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杰
2017年6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标志着诊改工作进入全面性的实质推进阶段。全国各地也按照要求召开培训会、起草文件、有序部署,相关工作陆续展开。其实早在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016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还下发了《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建立制度、开展试点、全面铺开,目前诊改工作已经成为推进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尽管研究者对诊改与既往的“评估”“项目”有何区别、应该如何实施已有过一定研究,但不少问题依然值得深入探讨。
一、诊改的自主性与扎根理论的积极意义
本轮诊改工作突出显示了“自主”“常态化”“全面”“深入”等关键词。上述关键思想在相关文件中均有体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015年)指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提出了“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保证院校履行办学主体责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要求指导中等职业学校依据省级方案自主开展诊改工作,按照规定组织复核;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2017年)又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诊改提出了分类化要求:推动中职学校守住底线,以教学工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诊改制度;对新建高职院校、优质高职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进行分类指导,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与以往的评估和选优性的专项项目申报不同,本轮诊改一以贯之地提出了发挥多方作用,共同设计诊断项目,以院校自愿为原则,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推进职业院校改革。也就是说,此次诊改中的主角应该是院校自身。诊改专家更多的角色是顾问者和参与者。但是,院校自己的诊改专家也往往是某一方面的管理者或者某学科的专家。由于诊改专家往往拥有巨大影响力,对院校的诊改方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常态化、自主性诊改背景下,对诊改参与者的角度定位及所发挥的作用等相关内容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无论诊改专家是来自校内还是校外,相关工作均应采用扎根式“望闻问切”的方式。扎根研究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采用基于直接参与式观察和资料收集的归纳式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这种方法对于发现各职业院校的特殊困难、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难题、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设性诊改建议均具有启发意义。
二、诊改中的“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中医疾病诊断常用的方法,其与西医的最大不同是,中医诊断更多依靠医生自身的切身感受和真实体验,西医诊断则更多依靠来自于医疗器械或化学实验得出的测试性数据。直观而言,中医诊断更多是面对面的交流、观察、把脉等,而西医可能更多借助病历、图表、数据。再进一步说,中医诊断若没有与患者见面,相关诊疗可能是无法展开的;而西医则可能根据病历、图表、数据得出一个相对程式化的医治建议,甚至可以开出相应的药方。因此,可以粗略地认为,目前正在兴起的人工智能化的医疗诊断更多地基于西医的诊疗理念。
对于职业教育领域的诊改,笔者认为,可能更适用的是中医式的“望闻问切”。在基本完成基础能力建设、职业院校硬件條件日益改善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逐渐进入到深水区,相关问题的判断将更为复杂化和隐性化。没有参与性很强的扎根式的观察、诊断,可能无法发现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最迫切难题和最关键症结。
“望”,就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特征,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等。对于诊改而言,来自于人才培养的动态数据可能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整体情况,但学校真实运行状态如何、教育教学各环节运行是否顺畅、师生精神面貌如何,可能仍然需要参与式的观察才能获知。比如,我们可能无法从数据表上看到一个学校在校生数是否与其现有的建筑面积相协调,但参与式观察却完全可以去除数据表这层屏障。
“闻”,就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对于诊改而言,学校对某种特定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和接受性可能无法从其工作总结中完全获知,但基于观察备课、多次听课、参与教研等扎根性研究则可以在细微中洞察教师教学是否流畅、协作是否真实、反馈是否积极,而这些可能才是判断学校理念是否先进、人才培养是否有效、师生获得感如何的最真实参照。再比如,学校没有采用当前正在流行的教学方法,可能不是因为教师不知晓此方法或没有进行过实验,而是学校现有条件使师生身心疲惫,不具备实施的条件。
“问”,就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疾病,患者生活情况,以判断患者的致病原因。对于诊改而言,基于理论的推演和基于实践的总结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学生对某些课程或内容不感兴趣,可能并非是由于教师素养不高,或者教学设计有缺陷,而是因为与学生三个月后即将参加的一个重要资格考试没有关联。因此,此轮诊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主”的理念,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需要认真加以贯彻。其中,深入了解院校的过去经历和真实感受也是一个方面。
“切”,就是诊脉,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无论专家是来自校内还是来自校外,可能只有准确地切中管理者、教师、学生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找到使学校和谐运转、教学平稳运行、学生有真实获得感的关键,也才能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
三、扎根旨在求真
扎根实践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出真经验、培育真特色,这也是笔者想要表达的最根本观点。此次诊改提出了“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由此也衍生出更多的实质性问题:如何界定需求、以何种标准来判断需求与现实的落差、需求满足应如何确定实现路径?自我保证如何保证、以什么样的标准确定应坚守的底线、如何评估院校现有保障体系的保障力?如何遴选多元诊断的元素构成和专家构成、如何实现诊断结果的真实性、如何保证诊改建议的可操作性?改进有无终极目标、院校的整体提升与学生多样化成才如何实现同向共进、如何协调达标与特色的关系?等等。
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基石,即基于真实情况的真实诊断。正如专家所言“学生上课睡觉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现象,问题不在这里,而在学生睡觉背后反映出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问题,甚至是考试制度、用人制度问题”。揭示真实问题并非易事,没有理性思考无法找出真实问题,但没有真实观察和真实参与的思考可能也注定是无法做到理性的。
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学校特色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共同难题,这个难题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领域,也存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逻辑。当只有一所或极少学校采用某种方法来处理特定问题、实现个性化发展时,我们会称之为特色,并会总结其经验。但当其经验逐步成熟并取得显著成效时,会被重点推广,甚至最终成为同类院校必须达成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此时,不少人已经忘记了模式和经验产生之初所具有的特殊时间、地点以及内外部条件。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如何发现个性化经验并支持特色化发展,可能也需要持续的扎根观察与实践发现。这里不仅需要推论和提炼,也需要找到个性化经验的边界与制约。
庄子《秋水》里有庄子与惠子的经典对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取之于诊改,我们可能要跳入水中,化作鱼,再论乐与不乐。
(本文为2017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指向技术积累的职业院校综合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JA17108。)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