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媒体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可以说广播是几大媒体中最“线性”传播的一种——手段有限、元素单一。因此,声音是广播的灵魂,对广播的传播效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声音主要包括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背景音乐、音响效果等多种元素,只有各种元素完美结合,再配以精彩的节目内容,这样才能吸引听众的高度关注。尤其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广播媒体一定要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充分体现出自身特质,创新新闻传播方式,尝试让所有广播记者都“出声”。其实在这方面,中央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2008年就推出新闻改革,改革从知名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做起,以直播形式为主,实现“重大新闻及时传播、动态事件即时连线”,与前后节目联动呼应,节目内容囊括“最新现场+新闻事件最新进展+记者实时所见所闻”,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广播记者获取一个信息点就播报一个信息点,新的信息点出现就立刻放入下一个播报环节。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之初就设置了记者与播音两个工作岗位,记者主要负责新闻的采访写作,而播音员主要是将记者采写的新闻口播出去。如今广播媒体为了增强竞争力,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逐渐打破传统记者和播音的职责分工,大力培养“既能采写又能出声”的复合型人才,在声音上做文章。由于每个记者的声音特点各异,鼓励广播记者“说”新闻,最大程度上打破传统广播新闻“男女”两个播音员一起播报的单调,还可以丰富节目的内涵与形式,有效消除听众因长期收听而产生的听觉疲劳,增加了节目的跳跃性和辨识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广播记者要熟练运用两只笔,其中一只用来写作新闻,另一只笔是话筒,写和说的能力同样重要。
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广播新闻工作的记者,深知让广播记者“出声”的必要性。让广播记者说新闻,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广播记者“出声”并不是指记者随心所欲的“胡说八道”,虽然说的新闻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是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让节目更有可听性,保证广播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俗语说“不打没把握的仗”。广播记者说新闻也是如此,如果仓促上阵,临场会手足无措,严重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对于一些可预测性的新闻事件,如重大市政工程的开工典礼、重要节日庆典、国内外大型赛事等,广播记者可以先编排采访大纲,收集相关新闻线索及详实资料,事先草拟好提纲再“发声”,尽量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发声”的流畅性。
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广播记者与采访对象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进行细致交流,就要求广播记者加强现场采访的能力,寻找合适的采访时机,尽可能的挖掘更多信息点,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或新闻事件,广播记者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广播记者有时还要合理把控新闻采访与现场救援间的平衡,切记不要对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
广播记者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是临场随机应变能力的一种表现,尤其面对事先不可预测的新闻事件采访时,记者很难提前拟好采访纲要,也很难掌握一手详细背景资料,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具备良好的现场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处乱不惊、理清思路,根据新闻现场呈现出来的情况紧抓新闻事件的主题来进行即兴口语报道,不能忘词卡壳,做到恰如其分的传情达意。此外,作为现场口头报道或急性表达并不是每个新闻事件都需要评论,但广播记者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当一个新闻事件需要广播记者做出评述使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更加鲜明时,广播记者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评论能力,要做到观点突出、有理有据、不失偏颇、扣人心弦。
广播记者不论如何转型归根到底还是记者,与专业的播音主持相比较,在播音技巧、普通话水平、临场表现等方面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广播记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播音主持技巧的培训学习,掌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有声语言的外部技巧,在说新闻时避免浓厚方言,要用标准普通话,力争做到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语气要平民化,极具感染力,在声音的表现力上更有亲切感,此外,广播记者在“出声”时要多用短句子,少用生僻词,合理把控语速,照顾大部分听众的收听习惯。
很多广播记者由于长期不用出境,缺乏出境技巧,一旦出境说新闻时,会出现整个人的面部表情僵化,肢体僵硬不协调的情况,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机械背稿、照本宣科,语气平淡,毫无感染力;二是情绪极易波动不稳定,尤其女性广播记者,当面对突发灾难性新闻事件时,受到现场刺激不能合理控制内心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出现负面情绪化倾向,从而影响广播记者的职业形象。因此,广播记者要把握机会多参与现场直播活动,学会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为说新闻加分和增添特色,某种意义上讲,要通过“说”新闻来体现和塑造广播记者的个人风格及鲜明个性,毕竟良好的广播记者形象也是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广播记者的“出声”不等于专业广播电视台播音员的“播”新闻,因此,广播记者在“说”新闻时要找到说的感觉,严格把控“说”的内容,一般而言,广播记者的“出声”内容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现场的场景、环境氛围、主人公的行为举止、事件的最新进展以及专业人士的点评等方面情况,甚至还包含广播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或评论。让听众通过这些传播内容,能够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洞悉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听众的收听兴趣。
提倡广播记者“出声”说新闻是广播媒体为了适应媒体融合浪潮的一种自我创新,对促进广播行业快速转型发展及提高广播记者综合素养起到重要的意义。
客观的讲,在新媒体时代,为了应对媒体融合的浪潮,广播媒体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过去广播新闻节目中只要播音员念稿,如今有了主持人、开通了直播、请了嘉宾、开辟了听众互动热线、巧妙运用各种音效,这些举措改变了过去那种“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极大的发挥了广播媒体的自身优势,为广播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听众和广告收入。目前国内外主流广播媒体都在实行“广播记者说新闻”的新闻报道形式,可以说,广播记者的现场直播是广播媒体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借用智能手机、无线电话等先进便捷的通讯工具,用真实的声音和精彩的音响效果把大批受众从其他媒体抢夺过来的秘密武器,是广播特质的内在要求。
广播记者说新闻体现的是广播记者的综合能力,在新闻事件的报道现场,广播记者要充当目击者、采访者、评论者多重角色,在进行客观事实报道时,也要努力兼顾体现出广播记者的个性,而声音的特质有利于帮助广播记者树立一个为人熟知的声音形象,达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和打造知名广播记者,扩展偶像记者的“粉丝效应”,所谓的名记者效应也就形成了。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媒体及广播记者要充分利用广播传播快捷的特点,加强现场报道,将“说”新闻作为拉近听众与新闻事件距离的一种形式,合理“发声”,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第一时间传递给听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培养更多的忠实收听群体。同时,广播记者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真正提高自身“说”新闻的能力和技巧,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1]吴曼,曹璐.广播新闻业务[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李卓青.基于新媒体环境之下的广播记者浅谈[J].今日湖北,2015,(6).
[3]任玉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记者的重新定位[J].新闻传播,2013,(9).
[4]黄敬文.捕捉细节情节表现新闻主题[J].中国记者,2001,(11).
[5]栾轶枚.融媒体时代,我们怎样当记者[J].新闻采编,2015(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