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模蕴,喻祖国,黄登山
(1.湘潭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3.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双创”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1]。2017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目前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深刻挑战。……鼓励高等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从国际教育树立的总的教育方针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2016年6月,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正式成员,意味着我国将长期倡导并践行其理念。因此,致力于学生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研究的重大热点课题,科学、系统、便于操作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必将丰富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颠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唯书”“唯上”的教育思想,学生成为思考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教师倡导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摈弃传统教育中主张的“以教师为中心”而强调的“一言堂”,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教师”向“学生”的回归,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群言堂”教育教学活动[3],必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推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引导的落地生效。
德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开创者、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双创”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学校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落实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心理需要及个性发展的方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双创”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研究、自我管理及以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来发展自己,进而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将获得的技能外化为能力,并将素质和能力加以综合运用唤醒自身的创造力。
一方面,现代技术、现代媒体对教学过程的介入,使得教学过程在形式上容易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交叉和异步,很多课程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学生由此获得更多选择权、自主权,学校教学也能够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学生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到投入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工作量会变得越来越少,当学生转变为真正的创业者,就变成完全的“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全力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价值,释放巨大的创新创业能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会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倡,淡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引导的教学与学生拥有的创新性思维和企业家精神和谐互动,两者碰撞产生更多火花,使得教育的内容更丰富,教育更具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差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划分为聚焦式和发散式两种。聚焦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针对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专门的创新训练和创业教育,或针对有一定创业潜能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辅导和创业支持。聚焦式的教育内容呈现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特征。而发散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普及式教育,全体学生都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他们都可以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4]。结合“精英教育”的聚焦式与“大众创新创业”的发散式原则,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创新创业教学管理 “多层次培养+多级别管理+多主体协同+多形式自治+多元化开放”的结构体系,以期作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参考。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尊重个性,承认个体差异,在对学生能力、素质及创新创业意愿各方面差别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层、培育层、拔高层、实践层,其对应着四个层次的培养体系。
1.基础层
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则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5],故在以知识获取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前提的专业教育中,让学生涉猎不同学科,形成更加宽阔的学科基础,同时加入创新创业综合类课程(包含创新创业意识类、素质类、知识类、实践类课程)[6],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学科交叉且相互渗透的教育体系,夯实 以“学生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口径宽、面向广、综合性强的知识基础。
基础层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有条理地进行初步探索研究,以此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7]。基础层面向教育对象的全体,在此层面,与传统的单纯注重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不同,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得以增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
2.培育层
学生在具备“基础层”要求的能力基础上,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探索,并主动接收外界信息,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思考,通过积极加入校园中各类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俱乐部等,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培训和知名人士专题讲座,自告奋勇加入各项设计大赛、创意大赛等,确立主动学习和全面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培育层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为此层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的成绩单制度,鼓励并有区分度地奖励这一层面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群体,为全体学生树立典范和榜样,奠定学生创新创业信心基础,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3.拔高层
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各项研究活动,对任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有效推理、准确判断。如利用实验和实践平台,自主设计实验,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训练项目,申报各项创新创业扶持基金,结合企业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将工程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等。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果,运用自己创造性的能力做出开创性的成果。
拔高层教育基于个体及专业的差异设置差异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与基础层和培养层教育存在递进关系,在这一层面,学生不仅仅敢想,而且敢干、敢闯、敢试,他们更多地依托校内外科研平台、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以及社会企业资源为自己的学习计划所用,经过配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成果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层面的学生带有更明显的专业化倾向,具备超过平均水平的综合素质。
4.实践层
学生结合基础层培养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知识,以及培育层所具备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在普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以专业为依托,进行社会资源调度以及商业管理运作,将较成熟的创新方案和项目在创业孵化园或孵化器中进行产品孵化、初期运营,进一步吸引创业基金、天使投资资源以及各类社会资本,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服务,并通过与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园等服务平台无缝对接,最终进行企业推广。
实践层属于最高层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学生从创新创业孵化教育的胚胎中脱离出来,成为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个体。尽管对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仍旧有依赖,但当项目成功落地,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且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良好运行时,标志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也标志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变为完全的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管理者具有更强的专业背景知识,在对知识和人才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建立平等的关系,为师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让老师能够全心全意地教学,让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
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在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共同目标的基础上,鼓励集聚经济、管理、法律、心理等专业的跨学科视角下的“双创”教育与研究,开放合作、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实现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管理,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平台。
一是学校制定科学合理、通专结合的培养计划,合理组织各教学环节,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搭建多样化的教学和实践平台,提供充足的师资,将课堂内与课堂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支撑体系和评价方法。二是学院创造有益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管理关系,管理好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服务好学生第一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同时,做好课堂内教学的加强、延伸和补充,采取沙龙、竞赛、讲座等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方式丰富教学活动,形成和谐、活泼的管理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机会。三是教研室、一线教师坚持政策协同、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生动活泼、自觉地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保持学生内在的持久动力。同时重视管理、沟通、写作、创新能力等软能力的培养[8],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拘一格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学。四是班级要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尽可能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学习,自主选择课堂外实践,实现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内与校外各种实践环节的有机覆盖。
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肩负着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应瞄准知识前沿、科技进步、社会需求、产业变革等要素,强化与地方和企业的交流融合。而这些过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发挥产学研用的优势,深化与企业间的合作,建立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一方面,打通企业、行业及社会工作实践实习渠道,巩固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熟悉行业领域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校联合、校所联动、企业行业专家进课堂、办讲座、组织论坛、培训和考察等方式,搭建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的多方面协调、全方位协同、有效有序运行的支撑体系,共同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生的创新创业离不开经费支持等保障措施,需要政府与社会双轮驱动构建资金帮扶体系。同时,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并非学校单个个体可以做到,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宽容失败,理性怀疑,追求卓越的大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才能释放“双创”源动力。
高等学校的学生拥有按意愿调动资源开展工作的能力与自由。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理想、信念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内在价值。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管理中,学生既是管理制度服务的主人,又都是管理制度的执行者(被管理者),学校应要求学生成立管理机构,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人人有责、人人有职、各尽其责、各尽其能的自我管理,达到发挥凝聚、同化、驱动的教育效果。
实现学生创新性自我管理有如下方式。首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创新创业者联盟”“创业者协会”“创新创业中心”等社团组织,积极开展和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学生社团团结、凝聚和引领学生的作用;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创新创业与艺术活动结合,形成以活动带动创新创业文化,以文化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格局,在高雅的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成长成才。再次,注重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加强项目化运作,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发创意、自我设计,实现自我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学生除进行自我管理外,还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心作用,在评价方向上注重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乃至学生对自己的多向评价。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潜力,增加自信心,可以更科学地由结果导向变成过程评价,提高评价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同时,学生评价更具有多元、多向性,能起到更好的示范教育作用。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双创”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社会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强化新型载体服务支撑能力,积极发展众创、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并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建立创新创业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国内国外、政府市场开放合作的多元化机制。
高校学生正处于思维高度活跃时期,对信息十分敏感,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重视自由判断和选择。他们不盲目跟随潮流,习惯将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兼容并收,因此,一方面,“双创”环境中的校园,理应形成多元的文化气候和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使得多样化的价值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不懈地保障学术自由,维护公平竞争,激励创新创造,包容风险和失败,不以静态的、功力性的面向成绩、面向昨天的传统教育评价观,而改以注重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素质能力衡量,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为学生提供开放、民主、自由、和谐的良好环境,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积极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学生才会正面创新创业教育而更加积极努力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