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路径
——基于多个村的调查

2018-03-28 10:06邓昌豫戴建伟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农村

邓昌豫 戴建伟

(1.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3;2.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党的十九大中定位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在新疆讲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2]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为此,以文化的视角探寻促进民族团结的长远路径,将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做为引领农村政治思想的重要抓手,整合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思想基础、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的价值判断、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软实力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并将其植根于农村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从而实现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认知、认同、实践、生成和化育。

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厘定基层的公共文化核心

“在某种意义上把文化的构成粗略地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直接包括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文化产品;制度文化包括与人类的个体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是以意识、观念、心理、理论等形态而存在的文化。”[4]由此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考量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厘清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需要着眼其重要作用、思想前提、生成的生产生活条件等多重因素。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的政治思想(文化)基础,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把握我国促进民族团结的现代性文化必须紧扣国家与公民和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文化民族成员”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关联,其一、我国各民族个体成员既拥有“国家公民”的政治身份,也拥有“民族成员”的文化身份。其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它还与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合在一起。它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中的民族一样,是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即国族。”[6]在现代国家的政治逻辑中,“国家民族”是基于国家制度的政治安排所形成的,不同于“古代国家”的“文化民族。”[7]“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群体,本质上是历史文化共同体。”[8]其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9]可见,各“文化民族”团结所要达到的状态和结果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民族团结的系列讲话和基于对文化本质的考量,从现代国家建构制度政治安排的高度界定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即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通过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制度的政治安排,建立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等基础上,坚持三个离不开、以现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为载体,能够增强五个认同(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六个相互(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多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不具备独立生成性和存在性,是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交往中认知、认同的稳定的内在价值观和外显形式的总和。

二、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制约因素

社会发展中历时态的社会矛盾在新疆民族地区农村以同时态的形式呈现,传统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生成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和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主导的竞争规则、创新、高效、时间等呈现越来越大的价值裂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不能发挥维持农村公共秩序的积极功能,反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消极的影响因素。新疆民族地区农村制约民族团结的文化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滞后的生产生活文化

由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嬗变、跃进、颓败、衰亡,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有着很深的缠结。”[10]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解决就业难题,加快社会现代化进程,“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尽管已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发展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低,自生能力弱,依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的内源性制约因素”[11],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习俗、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新疆民族地区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也是国家确定的14个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新疆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12]调研中某村民族干部介绍:“某村为少数民族聚居的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村,经济、交通、教育和医疗交往等方面条件较差,外出条件有限,和其他民族成员交流交往机会少,很多年龄较大的村民没有去过邻近的市区;村民传统观念浓厚,以前村民不愿意为当地的棉花种植户拾棉花,觉得给别人打工很没有面子,有个别村民(男性)外出到北疆或离家较远的地方为种植户拾棉花,棉花收获的季节新疆天气比较炎热,干一段时间有人会找阴凉的地方休息较长时间,挣的少的时候只有30—50元,年轻人挣钱、存钱补贴家用的观念很淡薄。”

(二)有待加强的民主政治文化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更是用党的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农村群众的第一线,“新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13]经由对多村党组织相关事宜的调研和文献查阅,新疆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存在以下可待加强的方面:“党员干部,文化程度较低,纪律性差,年龄结构偏大,基层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缺位、对基层民众应有的号召力、公信力和组织力薄弱,无法有效达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分析复杂群众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要求。”调研中了解到:“某村有1597人,只有3个汉族干部,上级下发的文件是国语,由于语言交流困难和文化程度低等原因,基层干部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央和自治区的工作精神和政策,工作思路较为单一和简单,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缺乏规范操作程序、基层民主管理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主观性偏离现象。”

(三)亟需优化的现代文化

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因素是一个复合体,如“法治缺位、利用差别,破坏民族团结大局、基层宗教人员文化素养不够高等,最主要因素是宗教极端思想的蔓延与传播”。[14]新疆民族地区的农村贫困落后,各族群众缺乏对现代物质文化、公民文化、正常宗教文化等的正确认知。调研中某村干部介绍:“南疆某村生产生活发展滞后、宗教氛围浓厚,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较深。民族地区村民文化程度低,大多妇女初中毕业后就选择结婚生子,对丈夫的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80、90后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国家通用语言掌握程度低、缺少谋生技能,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劳务业余文化生活单一,缺少追求现代化生活的目标和信心。”

三、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实践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生产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5]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嬗变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文化会发生流变、生成或化育。“民族团结从来都是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的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16]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认知、认同重在有效宣传和在生产生活诸多领域中的实践,使各族群众内心深处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实践感。“访惠聚”②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对“访惠聚”活动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工作纪律和工作任务等进行科学梳理和理论研究,为探索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路径提供了重要实践启示。

(一)民主政治文化引领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核心

“兴疆稳疆,重在基层。希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17]通过对多个村庄的调研,驻村工作组采取的主要具体措施有:工作组与党支部一起坚持问题导向,经过入户走访,召开各类研判会,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根据党员干部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制定强化基层固根基的整改方案:其一、贯彻“三位一体”(村党支部、工作组和村警务室)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运行“传帮带”,坚持“四同两会”③,与村干部“一对一”结对子,主次角分工,相互配合,相互交换交流做事方式方法,为基层干部做工作表率,不断强化村干部的政治意识、程序意识、制度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其二、重大节日期间为贫困户、困难户、“四老人员”④等送去党的温暖和关怀。某村民族干部介绍:“以前大家不很明白“三会一课”和“一事一议”如何开,在工作组的帮助下,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方法,村民也愿意参与村务商议”。关于对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服务于民态度认同的调研,某村民族干部介绍:“党员干部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干部不能吃拿卡要,需要用通俗易懂和适合基层群众的方式与其交流”;近年来,群众对党和国家身份认同意识越来越强烈,党支部逐渐建设成为党员学习、为村民排忧解难的服务中心,同时讲述了某民族老党员佩戴党徽和某民族年轻人入党的事迹。“某次村干部换届选举在室外举行,某民族老党员坚持拉开厚厚的棉衣,露出佩戴在外套上的党徽。某民族年轻人了解到入党需要先写入党申请书,跑遍当地(镇)所有商店,只为选择最好的纸写入党申请书。”南疆兵团某民族干部介绍所在连连长(汉族、党员)为职工服务促进民族团结事迹:“2015年某贫困民族职工儿媳妇怀孕住院,无法按时缴纳医疗费用,连长自己垫钱,为职工家属渡过难关。另一名民族职工上班地点远,没有交通工具,连长把自己的摩托车送给民族职工。”

(二)现代治理文化优化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条件

“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键在党,根本靠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18]只有硬件(资源)和软件(制度)两者同时兼备,治理上采复杂的程序设置,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把工作落到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实处。工作组协助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主要措施有:其一、完善和落实《村规民约》、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一事一议”“三务公开”、理论学习、双语学习、工作纪律、安全防范、妇代会会议等各项规章制度;其二、深化“五把钥匙”(“五把钥匙”即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法去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措施,用现代文化对冲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用正信挤压宗教极端思想空间;用法治约束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其三、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国家法律法规宣讲、民族团结事迹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入村入户解读、每周一次举行升国旗仪式、与国旗合影活动等。某村民族干部介绍:“邀请党政人员讲政策、司法工作者讲法律法规、宗教人员讲民族经典、医务人员讲卫生健康、农技人员讲农业科技等,用现代科学知识戳穿极端思想的谬论,引导群众正本清源。”

(三)现代物质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文化活力

“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9]农村各族群众的安居乐业积极条件的主要包括: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就医条件和住房环境以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等民生问题,群众安居乐业则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则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群众安居乐业,三者互为基础和前提,呈现“良性循环”关系,群众安居乐业是三者的核心。调研中某民族干部介绍:“工作组充分利用科技文化资源,如棉花秆微储技术的推广、教育医疗帮扶、农业技术帮扶等。某市科技局工作组所驻村集体经济薄弱,为脱贫致富,增强民族团结的动力基础,工作组与村“两委”通过研判市场需求、分析村民脱贫偏好和当地气候及土地资源等相关因素,民主决定建立“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和引进“基质土生产与循环利用”项目等,首先从某省农科院引进1.6万袋食用菌和灵芝菌包试种成功,组织村干部、党员、后备干部等30多人带头并动员130位村民一起学习种植食用菌技术;其次与某省药材市场接洽确保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价格;另外,探索立体种植循环经济模式,引进某农业公司基质土生产与循环利用技术项目,村集体以25亩集体土地出资,实行股份制运作,年销量30万袋基质土。食用菌、灵芝菌和基质土项目将创收40万元。”某村民介绍:“现在村‘两委’有钱了,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很多问题有办法了,对村民激励大得很,大家(包括宗教人士)慢慢懂得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过日子越来越有信心了。”

(四)现代文化激发民族团结的文化动力

激发培育民族团结工作的活力“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工作组配合村“两委”开展“母亲素质提升活动”“手工艺评比大赛”“服装服饰展”“舞蹈大赛”“劳动模范评选”“法律法规知识竞答”等活动。秋收季节,南疆某村开展的劳动(拾棉花)竞赛和劳动模范评选活动,将奖品(冰箱、液晶电视机、洗衣机和电热水壶等)搬到田间地头,开始30人为期3天的拾花比赛,某民族女村民最高拾花量46公斤/小时(接近于有的拾花新手一天的拾花量),最后该村民获得劳动竞赛一等奖(每天平均拾花180公斤),另外几位村民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和特等奖”。劳动竞赛的意义不仅在于激励更多村民懂得用自己的劳动获得幸福生活资源,更在于经历比赛时的竞争实践感,以此懂得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的重要性,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发展。

(五)至爱之心拉近民族团结的文化纽带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21]心与心之间的真情是超越一切阻碍的阶梯。新疆各地各民族之间用心拉近民族团结感情的感人事迹,其中最亲最近的莫过于母亲的爱。某连连长介绍:“驻连工作组成员(张某)发现某民族干部经常带着女儿(阿某)来连队,最初的时候阿某与工作组成员交流较少,后来张某征得阿某父母同意,将阿某认做自己的“连队女儿”,经常为阿某准备点心、讲故事、做小游戏等,并邀请阿某到自己家里做客(在某市),带其游玩、购买阅读图书、音乐和舞蹈练习课本等,像亲生母亲一样用点点滴滴关爱着阿某的成长。”

四、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路经思考

“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22]为此,根据新疆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我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和新疆农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推进新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在促进新疆民族地区农村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诸多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和结果中,实现促进现代性民族团结的文化的认知、认同、生成和化育。

(一)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系,夯实促进民族团结的生产生活文化要素

建构多级部门对农村扁平化长效治理机制,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其一、创新深入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精准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现状和生产困难、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对党和政府治理期许等信息沟通途径和机制产品的供给,保障农村群众对公共事务管理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二、健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拓宽地区特色产业转向脱贫致富经济要素的发展渠道,以市场经济文化传动农村物质文化的生成条件。其三、完善丰富农村公共文化的产品供给,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供经费、场地等,激励开展以增强爱国主义、强化法制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和民族团结、启迪女性之美、培养未成年人理想等主题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民族团结故事会、农民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民俗歌舞活动等。

(二)建构协同参与的治理结构,优化促进民族团结的民主政治文化基础

通过组织全疆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基层干部“四同”,对基层干部形成“传帮带促表率”作用的治理模式,切实加强新疆民族地区农村“两委”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转变工作作风,培育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服务文化;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村“两委”政治信任度、号召力、凝聚力和公信力,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此外,健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锤炼党性、提升能力的有效机制;建立互助责任边界,在基层工作中认真归位工作责任,做到工作不缺位、指导不越位、帮扶不错位。

(三)深化现代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加强促进民族团结的现代文化认同

各族群众生产生活诸多领域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过程中,才能增加相互之间了解和认同程度、增进情感及体验民族团结文化的实践感。由此,对“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和“四老人员促团结”等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的重要活动和机制进行理论研究,以探寻现代化背景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律,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科学路径。此外,民族知识分子必须肩负正确引导本民族族群体的现实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民族经典著作中关于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精髓思想进行现代性阐释,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现代性民族团结的文化认知、认同和实践。

注释:

①基于多个村的调查: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分层抽样选取出30份样本(农村和兵团连队),其中农村主要来自新疆哈密市鄯善县和喀什市疏勒县,连队主要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农七师、农八师、农十三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在2016年6月-2018年3期间,课题组赴样本所在地进行实地调研,主要方式采取与村民、村干部、四老人员等以及连长、政委、驻村(连队)工作组的访谈,在调研过程中样本所在地村两委提供诸多一手资料。此外,对于一些偏远样本,课题组委托或联系当地驻村工作组进行辅助调研。

②自2014年2月开始,以争取人心、做好群众工作为统领,以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重点,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利用3年时间组织20万名干部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以下简称“访惠聚”。注:2018年继续开展“访惠聚”活动。

③工作组与村“两委”四同是指:工作同部署、问题同研究、措施同落实、走访同入户,两会是指:每天早上一个碰头会、每天晚上一个总结会。

④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和老复转军人,他们威望高、觉悟高、生活经验丰富,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教育农村青年,坚守政治观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们的民族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