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黄梅戏作曲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以《天仙配》和《徽州女人》的创作为例

2018-03-28 10:06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天仙配黄梅戏徽州

徐 冉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 安庆 246000)

引言

《天仙配》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该部影片也成了黄梅戏的经典代表作品,将黄梅戏的发展推向了高潮,让更多人对黄梅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戏曲之一。《天仙配》的成功,主要依靠的就是对传统的大胆创新,突破性的将电影制作与戏曲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崭新的艺术形式,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充分体现着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从20世纪50年代的《天仙配》到20世纪末《徽州女人》的诞生,跨越了将近半个世纪,在改革开放政策广泛推行后,宽松的制度环境和人性化的文艺政策,成就了艺术领域空前的繁荣,也让黄梅戏重绽光芒,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大型新编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就是当时的艺术精品。如果说《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中的基点与关键点,那么《徽州女人》则是黄梅戏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因此,为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两部作品对黄梅戏作曲技法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分别从唱腔、曲体、表演、音乐等方面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究。

一、《天仙配》对黄梅戏作曲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一)《天仙配》内容介绍

黄梅戏在不断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方面的发展,是我国五大经典戏曲之一,并于2006年正式被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中。黄梅戏的发展历经了诸多辉煌时刻,而电影《天仙配》的问世,就是黄梅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点,也是影视艺术不懈努力、积极创新的成果。该片主要讲述的是仙女七女与普通百姓董永之间浪漫而又凄婉的爱情故事,影片继承了老一辈优秀表演艺术家们可贵的艺术精神,该部影片由知名编剧陆洪制作完成,也被称为《七仙女下凡》,故事是按照艺术家胡玉庭口述而成。在1954年参加了华东地区举办的戏曲观摩表演大会,并得到了一致好评,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剧中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夺得了优秀演员大奖,《天仙配》的成功不只是因为属于我国经典戏曲剧目,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戏曲的大胆创新,开辟了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

(二)唱腔的创新

在电影《天仙配》中对唱腔进行创新,主要是利用民间唱法来更加充分的传递人物情感及内心复杂情绪,其中的民间唱法通常有仙腔、彩腔、八板、平词、哭腔等,在舞台表演上,董永晕倒时使用的就是彩腔,相比传统黄梅戏唱腔,利用彩腔可以更好地表达出难过不舍、悲伤、愤怒的情感,更有助于复杂情绪的体现,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音乐节奏的同步性等方面都会产生共鸣效果。在“你我夫妻多和好,怎能忍心将你抛弃”唱词中,使用了彩腔与哭腔,进一步突出人物悲伤的心情,与此同时又通过平缓、缠绵的音乐节奏结合上述音乐旋律来展现七仙女与董永之间的深厚夫妻感情,深化了作品中爱情这一中心主旨。在情感抒发上,董永夫妻之间相互恩爱的体现没有像普通夫妻那样浪漫,而更多地体现在双方的分离上,这让人为他们感到惋惜。如果七仙女留在人间,将会威胁到董永的生命安全,分离的不舍与心痛,天庭所施加的巨大压力,自身的无奈以及与天庭的抗争、对董永深深的思念与牵挂等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情感的飞速转变,进而使用了八板的唱法来更贴切地表达人物的多重情感,用快速的音律体现时间上的紧张、心情的焦急,成功并完整地将人物内心情绪与情感变化演绎出来。影片中采用了民间唱腔向观众呈现了民间最真实、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为情感增加了更多浪漫色彩,并且在舞美设计的配合下,以及演员神情、动作、服饰之间的默契配合与良好的协调性,用最简洁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更深层次的情感,真正将观众带入到了影片的情景中,增强了整体的感染力[1]。

(三)表演的创新

电影《天仙配》当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仍然是黄梅戏中的关键人物,七仙女与董永的形象直到现在依旧让人印象深刻,严凤英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知名的黄梅戏艺术家,在黄梅戏表演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体现着黄梅戏发展的极高水平,因此,可以说,严凤英对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的发展属于低迷时期,整体态势并不乐观,并未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但在严凤英坚持不懈地努力下,通过对传统黄梅戏的积极创新,不断改革,在保留传统黄梅戏中价值较高的精华部分基础上,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严凤英通过较长时间的潜心钻研与虚心学习,汲取了各方面的优势后,将其有效渗透到了黄梅戏当中,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黄梅戏表现形式。在严凤英的表演中,他对黄梅戏的音字把握的精准到位,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比如颤音或是倚音等演绎得生动又充满活力,在人物情感的拿捏上更是恰到好处,能够直接抓住人物的中心思想及情感,全面的传递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严凤英对黄梅戏的完美演绎及其精湛技巧的使用提高了《天仙配》整体的艺术性与水平,将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而让更多人因此而喜欢上了黄梅戏,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推进了黄梅戏在影视界的发展,为传统黄梅戏增添了更多光彩,赋予了更多生机,重新让黄梅戏进入了大众视野中。

(四)音乐的创新

黄梅戏电影融合了戏曲与影视两种表现方式,实现了影视艺术与戏曲艺术有机整合。《天仙配》这部影片中的音乐主要由白琳和王文志合作完成,在片中黄梅戏的原有的鼓板去掉,让观众能够从传统的戏曲思维中跳出来,以免停留在过去的故事情节里。而在片中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独白部分,并在其基础上对具体的戏曲唱腔进行了相应的创新。电影版本的黄梅戏唱腔在传统艺术形式上做出了合理调整与改变,将兄弟剧内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利用高调中的连通曲调进行演唱。事实上,电影《天仙配》对传统黄梅戏的多个节段音乐唱腔都加入了崭新的元素,转变了以往常见的唱腔形式,比如当董郎在荒郊晕倒时,采用了哭板与平词,沿用了过去黄梅戏音乐格调,且基于此,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最早的黄梅戏一般是在田地间或是其他劳作过程中进行演唱,随着该戏曲的不断发展,逐渐变成了以打击乐为主,并运用小锣进行伴奏。在影片《天仙配》中,创新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同时按照具体的剧情与故事情节融入了许多崭新的音乐形式。在作曲方面,采用了现代化的音乐作曲方法,通过管弦乐器,将戏曲中的男女对唱变成了二重唱及合唱等形式。强化了情景呈现的仙境及生动性,让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清晰立体。片中的音乐完整了保留了传统黄梅戏中的关键节奏与核心音调,按照影片剧情的发展需求及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加入了创新性元素,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影片故事性的特征,增强整体戏曲音乐效果。

二、《徽州女人》对黄梅戏作曲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一)《徽州女人》内容介绍

《徽州女人》这部舞台剧也是黄梅戏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主要由嫁、等、吟、归四部分构成,作品剧本的编写、导演方式、音乐舞台艺术设计、演员舞台表演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与好评。相对于剧本结构主要为歌舞演绎故事的《天仙配》来说,《徽州女人》与其完全不同,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并不是完整的,其中没有设计过于复杂、激化的矛盾,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创作者更多的是想要追求人物精神上所展现出来的深刻内涵。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进一步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加以烘托及解析,呈现了过去生活在徽州幽静庭院中,耗尽一生时间苦苦等待的女人命运及生活状态,根据人物角色思想的变化和延伸来逐步推动剧情的发展。

《徽州女人》用全新独特的视角进行创作,讲述了一个刚结婚的女子,在新婚之夜夫君出走的故事,女人为此苦苦等了三十多年,每天生活在期待与憧憬当中。女人从开开心心的出嫁,到孤独寂寞的等待,再到悲伤绝望的哀吟,最后在时光的流逝下,青春不再、容颜老去,虽然在晚年等到了丈夫的归来,但丈夫却已经不认识这个当初娶回来的她了[2]。反而是女人为自己的身份做出了这样的定位:“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我是你孩子的姑姑。”说罢,女人便心境平静、毫无杂念的从石板路高处,缓缓走下,整部戏也因此而结束。作品中的结尾是点睛之处,让观众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二)曲体的创新

1.运用变异后的民歌体,这是该部作品在曲体创新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徽州女人》在汲取了大量的民歌元素过程中,又在曲体中融入了众多乡土特色,促使传统的花式唱腔的开放性更强,既主动借鉴了不同曲体元素,同时还与崭新的曲体实现了充分的融合,并且还依旧带有浓厚的黄梅戏腔调、《徽州女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以主腔为核心,但作者并未将主腔贯穿整个作品中,而是在实际创作中采取了较多的集合曲体方法,将故事需求作为前提,将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作为主路线,以此来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唱腔,显现出了《徽州女人》对于传统黄梅戏曲体的大胆创新。

2.现代曲体和歌剧曲体的创新应用,在创作《徽州女人》时,创作团队不仅有许多著名的黄梅戏艺术家与作曲家,同时还有部分专业的影视音乐作曲家,这是《徽州女人》中出现现代曲体及歌剧曲体的主要因素,传统黄梅戏剧目中通常都没有结合相应的西方音乐元素,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这样的作品也很少见,可黄梅戏的曲体及戏曲风格如果始终延续传统的表现形式,势必会与社会发展脱节,会显得过于保守、死板,无法更好的彰显黄梅戏的独特艺术价值。对此,为了能够提高黄梅戏的表现效果,扩大受众群体,《徽州女人》在进行创作时,便融入了相应的现代化曲体与西方歌剧曲体,为黄梅戏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其表现力,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

(三)腔调的创新

1.调式的运用,黄梅戏当中的五声性运用有效增强了黄梅戏的中国韵味,在演唱时,也会在五声性中结合少量的偏音,这种形式属于黄梅戏音乐的特点之一。虽然在过去较长的历史时期,大多数作曲家对于黄梅戏的曲调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变化,但却始终都局限在黄梅戏原有的传统调式框架中,并未实现真正的突破与改变。可在《徽州女人》中,在调式运用上更加重视羽音、宫音及商音等,这与黄梅戏中常见的花腔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的音在曲调上与徽音所在位置几乎持平[3]。

2.转调上的创新,根据《徽州女人》故事情节设定与编排中能够看出,相对于原有的黄梅戏来说也许并不突出,但其真正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是其他作品无法超越的,因为《徽州女人》对故事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及传递更加重视,尤其是戏曲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美,当人物内心情感发生变化或是场景切换时,就要对戏曲的唱腔进行自然而又频繁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转调,同时也是该部作品的一大亮点,细腻舒畅的唱腔转换不仅让戏曲的创作从传统黄梅戏中单调的四五度转调跳脱出来,更充分深化了戏曲的意韵,为《徽州女人》添加了更多现代化元素及色彩。

(四)旋法的创新

《徽州女人》对于旋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在音乐旋律的伸展方法上进行的创新,其二是高音节运动与详细形态上的创新,而这两方面的创新也是《徽州女人》较为显著的经典特性。在以往的黄梅戏作曲编创中,高音情况下的主音八度轮廓始终都属于主音范畴中的主要特点,这种高音既能够带给人内心的平静,同时这一特殊性的旋律还能极大程度地增强人们对戏曲的了解与印象。旋法在黄梅戏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不断促使着黄梅戏的发展。虽然旋法在黄梅戏作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其是完美的,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当主音运用的过多,便会让人出现审美疲劳,进而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对此,在舞台剧《徽州女人》中作者针对这方面,做出了新的调整及适当的创新。在《徽州女人》中能够明显看到,大部分都依旧使用的传统调式旋法,但在许多音律及旋法中又融入了下意识性、有针对性的调式音级,这样的做法有效改善了过去旋法在旋律上存在的不足问题。

三、结语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时代不断变迁、社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想要确保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在全面认知与了解的基础上,积极深入地探索与挖掘,从而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并根据当下艺术审美需求及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融入新鲜元素,为黄梅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天仙配黄梅戏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天仙配
徽州春雪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徽州绿荫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