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管理·价值

2018-03-27 08:46任虹燕
中小学德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德育情感思维

任虹燕

摘 要 大数据和云计算引发了德育大变革,新的科技为德育变革注入了新的动力。伴随信息革命的推进,德育也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道德教育的思维模式、管理手段和价值判定悄然发生变化。德育工作者应该主动接受大数据洗礼,让长期以来偏重于情感经验主义的学校德育走向科学化,让德育天平上的情感与理性达到平衡。

关 键 词 云计算;大数据;德育;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3-000-04

随着语音、手势、脸面识别系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对于人体的识别能力逐渐提高。利用大数据除了能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识别外,对情感识别的智能化研究也在推进中。大数据时代,技术对人的规诫力度逐渐增强。人脸识别技术开始普及化,监控手段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技术对人性中自然性部分不断压制,人的行为和认知被技术所操控,技术越发达,人的隐私空间越少,迫使人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有无数只电子眼在盯着每一个人。人在发明技术的同时,也创造和改造着自身。谁也不能拒绝科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附带着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瓦解,这是现代化对人类的伤害,也是未来学中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数据与德育思维

维克托·迈尔 - 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的生活,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方式都提出了挑战。最惊人的是,社会需要放弃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仅需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推翻了自古以来的惯例,而我们做决定和理解现实的最基本方式也将受到挑战。”[1]大数据蕴含大智慧,就是因为用数据可以分析学校德育中的各种现象,为制定德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扩大德育工作者观察的视野,提升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预测未来道德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从个体思维转向群体思维

大数据拓展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德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对个体的德行进行精细化考察,而对整个班级乃至学校整体的认识则要少得多。从大数据的视角,这样的做法存在缺陷,因为利用传统方法找到的样本的覆盖面是有限的。而在云计算时代,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最新的数据,利用各种模型分析数据变化,得出科学的评判依据,而不用再依赖于人工采集的样本,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德育规律。

(二)从模糊思维转向精准思维

在云时代,通过校园天眼、校园网络痕迹、学生手机活动痕迹、人脸识别系统、模块分析系统等,能够及时获得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状况,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云计算预设应对方案,实现德育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确化。在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教师不再因诸多限制,用估计、推测、经验来应对德育实践中拿不准的问题。可见,有了大数据德育辅助系统,相应的德育思维方式也应该从模糊思维转向精准思维,从而能够更加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地解决德育问题。

(三)从顺向思维转向关联思维

在传统德育实践中,人们凭借有限的样本来研究德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其内在规律。德育实践需要以个人生活实践经验作为指导,而经验来源于个人的积累,年龄越大教育经验越多,德育工作越好做。但在大数据时代,经验积累则与工作年限无关,只要储存有数据,云计算随时都可以抓取并分析。在德育实践中,一个人的视野是有局限的,利用有限样本无法发现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性,获得真知灼见,捕捉现在和预测未来德育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非相关”以及“非线性”的关系,探寻未知领域。大数据既可以把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把国内与国外联系在一起,利用全球数据预测德育的未来。

因此,当德育遇上大数据,需要教育者思维的大转变。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摒弃传统思维模式和固有偏见,掌握与大数据德育应用相关的数据采集技术和使用技能,学会从数据中得出真相,还要对数据的使用进行自我审查,正当使用大数据工具。如此,才能更好地把大数据带来的真知灼见运用到学校德育实践中。

二、大数据与德育管理

道德行为受控于道德意识,人的大脑通过中枢神经传递和回收各种信息,这种传播的脉冲如果能被云计算程序所理解,人的行为意识就可以用“1”和“0”表示出来,人的内心思维和外在的行为就可以接入教育大数据库,加上云计算的对人的理解,一切行动便都在计算之中。虽然云计算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却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目前,道德监管主要通过大数据抓取学生个体在参与互联网活动中的痕迹来理解学生的行为。事实上,只要学生出现在互联网中,他们任何行为都在积累着德育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的发达阶段,学校德育可以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全身心的监管。从目前来说,大数据和云计算需要合谋才能产生实质性作用。云计算是挖掘和利用数据宝藏的利器,没有大的计算能力,數据宝藏便是镜中花,没有太大的价值;没有大数据的积累,云计算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2]大数据能够对学校产生影响的前提是,学校接入互联网,师生与网络有接触,如此,师生的行为才能被计算机抓取。只有分享与贡献基本数据,学校才能作为一个样本被数据库理解与比对。

一旦实现大数据对学校德育的监管,教师就会从繁重的监管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终端的智力指导。在未来,利用大数据可以对学生时时刻刻进行身心健康体检,从传统的关注学生行为外表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数据,从学生的数据中发现教育对象的发展问题,从宏观到微观都可以依托数据进行考察与诊断。

传统德育管理中,老师时时刻刻要到班级的玻璃窗户外偷看上几眼,教师的双眼一直盯着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变化。传统的德育监控手段,一是老师双眼盯着学生,双腿跟着学生,尽力地从蛛丝马迹中找到学生的问题,同时通过不定时的检查暗访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依靠学生的自治组织,如学生会、班委会和学生“卧底”来反馈学生的情况。在传统的信息反馈体系中,信息传递不及时和失真,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判断,甚至会误导教师的认识,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大数据时代,探头可以代替老师的眼睛,可以回看每一个学生的德育表现,还可以进行新旧对比,能更加方便地研究和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随着大数据监管智能化的完善,在手机终端,教师可以随时了解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这种监管信息还可以及时地为家长所知晓。科技的发展让人变得越来越透明,在保障学生隐私与权利的前提下,大数据对于学生的德育监管效率还会提高。

教育实践中,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下大工夫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动向。但即便如此,对于学生的管理还是无法完全到位。在传统的德育实践中,所谓“对阵下药”,更多时候是对着“模糊的症状”下药,因为认知的局限,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情感上的偏见,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判,以至于作出错误的教育应对措施。但是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教师就可以做到从群体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外表到内心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审视。在不同的参照系比对下,教师可以获得最准确的信息,从而减少误判,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大数据面前,学生的行为可以实现全时段的监控,一天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活动轨迹随时都可能被天眼抓取,甚至学生的面部表情随时都可能被天眼分析,用“1”和“0”表示出来。未来德育中,人只要还在数据的眼睛里生活着,数据监管就可以囊括一个人的全部。

三、大数据与德育价值

中世纪,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以为理性可以拯救人类的未来,没想到刚刚挣脱了神的控制,又套上了科技的枷锁。在此过程中,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控制力量发生了变化。就德育发展而言,由宗教控制转变为科学控制。大数据和云计算强大的能力,为德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大数据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3]

(一)判定:德育是技术

人在做,云在算,天在看。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人都坐在了数字的牢笼里,个人隐私空间越来越小,公共空间越来越大,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陌生。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人的道德行为都可用“0”和“1”来表示,如果任由大数据抓取,每一个人都是在数据库里“裸奔”。私人空间的挤压,科学技术让人变得异化,人已经被技术程序化,换言之,科学技术成为道德规范的核心力量。

科学技术解构着人的本性,使得人越来越不再依靠内在自我控制,而是迫于外在的科学技术的力量压迫,在科技力量的规劝下表现自我。于是科技越发达,人的道德自控能力和自省能力越退化。但是从目前看,我国教育数据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数据采集较为困难,数据尚未有效整合,数据质量和可靠性不高,数据服务单一化等。[4]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大数据在德育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

(二)判定:德育是艺术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德育工作,离开情感就无法进行。德育实践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碰撞与冲突,甚至是感化利誘,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适应自我。学生道德的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变化,在各种关系中得到锤炼。而教师和教育环境事实上制约着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生态的多样化导致价值的分化,要积极应对师生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仅仅依靠情感感化,并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审慎地将大数据融入学校德育,可以使德育具有艺术性,即避免单一情感模式的非理性弊端,而在师生之间增加科学化的媒介,有助于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从而提升德育实效。

(三)判定:德育是心术

通俗地讲,德育就是教师精心地耕种心田。可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读心术的本领,只有人是高明的,用机器识别人的内心的技术还在完善中。由于情感识别的复杂性,国内外还没有突破这一技术瓶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综合、完整的情感教学系统在教育领域得以证实并成功运用。从目前的技术来看,在识别人的内心的可靠性上,技术有待提升。有人说读懂了人心就能做一位好的德育老师,因为不懂得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想什么,一切工作就是徒劳。但是在大数据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这种传统的认识有可能被颠覆,因为一旦识别技术达到一定的程度,能够识别人的内心活动时,大数据就可以是德育的辅助设备,人人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能手。此时,是人战胜了机器,还是人利用机器战胜了自己?这实际上是技术对人的割裂,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提升其对未知领域的认知能力,同时包括人对人自身的探索。机器何时学会读心术,大数据就何时可以运用到德育活动的全部判断中。

四、结语:大数据引发德育大变革

每一次科技革命到来,都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给德育带来新的变革。大数据就是信息革命的升级版,会渗透到学校德育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信息的地方就会产生大数据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大数据给德育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但是,人们通过技术在创造新生活的同时,也是对人进行改造。大数据对于德育来说,无论是德育行为,还是德育认知,其影响都是深远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的生活空间的延伸,网络空间由生活空间升华为影响人们的价值塑造的德育空间,需要人作为主体的承认与接受使其变成现实。[5]同时,科学技术在不断侵蚀和威胁着传统的人伦道德思想,伦理观念在变,道德教育也会跟着变。在后现代科学技术对前现代的道德伦理的不断粉碎过程中,新的伦理规范越来越迷乱,科技正在把“人”变成“非人”。传统的人伦规则逐渐被法律文本所代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确定为一种法律关系,网络空间正重新定义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数据对德育本身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于德育思维、德育管理都是革命性的。人们担心,科技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但谁都无法阻止科技的发展。在传统德育实践中,情感经验多于科学因素,因此主动接受大数据对德育的影响,让数据为智慧德育插上翅膀,让失衡的德育天平恢复平衡。但是对德育工作来说,不论大数据多么智能化,都不能缺少人的参与,也不能缺少教师情感的投入,在德育的天平上,情感与理性无论如何都不能失衡。

参考文献:

[1][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9,15.

[2]黄琴.民族地区教育云平台的智能情感化构建研究[A]//张诗亚.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45.

[4]唐斯斯,等.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57.

[5]欧旭理,罗方禄.共享·共融·共识——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理念转型[J].现代大学教育,2017(3):73.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德育情感思维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台上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