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平 钟全林
【摘 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心理地图理论内涵,对其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地图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区域认知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思维过程,具有内在可视化、发展性特点,对强化学生区域认知、提升综合思维、培养地理实践能力以及深化人地协调观念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地图;地理核心素养;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123-02
心理地图起源于行为地理学家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空间决策的研究。2012年美国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以K4至K8年段学生发展性的角度对心理地图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述、描绘的准确性提出了要求。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学界对心理地图在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心理地图的阶段化构建、心理地图的影响和量化测评等,并提出了“心理地球”的概念。但对心理地图价值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对学生心理地图的評价也仅仅停留在地理要素的表达与简单区域轮廓准确绘制方面,对心理地图的理解较为单一,忽视了将心理地图本身作为一种重要地理思维过程的研究。这种绘制心理地图区域轮廓的方法不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也未能达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因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重新认识心理地图,深入发掘心理地图的内涵,不仅将其看作一种空间认知的工具,更视为可视化的地理思维过程,对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深化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学生的思维形式来看,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是应用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等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发展时期。从认知方式来看,表象是对当前未见或未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事物的颜色、气味、声音等的心理表征,不仅能够表征当前未见但已经感知过的事物,甚至还能表征从未经历过的事物,具有可操作性,其形象可以在头脑中放大、缩小、翻转,是重要的思维过程。
因此,可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心理地图的内涵:心理地图是行为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关系中,为简化、排序、编码和预测复杂的客观环境信息而形成的心理存储模式,并可同化新的认知经验、回忆内化图式的高级思维过程。它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高中生认知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中学地理学科逐步形成以人地协调为核心价值观念、以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为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地理实践力为基本活动经验的地理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心理地图在构建中对思维的要求以及对地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完整契合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
1. 善用心理地图,强化区域认知能力
心理地图是应对大尺度不能被立刻感知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认知模型,主体对地理环境的感知是基于对环境中各单独要素的整合,其目的是简化对地理环境复杂性的认识路径,提高认识效率,这与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基本一致。心理地图构建的关键环节是地理环境表象图式的输入,学生地理表象绝大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因此必须开展地理表象向心理地图的有效转化研究,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相对静态地理物象的感知,如区域轮廓、地形地貌及河流等点、线、面地理要素的相对与绝对位置分布、形状;第二,对静态地理物象的形变再造,它是基于时间流动角度的地理环境变化规律在心理地图中的动态反映,如河谷的演变规律等。
由于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主体在心理地图描绘精确度与形变灵活度上存在明显差别,如:学生对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节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究其原因是没有在心理地图中形成极点、自转方向等相关概念及表象,缺乏对地球公转、自转规律的深刻理解,更欠缺对相应表象在心理地图中交互运动规律的动态理解,因此对地球运动这种大尺度区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图1中“1”的标准。
因此,在心理地图的构建中需要使学生以直观和贴近生活的方式了解地理环境基本特征,认识地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精确包含地理环境基本要素的心理地图,通过心理地图的灵活形变深化对地理环境的基本认识,进而达到对学生区域认知培养的要求。
2. 巧用心理地图,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绝不是单独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各系统之中,它与其他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结,综合构成了复杂的地球表面系统,这正是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用综合性、整体性的观点厘清和分析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规律,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地理问题。因此,综合思维是高中阶段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规律最为关键的过程,是通过心理地图认识复杂地理环境的必备品质,可以概括为属性、种属关系思维,归纳、演绎关系思维,类比、因果关系思维,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联结关系思维,空间、时间、数量关系思维等。
例如,学生可通过非常态的地理图表(图2),激活原有心理地图中有关“温度—海拔”概念的山地气温模型心理地图,依据闭合等温线在模型中圈出相应等温区域,再根据图中方位生成沿椭圆等温线长轴方向与山脉脊线相吻合的山地等温线分布立体模型,基本可以判断山脉走向。根据区域认知结果定位四座山脉经纬、海陆相对位置,在该心理地图山脉等温线模型中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根据山地垂直地带规律可得出南部基带温度明显大于北部,通过模型四座山脉的匹配便可综合分析出结果。
地理综合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心理地图的作用,心理地图不断构建和应用的过程即是地理综合思维作用的过程,一幅结构完整的心理地图不仅能够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各种地理要素,而且表现为对地理要素空间结构关系等的正确认识,更表现在对人地关系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后二者正是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地图对综合思维的突出作用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分析地理问题,从原有众多单要素心理地图中有效提取对解决该问题有用的心理地图;第二,以带有三维特性的可视化方式叠加相关心理地图,以“可视化”的方式更加清晰、直观、细致地分析出所研究区域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减少思维分析的盲区,进而使地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 活用心理地图,深化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题和主线,基于这种学科特点,目前课程改革已将人地协调观置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中心地位,并期望改变学生对人地关系死记硬背及灌输式的学习方式,真正形成认识、理解人地关系的正确价值观。心理地图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个体在认识地理要素关系基础上融入主观的理解和感受,能够以主体内在沉浸方式还原和演变所要认知区域的地理环境,以思维方式帮助主体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心理地图,以再现情境回忆出已掌握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活动方式,以地理环境推演展现出脆弱生境下不合理人类活动方式将会导致的地理环境变迁。进而得出“人”“地”矛盾的成因,理解这些要素间的深层次的“地”“地”關系、“人”“人”关系,逐渐树立起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地协调观,掌握应对“人”“地”矛盾的综合治理措施。
4. 致用心理地图,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是将心理地图构建及应用过程中形成的缄默知识部分外化表达过程,也是构建心理地图必备要素及强化与之相关心理地图的直接来源。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心理地图是行为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人类日常活动和移动地理优选的依据。心理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还是进行地理观察、调查,都需要学生在一定结构完善的心理地图指导下才能够进行。如制作水循环模型,需要学生在通过心理地图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形成动态的水循环过程后才能准确制作出模型成品;在调查商业网点的布局中,需要在心理地图中提取调查区域商业网店的分布及其与周边区域的相对位置,通过心理地图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需要调查的方向,使地理事件调查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心理地图形成的整个过程与地理核心素养诸要素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关系。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分别是构建心理地图的能力基础和观念基础,以此形成的结构完善和内容丰富的心理地图是学生进行地理实践的重要基础,能够提升和深化学生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水平,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人的必要途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会进一步促进心理地图结构的完善程度,至此就形成了一个以心理地图为纽带、紧密联系地理核心素养诸要素、螺旋上升的开放式循环结构,更是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供不竭动力。
心理地图是贯穿学生地理学习始终的重要“隐形”学习过程和学习工具,在学生稳定的地理认知结构中,每一个地理现象、规律都会与一定的心理地图相联系,任何没有心理地图构建过程的地理教育,都只是在培养“背书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重视学生通过心理地图的思维培养与实践力提升过程,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各种心理地图的生成与分析,将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Kitchin R M.Cognitive maps:What are they and why study the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4,14(1):2.
[2] 顾绍琴,姜君轶.2012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心理地图[J].地理教学,2013,(17):8-10.
[3] 王学先.运用空白地图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J].地理教学,2017(1):27-28.
[4] 程亚楠.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与训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5] 朱秀妹,王民,陈晨.心理地图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的研究[J]. 地理教学,2005(3):9-11.
[6] 王俊友,朱良.学生心理地图的教学与评价[J].地理教学,2013,(10):12-14.
[7] 肖素平,钟娅琳.初构“心理地球”模型——基于联结学习理论[J].地理教学,2016,(13):4-5.
[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107.
[9] 焦秋生.地理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63-71+80.
(编辑:胡 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