实和实施,管理层从政策层面给新疆的基础教育发展定下了大政方针,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和完成步骤,各地基层教育单位和高师院校,致力于改革培养机制,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校校联合,协同配合,培养新疆人民满意的、适合新疆文化建设需求的卓越教师,促进新疆义务教育的均衡迅速发展。
据调查,目前疆内高校中承担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的有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喀什大学、昌吉学院和和田师专等,其开设师范教育的历史、办学模式、教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招生规模和教育水平,呈现诸多不同,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都不同程度遇到了许多困难,尤其是在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方面,均落后于内地的步伐。昌吉学院的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实践,也知识起步的探索阶段,而其他院校还未见相关的实践信息。究其原因,是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014年秋天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该文件明确了培养目标:“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3]要求各师范院校根据这个培养目标制定适合本校培养卓越教师的标准。虽然政府层面给出了方向性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宏观性的,不具体不明确。现有的体制、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要完成培养卓越教师的任务肯定有问题。地处西北的新疆的高师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总是要受环境影响,受诸多因素制约,比内地要缓慢,困难更多。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梯”、是“红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该选择品德学业都优秀的人从事教师职业。但是大家也都明白,教师是最讲奉献的职业,工作辛苦压力大,付出得非常多,而薪酬在很多地区往往低于公务员。如今的社会,又盛行职业选择功利化,普遍将关注点放在就业后的薪资待遇上,不少高分考生争相报考高薪酬热门专业,故此师范专业并不被许多人看好。为了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新疆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新疆高师院校2011年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2014年开始招收定向免费师范生,为南北疆的广大的农村地区培养基础教育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的综合型师资。这些举措,就是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报考师范专业。但是调查发现,在普通二本院校的师范专业,招收的学生中成绩优秀的少,成绩平平的多。仅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疆内某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2013—2017年招收的定向免费师范生,录取的平均分显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汉语言文科的录取平均分在前三年是低于分数线的,且最高分与最低分均相差40分左右,这两年情况有好转,但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差却拉大了,2016年分差达70分。结论: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分考生明显太少。
表1 新疆某二本高校小学教育专业2013—2017年招生分数
被录取的学生,进校后也有一些问题表现出来:有些学生的品德修养不够,没有爱心,缺乏为教育事业甘心奉献的精神,心理素质并不适合教师职业;一些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教学技能不扎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欠缺,普通话拿不到二级甲等证书,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水平低;还有些定向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宁可毁约,也不去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领域就业,等等。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取分科培养师范生,如培养中学教师,语文老师由中文系培养,数学老师由数学系培养。但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如果也体现出鲜明的文理分科特征,就不能适应偏远地区和基层学校的现实,也不能满足当前新疆地区小学教育的需要。在新疆的偏远农村和牧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缺乏合格的、优秀的小学教师,这与基层学校的编制、学校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当然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现有编制内的教师,文科方向的教师只能教语文,理科方向的教师只会教数学,以致于有些小学的科学、思品、美术、写字、体育、音乐等被称为副课的课程,无人能上,形同虚设。或者是由其他教师兼课,或者干脆挤掉这些所谓的副课,改上语文数学等主课。结构性缺编使小学缺乏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影响了基层小学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影响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有人感叹,过去的小学老师是一专多能,因此把小学教师比成“万金油”,如今的师范教育培养出的本科生,已经成了“一专不能多能”了,无法满足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需要。
有些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技能),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疏于教学技能的训练。目前疆内的几所承担师范教育的高校,都非常重视课程设置的体系性,意在培养具有系统教育理念和扎实学科知识的中小学教师,以凸显本科高校与高职的不同特色。本科生能够得到系统、全面、专业的学习。而现实情况是,本科院校毕业的许多学生,在教育理论方面胜过了高职院校毕业的专科生,在教学技能方面则不如高职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我们发现,在有些农村学校,因为得到了对口支援单位的扶持、帮助和捐赠,已经具有了很好的教育硬件设施,有多媒体设备,但是这些设施有很多被堆在库房里,因为没有教师会使用。分来的本科毕业师范生,他们会多媒体课件的播放操作,会设计简单的课件、电子文本,却不能制作和改编稍难的或有创意的教学软件,欠缺设计、制作多媒体软件的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水平普遍很低。这说明新来的本科教师,在高校时学习的多媒体教学的技能还不够,也间接证明高校开设的多媒体教学、投影片制作等课程的课时不够。结果就出现了一些本科生的就业认可度不如专科生的尴尬的现象。本科院校安排的实习实训课时,不如高职院校灵活扎实有效,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不如本科院校系统深厚严谨。本科生长于动脑擅长理论知识,高职生善于动手乐于教学技能。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直接关联。
目前新疆的教师教育,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生源选择上是同一个标准,即高考分数。从高师院校的角度看,师范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如何把他培养成一个有技能的、合格的、卓越的、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职前教师,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各高师院校均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并且已经有高校开始了探索和实践,这种实践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高考录取师范生,是根据分数录取,以分取人。这些被录取进来的学生不可能全都适合师范专业,因此,疆内的高师院校有必要制定卓越教师选拔的详细标准,在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二次选拔,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对不具备师范培养潜质的学生,做专业调整。要让学生清楚,教师这个职业是要求最高的、最崇高的职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达不到标准的必须调整。要努力选拔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优秀的学生,进入教师教育专业学习,为培养卓越教师选定优质生源。
目前新疆地区一些承担师范教育的高校,使用的师范生培养方案,是从知识习得的层面考量,突出了理论学习的系统化、课程教学的专业化。但却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其“卓越素养”养成的渐进性、阶段性,在教育教学的环节中,没有制定明确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计划和安排,学生自己也缺乏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教师师德素养的提升、教学技能的界定、训练和考核指标等,都存在模糊化、虚化现象。当前必须研究制定适应“卓越教师”成长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由基本技能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能力的递进规则进行课程安排。”[4]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卓越教师的培养有案可循,方能完成培养目标。
还有一个问题也要注意,目前新疆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是民汉合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素养存在差异,用相同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标准来完成“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困难是很大的。因此也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教师专业的基础知识落实在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使“卓越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卓越教师”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互补的,是教育实习当中的具体教学内容。比如,在理论学习中可以考虑要求“卓越教师”学习并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可以要求“卓越教师”在一至两个专业方向中发展培养自己的特长。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得到显著提升,既保持并发扬本科生理论知识的专长,又突出了学生个体的专业特长,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兴趣、学有特长。
师范生的职前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还要具备传授知识的道德素养,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技巧,能力和技巧依赖实训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因此,需要把见习、实习训练强化并贯穿到大学四年中。不要固守、遵循老计划老方案,必须改变大学生只有一个学期到中小学实习,其他时间远离实习基地的现象。要制定详细的实习实训计划,应该安排每一位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时间到实习基地去,选择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做导师,跟班、跟师学习,消弭本科生技能训练方面的短板。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教师教育的改革,有了管理层的政策指引,还需要教师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相关高师院校作为育人者,要做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致力于改革培养方案和模式,科学育人,通过职前培训,使师范生具备卓越教师应有的知识和素养,方能为新疆地区的中小学培育出满足需求的高素质卓越教师,推动新疆基础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