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红
(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
新时代视域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我们仍面临着多领域多维度的严峻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机全球化不断推行文化渗透,各种敌对势力以意识形态为突破口伺机制造“颜色革命”;改革的深入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加快也使得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搭建的网络平台成为了思想文化交锋的新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与斗争越来越具有学理性和学术性的内涵,等等。苏东剧变的历史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始于思想领域防线的坍塌。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碰撞,我们必须从多领域、多层面共同推进、形成合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构筑思想文化领域重要防线。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需求,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既是一种科学理论,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既是一种真理学说,又是一种价值体系,它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就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发展方向。
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合力冲击导致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且斗争复杂,“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极化趋势”[4],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多元文化是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相互共存的多元文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而各种敌对势力对政权的颠覆也往往是以意识形态为突破口。对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各种腐朽文化思想必然会去占领,放任鼓吹“自由化”“全盘西化”的错误言论泛滥,最终必然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由此引发思想混乱继而导致政治动荡,乃至丧失政权。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决定着发展道路,“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5]当前,所有制、分配方式、利益群体多样化的存在,势必会导致思想和价值观多样化,但文化多元化并不意味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越是思潮纷涌,越是需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就是要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指导思想“多元化”“模糊化”等错误观点和倾向。马克思主义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夯实党和国家的思想基础,才能巩固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才能把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航向。
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它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7]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立足于实践并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在解决时代重大问题中推动理论创新,才能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合理阐释,只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能获得民众的思想认同。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中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这些成为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基础。与此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实践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以实践为动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勾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战略与方针,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学术领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学术研究所提供的政治、社会各方面的正确知识可视为意识形态的源头活水,它能够为意识形态提供理性基础。[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发展的结果,只有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杂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造成了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多元文化语境,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态势以及学理化的特征。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存在着说服力、吸引力不强等问题,甚至在学理、教材、论坛上“失语”“失踪”“失声”,这些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多样化思潮对话中没有牢牢掌握话语权,甚至被边缘化。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深刻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裁剪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揭示学术思潮隐藏的真实的政治诉求和危害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的思想武器。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凝聚力量共同奋斗;可以澄清是非,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社会风气,提高民族自尊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哲学社会科学无疑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就要在学术多元化中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使其成为中国学术的主干工程,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同时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也是依据形势新变化而开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工程,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今后,要以“马工程”的建设和实施为基础,在认真审核和精心修订的前提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为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奠定文本基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基础上,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的认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思想的统一;通过马克思主义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实现理论到方针政策的转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贯穿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宣传、实践拓展提供重要的平台和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葛兰西强调,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是文化领导权的践行主体。因此,构建与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苏东剧变中,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改旗易帜致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遭遇合法性质疑。置身于西方强势的话语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弱势,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也大幅消减。面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与多样,面对西方话语的强势扩张与渗透,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9],“任何国家要想增强自己的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必须加强话语队伍即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10]。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传播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人民群众结合才能发挥思想引导的作用,这种结合不仅需要传播载体,更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进行宣传和普及。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熟知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论队伍,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著书立说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宣传给人民大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对大众思想的武装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三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腐朽文化的侵蚀。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者。列宁曾说,先进的思想文化不会自发的在群众中产生,只能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灌输给群众。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各种思潮、文化相互竞争,导致大众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波动,甚至感到迷惘。在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的语境中,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大众进行思想引导,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要灌输给大众并获取他们的思想认同,这一重要任务就由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来承担。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要以大众的思想变化和利益需求为基础,积极解答现实问题,确保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有效结合。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文化的正确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必须立足于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透过问题的表象刨根事物的本质,在实践中不断将认识系统化,历经思维和实践的统一过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因此,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就要大力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机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11]。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思想建设,要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政治素养。要确保这支队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党和人民的政治立场,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思想领域筑牢防线,自觉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二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文化建设,要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坚实基础,它只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透彻,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才能在与各种错误思潮交锋中利于不败之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全面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12]。总之,置身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要不断更新思想理念,关注各种社会思潮对大众思想文化的影响,改变宣传教育方式以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大众的现实需求为基础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思想认同的能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处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过去我们在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现在则未必有效,过去的一些工作做法的确是必要的,但现在却已不合时宜,过去工作一些做法不可逾越,现在更需要突破和创新。但唯一需要坚持的就是牢牢掌控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筑牢宣传阵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真正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统治阶级,为了确保本阶级的思想占据统治、支配地位,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传播媒介实施干预和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传播媒介不会偏离社会主流文化轨道,并能够为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服务。西方大国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新闻媒介、图书报刊、影视录像等现代传媒进行舆论攻势。
习近平同志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路和新办法,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创新。2016年2月20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为新时代新闻媒介、图书报刊、影视录像等现代传媒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及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13]在现今社会,现代传媒的网络化、影视化、感性化的转变,促使传媒具备了便捷性、多元性、层次感、多角度特征,负载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信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众进行思想渗透和价值引导,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人们的感受、感知以及价值观是通过新闻媒介获得的,现代传媒成为人们理解认知世界以及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源泉。同时,各种舆论相互矛盾、交织的现状,也严重影响大众的判断力、分辨力,并导致思想的迷茫和价值观的迷失。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它“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14],承担着与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作斗争的重要任务。因此,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引导新闻舆论的正确方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15]舆论宣传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把握话语权,积极发挥新闻宣传鼓舞人、引导人、激励人的作用。要坚持人民性的原则,关注人民的现实需求,深入群众与实践,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诉求,真正获取群众的认可。同时,随着人们思想独立性和观念差异性的不断增强,舆论宣传要善于运用现代传媒及传播工具,探索、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当前,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兴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它以及时性、广泛性的特点在信息传播、宣传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大量媚俗、低俗的信息,甚至有人利用网络炒作社会热点,煽动群众不满情绪,散播网络谣言,制造恐慌心理。置身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习近平强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16],要利用好网络这一传播渠道,“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7],将网络平台打造成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因此,我们要大力构建主流媒体网站,主动引导网上舆论并有效防范和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实现网络的净化,打造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精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