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的意义与挑战

2018-03-27 08:46旷宇青章乐
中小学德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道德

旷宇青 章乐

摘 要 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海量信息的收集,可以诊断每个学生真实的道德困惑、预测学生群体道德发展的趋势,并实现德育评价的客观化。但是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造成“数据独裁”的现象、束缚学生今后的发展、无法建构德育的应然路径以及侵犯学生的隐私。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提升数据素养,合理地把握学校德育运用大数据的限度、防止“数据独裁”,同时还应综合运用多种德育途径,健全数据监管体系,保护学生隐私,以发挥其间接德育意义。

关 键 词 大数据;学校德育;意义;挑战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3-000-04

現代文明的主导趋向表现为对科学精神和工具理性的偏爱,“数字化生存”就凸显出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储存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数据快速增长,由此,学校德育也随之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一、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的意义

在教育领域,大数据被不少人所追捧,那么,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有哪些意义呢?

(一)有利于诊断每个学生道德困惑和需求,实现德育个性化

传统学校德育多采用知识取向的“德目主义”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性往往无法得到保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一切活动除了留下传统的物理轨迹之外,还会留下另一种轨迹:智能设备将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快速传输并可能存储在云端之中,因此留下了永久的数字记录,我们把这条轨迹叫做数据足迹”[1]。事实上,这种借助智能技术所产生的“数据足迹”恰好是学生思想和喜好的真实反映,是教师仅凭有限的课堂交流所无法获得的。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内隐的、漫长的过程,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就可以对每个学生线上线下生活中的点滴行为进行跟踪记录,把学生的所思所想变成清晰的数据、图片、表格等,从而更为有效地诊断每个学生的道德困惑和需求,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从而实现德育个性化。

(二)有利于预测当前学生群体道德发展的总体趋势

对学生群体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日常活动中“数据足迹”的大量收集和分析,就可以精细划分出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而实现对这些群体的有效教育。比如,通过分析学生在校的消费偏好、借书记录和交往活动等数据,就可以将学生细分成不同的群体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另外,借助大数据还可以记录学生浏览过的新闻讯息,新加入的圈群、论坛和贴吧,交流过的话题以及对道德事件发表过的看法等,进而预测不同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感偏好和道德发展趋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群体道德预警机制。此外,大数据还可以预测不同时期学生群体的总体道德状况,比如,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就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中国10-18岁儿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思维、道德行为、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生活困扰六个指标进行了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由此对当前中国儿童道德发展整体状况进行了评估。这一整体状况的评估有利于国家结合当前学生群体的特点,规划国家德育课程,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有利于实现德育评价的客观化

传统德育评价通常以考试的分数和可观测的外在道德行为来衡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无法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真实的道德动机,所以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道德状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评价正在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从‘宏观群体评价走向‘微观个体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2]对于德育评价而言,一方面,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较为客观地掌握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的动态变化,进而为学校德育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比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将学生课堂交往中的面部表情、姿态和语调转换为数据,从而分析出学生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大数据还可以实现学校德育的可视化。可视化的德育活动至少可以发挥两个积极作用:其一,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从而增加积极性和自信心;其二,德育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被记录下来,进而成为今后德育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的挑战

虽然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具有积极意义,但除了这些意义之外,大数据是否也对学校德育构成了某些挑战呢?如果是,这些挑战又是什么呢?

(一)造成“数据独裁”现象

虽然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人们过度地迷信和崇拜数据,认为数据就是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体现,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数据独裁”的现象。德育的对象是人,是不断变化成长中的独立个体,如果用数据代替人去“发声”,抑或仅仅为了堆砌庞大的数据而不探究数据背后的意义,那么,就极易导致学校德育偏离“以人为本”的根本。事实上,数据并不能够量化一切,它只是教育的辅助工具,即用它来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数据分析者可能精通数据处理,却不一定懂教育,因此,再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都不能代替教育。比如,通过数据可以汇总某个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次数,却无法辨别这些行为是学生自愿的选择还是迫于某些外在原因。此时,如果教师和家长仅仅依据数据就给该学生贴上存在道德品质问题的标签,就不仅会导致教育低效,还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逆反甚至“破罐破摔”的不良后果。

(二)束缚学生今后发展

通过大数据,学校可以将学生的行为表现都记录并永久地保存起来。这些数据在任何时候都能被提取出来并成为学生评选某些奖项或担任某项班级职务的参考依据,如此,学生就很容易被贴上一个“数据标签”,造成人们有意无意地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让他们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比如,教师可能会因为学生曾经的打架数据记录而不给他担任班级职务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曾经的数据记录会让他们惶恐不安,甚至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事实上,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以及社会经验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个体正是在不断的犯错和改错中才得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发展道德意识,建立较为成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将学生在心理尚未成熟时所犯的一些错误、无意行为毫无遗漏地全盘记录并作为某些重要事务中的评估依据,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束缚。因为,他们可能被某个时刻的道德错误遮蔽其他的光环,从而否定了他们成长和改变的能力。[3]

(三)无法建构德育应然路径

在学校德育中,大数据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数据记录,尽力描述和呈现某个道德行为的原貌。当发现学生某些不当的行为时,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较好地还原客观事实。然而,还原客观事实并不一定就能为教师指明应该如何处理问题,如何看待学生,因为,这些德育的应然性问题是大数据无法解决的。换言之,挖掘信息、呈现事实不等于应然的教育。对于教育而言,一方面要揭示是什么问题,即事实陈述、揭示规律,这属于科学范畴;另一方面是要探究是什么的问题,即规范陈述、确定信念,这属于哲学范畴。学校德育同样如此,它不仅需要借助科学的手段了解学生真实的道德状况,还需要通过哲学的思考,建构学校德育的应然途径。对于有效的学校德育而言,这两种探究德育的方式都是必須的。显然,大数据并不能帮助教师建构德育的应然路径。

(四)侵犯学生个人隐私

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在呈现透明、海量、准确的教育数据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侵犯学生个人隐私的严重问题。因为网络搜索、社交网络平台、在线学习等留下的数据轨迹都能被收集起来,教师很容易就可以闯入学生的私人领域,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掌握学生社交、家庭、学习等一切个人信息。因此,在大数据这“第三只眼”的监控下,学生都是没有秘密的“透明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直接教育,更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因此,以任何不道德的手段去获取学生隐私而达到“道德教育”目的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都只会走向道德教育的对立面。学生察觉到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时刻处于被监控的不自由状态下,很可能会以不道德方式进行抵抗和反击,不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而且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的权威也会消解。另外,一旦学生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而被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还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三、学校德育如何合理运用大数据

既然大数据的运用对于学校德育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构成了某些挑战,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提升数据素养,积极利用大数据提升德育有效性

大数据时代,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大数据意识,提升数据素养,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所谓“数据素养”,即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等数据所具有的识别采集、组织管理、处理分析的能力,以及其具备的责任伦理意识,教师的数据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复合体。[4]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积极学习掌握大数据相关技术知识,提升数据的挖掘、筛选、分析和处理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工具采集学生数据,解决学生学习成长中的相关问题。其次,教师还需要提高对数据的解读能力,结合学生学习风格、知识积累、性格特征等,分析解读学生的信息,以保证学校德育实践的科学性。

(二)防止数据独裁,把握学校德育运用大数据的限度

虽然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教育领域使用时要把握限度,避免“数据独裁”。由于大数据追求的只是工作的高效性和最优化,因此,在利用大数据预测学生品德时,它往往提供的是冰冷的、无意识的建议,往往只注重权衡利弊而忽视学生的独特性与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是有着独立思想、丰富情感的个体,所以,即使预测的结果再准确也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与喜好。比如,学生某门学科成绩优秀,教师根据日常数据轨迹进行追踪和分析所制定的学习方案确实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是学生擅长的科目不一定是自己所喜爱的。因此,教师在利用大数据时,要认识到其限度,只能将其作为个性化定制服务的辅助工具。如果盲目崇拜数据而强制学生遵照定制路线发展,就无异于传统德育忽视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做法。从这个角度说,教师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德育时,还应融入自己内心的情感和良知,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多与学生沟通,多询问学生的意见,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道德教育。

(三)综合运用多种德育途径,加强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在运用大数据的同时,也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德育途径,共同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首先,大数据的使用需要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协作。一方面,需要将数据的收集范围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为数据分析提供丰富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传统德育途径与大数据手段的互补作用,既通过大数据的运用提升传统德育的有效性,也通过传统德育来弥补大数据运用的不足。其次,借助大数据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大数据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动态,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媒体,搭建网络德育平台,宣传主流价值观,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网络空间。最后,大数据的运用也可以和学校德育课程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大数据诊断学生真实的道德困惑和需求,了解不同地区和背景下学生道德发展差异性,提升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更新和丰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满足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的需求。

(四)健全数据监管,重视尊重隐私的间接德育意义

大数据如果使用不当极可能引发伦理危机,因此,健全数据监管体系至关重要。学校在应用大数据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尊重并保护学生的隐私。如果学校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规避大数据使用所引发的伦理风险,还能对学生产生一种间接的道德影响。在杜威看来,这种“间接的道德教育”的效果要大于“直接的道德教学”。具体而言,学校利用大数据进行道德教育时:其一,教师应该注意尊重学生隐私,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收集学生信息,必须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妥善权衡学生的隐私权与教师的知情权。其次,学生也需要培养数据保护意识,不随意将有关个人隐私信息曝光在社交网站上,保护自身信息安全。再次,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数据监管制度,规定敏感数据信息的保存期限和使用期限,对使用后的数据进行及时处理,以防非法数据采集者对个人隐私数据进行二次利用;还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对非法数据采集者进行必要的制裁。最后,加强大数据的隐私保护离不开相关的技术支持,相关部门应做好数据监管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以防止信息泄露。

参考文献:

[1]黄欣荣.大数据技术的伦理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3):48.

[2]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6.

[3]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教育应用的伦理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6(1):51-52.

[4]邹太龙,易连云.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4):8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