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者”行动

2018-03-27 01:49楼淑建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诗歌儿童生命

楼淑建

【摘 要】作为儿童生命的启蒙者和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是不断引导和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和包容自我、他人以及他所生存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人的受教育过程也是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完善的、幸福的社会人的过程。因此,我们一直践行“儿童生命诗诵行动”。我们觉得诗歌诵读的意义在于从孩子心灵出发,寻找孩子自身的“生命话语”,将童心赋予诗性的生命自觉。

【关键词】诗歌;诵读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36-04

作为儿童生命的启蒙者和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是不断引导和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和包容自我、他人以及他所生存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人的受教育过程也是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完善的、幸福的社会人的过程。因此,我们一直践行“儿童生命诗诵行动”。我们觉得诗歌诵读的意义在于从孩子心灵出发,寻找孩子自身的“生命话语”,将童心赋予诗性的生命自觉。

我们选择的诗歌,从价值观而言,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富有生命气息的古詩词,又有承载普世价值的中外优秀儿童诗、哲理散文诗篇;从儿童观而言,我们选择的诗歌契合儿童所处年龄阶段成长需要,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诵读方式,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从功能观而言,我们最看重的是,用诗歌去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随着一遍遍的诵读,儿童的心灵能得到专注和净化,感受到对自然、对他人、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并在他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来,最终成为他身上的一部分。

一、与孩子当下生命紧密相连的内容体系完善

1. 坚守诵读内容的适龄性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体需求和精神需求,坚守诵读内容的适龄性。如低年级孩子们是渴望与大地直接接触的,而到了高年级,正是发育敏感期,对自身和异性身体都产生了好奇。这两个阶段,他们接触的诗歌要吻合身体自然的需求。

同时,更要吻合他们精神成长的需求。儿童的心理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那么诗歌的选择也要契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如刚入学的学生,脱离母体,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社会人,因此,我们选择关于独立主题的诗歌。而中高年级,“冒险”“探索”“成长”等主题诗歌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2. 凸显内容的多元性

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感恩他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继续凸显内容的多元性。如所选诗歌可与大自然相结合:大山,大河,大漠,大川,孤烟,落日,明月,星河……每个季节都各自不同的物象,学生可通过诗词领略生命与自然的精彩。

再如,所选诗歌内容要与普世价值相符合,尊重生命、自由、民主、平等,等等。因此,我们不仅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选择精华,在近现代诗谣中汲取力量,也将眼光投向其他国外的优秀诗歌,让学生在最美好的人文作品中获得成长。

3. 关注母语文化的启蒙

诗歌学习,是母语第一课,是母语文化传递的重要一章。所谓诗性张扬,就是所选诗歌要充分彰显出它的想象性、自由性、童真性。这些恰恰是儿童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因此,好的诗歌,是能极自然地以言语方式进入孩童精神世界,又在儿童的言行中呈现出来的。

4. 完善诗诵内容体系的整体性

实施编排主题化、系统化,继续完善诗诵内容体系的整体性。我们以主题单元来编选诗歌内容,一个单元5篇选文,主题有三类:一类是按选文内容构成主题,如春天、太阳、交友、责任、亲情等;一类是按选文的形式构成主题,比方说戏曲、校歌、民歌、古代神话、打油诗、颠倒歌等;一类是人物主题。有的作家或诗人足够伟大、足够经典,有必要让孩子集中认识、诵读,如孔子、诸葛亮、李白、杜甫,国外的金子美玲、史蒂文森等。

二、契合儿童生命成长的诵读行动实践

1. 开拓了诵诗多种类型

晨诵,是一种精神的仪式,,是孩子的一种成长方式!我们已经开展的诵诗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晨间诵诗、日常诵诗、亲子晚诵、情境诵诗和班级专题诗诵。

(1)晨间诵诗。晨间诵诗是选一首能经得起反复咀嚼的诗歌,在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用这首诗歌来“开启”黎明,为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也叫开启诗。开启诗是营造仪式感的重要环节,通常会配上相应的主题音乐,如项目组袁满园老师的班级,每天晨诵开始,班长就会站到讲台上发令——“我是一只小蝴蝶!预备起——”接着,40名学生用清脆响亮的声音开始朗读。这气势,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中将我们带进晨诵世界中,并且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强化“我要像蝴蝶一样勇敢,世界小时我也小,世界老时我也老”的情怀。

(2)日常诵诗。除了上述的晨间诵诗,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多的优美典雅、天真纯净、奋发向上、想像奇特的诗歌来丰富他们的生命,那就是我们的日常诵诗。日常诵诗是指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内,通常选择在早晨,诵读一首诗歌。对于日常诵诗的诗,要保证充分的诵读时间,可以变换各种形式来读:游戏对读、角色互读、打节奏读、个体读、小组读、唱读、问答读,等等。角色互读很常用,我们可以在幻灯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或是在黑板上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如果是一首古典诗词,在正确与流利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读出它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3)亲子晚诵。低年级取消书面家庭作业之后,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诵读,成为课题组成员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诵读的基础上,回家和父母一起读诗,父母和孩子就获得了一些特殊的精神密码。比如,一年级我们设置了“可以玩的儿童诗”,孩子就可以和妈妈一起玩“炒豆豆”。

(4)情境诵诗。情境诵诗则是在特别的日子,或者是特别的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进行诵读。情境诵诗包括一些场景的诵诗,如送别、新同学入班、秋游等班级活动,让孩子们吟诵符合场景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有节日诵诗,比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或教师节等,选择适合的诗歌进行朗诵,让孩子对加深对节日的理解,懂得用诗歌来祝福身边的人,学会从内心深处赞美生命。

2. 开创了多种诵诗方法

诵读是老师带领孩子开启生命之旅,在诗的王国里,尽情徜徉,感受诗歌之美、音韵之美,而不能成为孩子的课业负担。所以在诵读过程中,我们力求趣味化,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让经典走进孩子的生命,让诵读富有情趣。

(1)趣诵。为了增加晨诵的趣味性,我们根据诗歌的特点开发出各种形式的趣读,比如从下往上读,似有节节拔高之感;带上动作读,有“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美……我们会发现,越到高年级,孩子就越不想要表现自己,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我们采用律动晨诵,即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配合有节奏的诵读。如诵读罗大里的《需要什么》:

(2)趣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在低年级的晨诵活动中,借助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等)把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其中“诗配画”是我们在实践研究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做法是教师先把晨诵内容打印出来,让孩子粘贴在晨诵本上,并进行绘画创作,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如晨诵张晓风的《故乡的小河》,很多孩子根据诗意和自己的理解,配画了不同的景色。

(3)趣玩。有些晨诵的内容选自童谣、儿歌,这些歌谣形式比较简短,强调韵律和韵脚,通常还会辅之一些小游戏。时至今日,有些童谣小游戏渐渐在校园里失传,为此,我们选取部分经典的童谣进行诵读。如《炒豆豆》这首童谣,赵文君老师是这样开展的:

【晨诵故事】

只花了不到10分钟时间,孩子们立即就学会了《炒豆豆》这首童谣,“炒,炒,炒黄豆,炒黄豆,噼里啪啦翻跟头。炒,炒,炒红豆,炒红豆……”孩子们一边念,一边又编进去许多新内容。然后,教孩子们玩游戏:两个孩子手拉手,念到翻跟斗的时候,两个人同时翻一个身。孩子们没有玩过,但是他们很喜欢,下课的时候也老念着儿歌玩。

(4)趣写。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优秀的儿童诗,语言质朴,富有韵律感。诵读可以让孩子习得语言,丰富语言表达,我们需要不刻意强调去写,当孩子有表达欲的时候,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是诵读给予儿童的馈赠。写童诗,满足了儿童对认识世界的表达需求,对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开启孩子的智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开发了多渠道的诵诗载体

著名教育家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中提到,“诵读就是儿童将声音与意义结合的一种发表”。我们的晨诵,强调用生命诠释诗歌,并且用声音表达出自己诠释的意境。所以,我们带领孩子诵读,注重与生活相联系,注重与孩子的生命相联系,尽量做到应时、应景。很多时候,此情此景相吻合的时候,埋在心灵深处的种子便开始发芽、长叶、開花,我们期待这一种“发酵”。

(1)一首诗,和一群孩子的生日。生日是每个人自己的节日,生日诵诗也成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和期待的一种晨诵形式。生日诵诗是在学生过生日时,全班师生为“寿星”送上的一首量身定制的诗。这首生日诗一定要吻合当事人的生命特质,富有激励性,能够让孩子的生命直接与诗歌相连。一般生日诗可以直接根据一首诗改编,比如直接在诗歌的某个地方,把当事人的名字嵌入其中,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为他朗诵。如,黄芳老师改编金子美玲的《我和小鸟和铃铛》给班上孩子过生日。

(2)一首诗,和一次社会事件。当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或遇到一些特别的情境时,我们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进行诵读。当诗歌与此情此景相吻合的时候,诗被激活了,生命也就被唤醒了。如发生雅安大地震后,我们选择金子美玲的《积雪》进行诵读。

《积雪》

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边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冰冷的画面,配上孤冷的诗句,有另一种冷从心底里凉上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有意把“冷”“重”“孤单”作了色彩和大小的对比,再通过朗诵和理解,孩子们就能比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基调了。

(3)一组诗,和一次野外亲子游。周末亲子活动,家委会组织孩子开展野外亲子游活动,我们根据四时节气,配合诵读合适的诗歌,往往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春天,樱桃红了,我们开展《樱桃主题晨诵》,积累诗歌,丰富感受。周末,在樱桃树下,我们应景而诵。

4. 开发班本专题诗诵

研究成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在常规诗诵之外,还会开展专题式诗诵课程实践。如刘洁老师的“诗配画”、黄芳老师的“农历百花诗词课程”、柴钧明老师的“跟着古诗游中国”、亚平老师的“名人诵读周”。专题活动一般会持续两个月甚至一学年。

(1)“农历百花诗词”课程。农历百花诗词课程,即随着气候的变化,在不同的节气选择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开展诵读。黄芳老师说:最能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诗歌诵读,莫过于一起过一个又一个农历节气与节日,我们在“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春天里陶醉过,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夜等待过,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秋夜里思念过,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冬日里沉醉过。农历诗诵课程是如何编排的呢?以春天的节气为例(如表1):

(2)“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指出:“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理解意象,感受情感。”诵诗要诵出情趣,诵出兴趣,还得创设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情境。柴钧明老师创设的大情境是“旅游”,为此,他自编了一本古诗诵读小册子,按照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编排,所选内容则以唐诗宋词为主,共计200余首。以浙江省为例,我们选取了30首有代表性的诗词。

诵读时间如何安排呢?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决定一个他们最想去的地方,而后选择一两首相关的诗词进行诵读。就这样,一边诵读古诗,一边学地理,一边说历史,一边感受人文风情,书声朗朗,其乐融融。

三、生命诗诵和学生生命成长的观察记录及跟进策略研究

儿童生命诗诵,与经典诗歌共舞,让生命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彼此鼓舞,以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开启新一天的学习。但这种感性认识很难以数据量化的方式的呈现。我们坚持以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来追踪诗歌与学生生命成长发生关系的过程,并不断调整诵读教学行为,追求最优化的功能发挥(如表2)。

通过几年的生命诗诵实践,我们明显看到学生身上精神气质的变化,看到诗歌参与其生命成长之中,在诵读过程中师生精神得到生长与满足。孩子们从诗歌朗诵中获得内化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触动,呈现出外显的言语和行动的变化。

近几年,从一个学校几个实验班开始实践探索,到今年全市已有20个学校,50多个班级在尝试进行儿童诗歌朗诵活动。这是一个教师自发进行的过程,真正吸引他们的正是儿童在诗诵过程中带来的美好情感。这也是“诵读者”行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韩金英.内在小孩和道德经[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2] 丁慈矿.小学生对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 邵庆祥.人文素养和中华诗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嘉莹.古诗吟诵九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3.

[5] 王少家农.美妙诗教与胎教[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6] 刘宁.中国唐宋诗学与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 鲁道夫·斯坦纳.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M].深圳:深圳报业出版社,2014.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诗歌儿童生命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诗歌过年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