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提升探析

2018-03-28 10:06欧阳山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获得感理论课政治

欧阳山

(1.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2.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获得感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党和国家一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教育部决定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可以说教育部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教学指标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转向和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学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点、功能、价值、对象、基本规律、基本范畴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近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变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范围有所延伸,内容有所深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属性,教学方法改革,互联网对思政课的影响,突出实践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承与智力支持。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研究者大多从管理者、教育者的视角来论证高校思政课问题,“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少。偏重于经验型和思辨性的问题,实证性的、客观分析的研究不足。缺少对研究对象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以及系统性地分析。”[1]本文基于以上不足,以学生对思政课效果满意度为基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问题尝试剖析。

一、概念界定

“获得感”是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概念。习近平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获得感”的提出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新理念,更突显了关切实际的价值目标,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热点、流行词汇。

目前大家对“获得感”的定义尚未成共识,从词语结构上来说,“获得感”是个复合词,由“获得”和“感”结合而成,所以从词性上来说“获得感”也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用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获得”的解释为:取得(多用于具体事物)或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感”本义指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其特征和包含的内容给“获得感”进行简单的概述:“获得感”是基于客观的外界认知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或认知,它是主体通过满足某种需求后在意识上、情绪上、心理上感受到的一种情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针对特定接触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产生的感受,是大学生聆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对其内容、方法、效果等实际的主观情感或体验。直观地说就是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收获到了什么,思想上产生怎样的认识,情感上对其如何评价,行为上是否受到影响。对从“获得感”基本语义可以扩展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至少应包含如下内容:一是“获得”是获得感的前提。“获得感的产生以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实际获得为前提,没有实际获得,获得感便成了无源之水。”[3]只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身实践,学生才能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二是获得感是在“获得”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认知,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获得感与人的主观感知状态密切相关,人的感知状况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那么所反馈的获得感也会随之不同,即同样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实际获得带来的获得感也不同。”[4]单个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获得感是不一样的;三是主体的需求决定了获得感的程度。影响获得感满足程度的因素是多样性的,但主体的需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满足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学的效果息息相关,也与学生对此的接受与满意程序直接相关;四是获得感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获得感既有主观的心理认知,也受到外界感知的目的、任务、原则、环境等客观变量所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与学生需求发生偏差

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多地强调需求侧改革,供给侧改革重视不够。”[5]此观点抱持传统论调,有失偏驳。更多人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与需求之间内存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失灵的根源在于私人有效需求不足与社会公共需求旺盛的矛盾。必须进行供给制度创新,将学生诱致性供给和教师强制性供给两种供给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效用最大化。”[6]“供给者本位和需求者本位,由于其本身的理论缺陷,使其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实现两者的统一是解决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弊端的必然选择。”[7]如是才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获得感不足的症结所在,但对于供给与需求两者的具体抵牾在何处没有阐述清楚,使提出的对策措施针对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与需求的偏差可以从的主体、方式、内容、途径等方面来阐述。从供给的主体来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当今中国传统断裂、物质主义、价值多元、思想激荡的变革境遇中政治意识觉悟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授课能力与水平有待提高,这与学生需要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宣传者、践行者有差距;从内容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理论性过分显露,思想性、实践性有待强化,时代化、生活化气息明显不足,与学生预在思政课上得到丰富的知识,寓教于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期望有距离;从方法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突出问题是方法单一,形式单调,灵活性和多样性缺乏,其结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当然无获得感而言;从途径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与当代学生紧密接触的多媒体工具相抗衡。高校在校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3岁之间,生理日渐成熟,心理上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期间对知识的渴求、心理的纾解、人生的指引需求强烈,同时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也是量大,强度高,但两者产生对冲与偏离,契合点少,难以形成交集与共鸣,学生没有真切的得到感。如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缺勤率”高,任课教师努力提高学生“抬头率”等不正常现象。任课教师和受课学生双方都存在期望与失望、迷茫与萌动的不解,结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钝化”。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逐渐“钝化”

“钝化”是化工学科用语,指金属由于介质的作用生成的腐蚀产物如果具有致密的结构,形成了一层薄膜(往往是看不见的),紧密覆盖在金属的表面,改变了金属的表面状态,使金属的电极电位大大向正方向跃变,而成为耐蚀的钝态。“钝化”用于社会心理学即是一种心理的迟缓反应状态。具体到获得感的“钝化”,是指个人处于某种获得的状态(包括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实际获得),但由于心理、社会等方面囚素的影响,导致个体对获得的感知能力下降,无法感受到与一定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获得感。[8]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钝化”是由供给与需求发生偏差所引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没有得到知识的传授,理想信念的指引,心灵的沟通与对话,社会问题的良性反馈,不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无话语权,学生逐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没有了新鲜感,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主动性,在学生的心理产生空洞、没用、无聊、说教的印象,学生到课堂听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迫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为得到成绩而不得已,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具有了绝缘功能,获得感“钝化”。典型的表现是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无用论”、“虚假论”的错误认识。后果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脑不进心,没有获得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不入心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不入心是学生获得感逐渐“钝化”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国家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施环境,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创新,目的就是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所聚焦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获得感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表面上听进去了,思想上是接受了,考试成绩也较为理想,似乎学生在思政课上有所收获。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确立引导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育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规范约束个人行为等任务相差甚远,仅入脑没入心,没有内化为个人自觉的行为追求,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存在悖离,得到的是虚化的获得感。典型的表现是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脱节,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的应然因素

(一)精准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与学生需求发生偏差要求必须精准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果的需求。精准把握学生需求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由获得感的概念已知:主体的需求在获得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决定了获得感的程度。准确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与改革方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不同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沈壮海教授认为:“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思想维、情感维、能力维、行为维四个方面构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社会适应需要的满足通过引导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中思想维、情感维、能力维、行为维等达到相应状态或水准得以实现。”[9]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理论”和沈壮海教授的“四维”个体需要观点给我们精准认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有益参考。根据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定位,结合社会结构变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大学生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获得感应满足其三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人生认知的需求,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包括思想维和马斯洛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步入高校以后,随着年龄和心智的成长,对自己人生目的、人生意义有了思考,在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哪里等问题迫切希望阅历丰富、知识渊博、事业有成的老师、长辈给予指导;二是社会认知的需求,这是大学生对社会的反思。包括能力维、行为维和马氏的社交需求。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如何抉择与判断,社会上消极、丑恶现象自身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交融,冲击着大学生世界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型,大学生期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找到答案;三是心理的需求,这是大学生个体内存的困境。包括情感维和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在高校的象牙塔中,学生心智成长的烦恼是除青春叛逆期外最多、最突出的时期,这与学生心理成长的阶段相关。走入高校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克服生活中困难与挫折,在情绪的波动中保持理性等等问题想通过课堂来解决。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10]也就是说,虽然需求具有层次性,但五种需求同时潜藏在每个个体中,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对不同需求的迫切程度不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需求也是同时存在,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有时的表现程度不同。满足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教与学有交集,学生当然感觉有了收获。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举措落地生根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逐渐“钝化”期盼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举措落地生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举措落地生根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获得感的内含已告诉我们“获得”是获得感的前提,没有实际获得,获得感便成了无源之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举措落地生根就是学生获得感的“获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主要包括直接效果和潜在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为此的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研究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影响因素、评价标准等本体性因素内含与外延挖掘,提出优化的对策建议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思政课有了积极性的态度,但学生对此还是有很多怨言,表达了种种不满,说明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不高。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强调突出问题意识,坚持总结在前、问题引导,重点围绕思政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关键环节开展工作,从顶层的视野抓住问题的关键。但理论与高层的推进并不能代表实际的、切实的、具体的举措落地生根,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关键环节依然存在有政策无行动,核心问题搁置,徘徊不前的问题,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近年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级别跨越式发展,但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福利待遇相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物价水平增长乏力,严重影响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方法改革花样繁多,手段多样,但依旧存在教学精细程度不够,脱离学生需求实际的顽疾。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学界理论成果在现实情景的主动回应,改革措施的扎实深入,切实解决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举措落地生根,把良好的办法、现实的经验、学生的诉求推广运用,学生的获得感自然提高。

(三)树立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不入心呼唤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树立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是把受教育和教育者结合的角度来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目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仅局限于高校内、教室里、课堂上,如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狭隘性,课堂不仅是在学校内、教室里,课堂不是全能的,课堂能解决一时问题,解决不了一世问题,亟需树立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整体协同长效机制。一是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个资源既有课程资源也有课程外资源,既包括校内资源也包括校外资源,既涵盖个人资源也涵盖组织资源。提高信息的资源配置效率,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协同中信息不对称、组织不协调、政策不同步、项目不均衡等问题;[11]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入家庭、延伸于社会,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参与、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三是利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与整体推进。

猜你喜欢
获得感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