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内容提要:为缓解实体企业人工成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降成本的措施,从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使用,保障,退出等各环节入手,有效控制了企业人工成本。但是调研中发现,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政策效果未达预期、对于新问题尚未有政策覆盖的情况。因此,本文认为降低人工成本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施策,形成合力。企业要做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要做的可以从提升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帮助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等方面入手。
为缓解实体经济企业运行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近三年,党中央、国务院开展一系列工作帮助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其中,在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方面,国家以保障人工工资合理增长为基础,以严控企业招聘等环节用工成本为目标,相继出台了若干项政策。为正确评估政策执行效果,本文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人工成本,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调研中发现,各地在降人工成本的过程中仍存在政策设计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亟需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来加以完善和解决。
为降低人工成本,各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使用,保障,退出等各环节入手,有效控制了企业人工成本。
为了降低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成本,帮助企业快速解决用工需求,安徽省各地积极拓展“互联网+用工服务”新渠道,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用工需求与求职需求有效对接。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完成日常招聘基础上,还将现有招聘场地充分利用,免费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放,为各类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常态化招聘求职服务。此外,政府还积极建立地区间、企业间人力资源共享机制,调剂企业之间用工,平衡企业淡旺季用工需求。
为了解决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有些地方成立了专项招工工作领导小组,实现精准帮扶。一方面将年内为重点企业招工指标责任分解到每个月,全面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资源,组建专业公司和区域招聘等招工引才小分队。通过就业部门市内外招聘、购买专业化公司招工服务、职校学生顶岗实习、贫困人员推荐就业等措施,有效地为重点企业招工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调度督查工作,不定期对重点企业的招工情况进行督查,协调解决招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就业难,而企业面临着“技工荒”,出现这种双向矛盾有一部分原因是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脱节导致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为贯彻落实国家精神,安徽省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8〕4号),明确提出要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鼓励省内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合作,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定向培养费用给予补助。同时,支持各市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探索通过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更多接收学生实习。
企业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社会急缺的要素。近一段时期以来,抢人大战在各地纷纷打响,各地政府都在向高端人才抛出橄榄枝。吸引人才,政策先行。2017年以来,山东省加大了人才政策的创新力度。通过聚焦支持《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到的十大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梳理制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为推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制定出台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等人才新政;起草了《齐鲁杰出人才奖评选奖励办法》《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十条措施》等系列创新政策,打出一套人才政策“组合拳”,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合当前用工市场现状,各地政府出台了全方位的补贴政策,在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帮助个人提高劳动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安徽省为例,政府出台了培训补贴政策,帮助待业人员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引导在岗人员通过培训实现技能再提升,更好地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训补贴包括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两部分,其中职业培训补贴具体包括就业技能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和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补贴。在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方面的补贴有两类,一是社会保险补贴,包括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二是企业稳岗补贴。
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3次宣布下调社保费率。2015年2月25日宣布,将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条例规定的3%统一降至2%。从2015年10月1日起,将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由1%降至0.75%,将生育保险费率从不超过1%降低到不超过0.5%。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降至20%以内,失业保险总费率由现行的2%阶段性降至1%-1.5%,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降至12%以内。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成都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从20%降至19%,失业保险总费率降至1%,其中用人单位缴费费率从1.5%降至0.6%、职工个人缴费费率从0.5%降至0.4%,工伤保险费率下调至0.14%。静态测算,2015年3月~2018年4月,为企业及职工减负超过118亿元。
优质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员工队伍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通过加强执法督察,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安徽省灵璧县建立用工年审制度,对企业用工人员信息、参保情况、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备案登记。一方面,加大《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促进企业知法懂法;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欠薪行为,及时纠正超时用工等不规范用工行为,促进企业守法敬法。对劳资双方发生的争议纠纷,积极开展调解,坚持公平公正处理工伤案件和仲裁案件,为企业用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各地政府都下大力气帮助企业降低人工成本,降人工成本的政策可谓是全方位、多角度。但是,尽管如此,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政策效果未达预期、对于新问题政策尚未实现覆盖的情况。
当前,对人力资源中介服务规范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灵活用工市场上。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与求职者联手垄断招聘市场,哄抬中介服务费的恶性事件。正常情况下,企业支付给中介公司一定金额的费用,作为中介招聘人工成本的合理补偿。然而,当用工需求紧张时,有些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与求职者互相勾结,加剧人力市场求职者严重不足的现象,提高中介服务费,扰乱招聘市场。当求职者应聘后,中介公司将中介费用中的一部分返还给求职者,求职者获得工资和返还的中介费两项收入。求职者工作满一定时间,达到企业规定的工资获得条件后,又辞职重新返回招聘市场再次择业,而企业不得不面对再次招聘的难题,严重损害了用人企业的利益。据反映,用人企业为了解决用工需求,在用人需求最紧张时,被迫支付巨额的中介招聘费用甚至高达近7000元/人。如果求职者的月工资是4000元,中介返还的中介费是6000元,求职者的实际收入会超过10000元。因此,用工荒时中介甚至打出“月薪过万不是梦”的口号。
目前,很多地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联姻唱戏。政府为优选院校和优秀企业开展订单培养、项目合作的方式,在二者之间搭建互联、互通和互惠的桥梁。一方面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另一方面为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跟工作实践接轨,让招聘和就业“两难”变“双赢”。
校企对接合作的初衷虽好,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校企对接中,具体合作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在校最后一年的实习期,以及各学期的短期实习,到企业进行实训,同时解决企业用工需求。调研中有企业反映,学生对口实习、顶岗实习暂时解决了企业用工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实习期短、实习工资低等原因,实习生缺乏有效的激励,短期实习往往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牺牲。另一种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计划,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模式使学生一跨进校门就基本确定学习方向,同时用工企业也得到了符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但是,实际效果往往很难达到企业预期。由于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大部分学生都能上大学,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生源非常有限,质量堪忧。同时,技术院校良莠不齐,大多技术院校本身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缺乏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条件。生源不佳,办学质量有限,二者叠加导致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达不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培训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
为了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劳动技能,国家采用补贴手段引导员工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目的是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增强个人竞争力。但是,实际情况是,培训补贴在某些地方的执行走了样,成了某些机构获得非法盈利的来源渠道,骗补事件屡有发生。前些年培训机构和企业联合骗取政府补贴的事件屡屡出现。由于当时的劳动者不熟悉补贴政策,不知道骗补后个人承担的后果,盲目与培训机构联合参与了骗补行为。近几年,政府规范了培训补贴的发放方式,将补贴资金从政府账户直接对接员工的社保卡,让培训机构没办法经手补贴资金,补贴资金被培训机构全部骗走的行为已基本杜绝。同时,政府通过加强宣传的方式让劳动者知道培训补贴的相关政策,以及一旦查出骗补事件,骗补资金会向劳动者追回的情况,劳动者与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联合骗补的情况已有所遏制。
但是调研中发现,培训走过场的现象仍然没有杜绝。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各类特种作业人员,从事危险性、特殊性等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为了取得上岗证,社会上对此类职业培训的需求大量增加,与此相适应,各类培训机构大量涌现,有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办的,有些是挂靠的,都有发证的权力。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压缩培训成本,不按标准实行有效的培训,理论考试提前背答案,技能考试糊弄了事。参加培训的劳动者为了减轻学习压力,快速拿到上岗证,也默许了培训机构的做法。然而,这种培训走过场的现象,不但使培训结果达不到提升员工技能的目的,严重浪费了国家财政资金,更重要的是让一些技术水平不达标的人通过考核从事特殊性岗位会给企业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隐患。
当前,抢人大战已经蔓延到全国多个城市,各大城市都将吸引人才落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各地吸引人才的手段同质化程度非常高,所有城市给出的优惠条件全都是降低落户门槛,给予生活补贴、提供租房和购房补贴等,补贴成了各地吸引人才的标准配置,仅是在补贴数额上略有差异而已。诚然,在这场抢人大战中先行一步的西安、成都等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这场人才战役的逐渐铺开,这么多城市同时在抢人,但给出的条件如此相似,相当于所有城市又都重新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其吸引人才的作用也将逐渐丧失。尽管如此,参与抢人大战的城市非但不会减少,在羊群效应的驱使下,加入抢人大战的城市还会越来越多。因为补贴政策虽然不一定能吸引到人才,但是如果没有人才补贴政策,本地人才就会加速外流。实际上,如果地方产业发展、城市配套环境得不到人才的认可,人才在当地工作两年拿够了所有补贴资金后,同样会跳槽去往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因此,人才补贴政策可能达不到吸引人才或人口的目的,能吸引到的可能仅仅是“人流”,人才补贴资金的效应并不理想。
为了降低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降低各项社保费率。但是,近年来人工成本平均上升10%以上,有的行业甚至超过了20%。随着工资收入的大幅度上涨,企业社保缴费基数逐步上扬,完全抵消了社保费率降低带来的收益。总体来看,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不但没有减轻,甚至还略有加重。以成都市为例,假设某企业按照最低社保缴费基数计算企业员工的社保缴费。2015年成都市企业与个人社保费率合计为40.7%,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缴纳基数分别为1791元和2584元,社保总支出为829.64元。2017年成都市企业与个人社保费率合计为38.324%,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缴纳基数分别为2193元和3067元,社保总支出为939.42元。2017年与2015年相比,尽管企业和个人的社保费率下降了2.376个百分点,但是由于缴费基数的上升,社保缴费金额增加了109.78元。
另外,各地社保政策不一致,中部地区社保缴费负担偏重。目前,社保账户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各地自行制定社保缴费政策。由于经济、人口结构情况都有差异,各地区根据本地社保收支情况制定的缴费基数和费率有一些差异。年轻人口多、退休人口少的城市由于支付压力较轻,制定的社保缴费基数和费率较低。例如,深圳市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项保险的费率分别为21%、8.2%、1.5%、0.45%和0.14%-1.14%①根据行业类别分八档标准。,合计为31.29%。而成都这五项保险的费率分别为27%、8.5%、1%、0.6%和0.14%,合计为37.24%。深圳社保费率比成都低近6个百分点。社保费率低,当地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就轻。调研中就有企业反映,社保缴费负担相对较重是导致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降低人工成本,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施策,形成合力。企业要做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要做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更多人才为城市发展服务。二是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三是提高教育水平,帮助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一项生产要素,人力资源价格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正是人口红利大规模释放的时期,农村剩余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与发展初期总量不大的经济规模相比,劳动力市场自然是供大于求,劳动力成本低价优势凸显。随着国民经济的愈加繁荣和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需要的人力资源也逐渐增多,而此时人口红利却逐渐衰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短期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很难改善,未来人工成本升高是必然趋势。
事实上,制造业利润率的逐渐下滑并不主要是由要素成本上升导致的。一直以来,大量企业的盈利方式并没有从低质竞争的模式中走出来,制造业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而不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制造业。企业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赚取利润,由于进入门槛低,行业竞争充分,企业利润自然越来越薄。因此,这类低附加值的产业,即使降低人工成本,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成本的下降也会通过价格战抵消,企业的利润率仍旧不能提高。
中国当前的人工、土地、环境等要素资源已经不适合从事较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从低端产业链走向高端产业链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技术制造业。企业应该放弃降低人工成本的执念,更好地通过技术创新带动转型升级的方式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灵活用工对政府、雇员、雇主三方都带来益处。对于政府而言,灵活用工能够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社会和谐。对于雇员来说,在新经济时代,随着求职者就业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倾向选择更为自由、灵活的就业方式,灵活用工刚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雇主来说,由于生产周期的限制,企业用人需求有波峰波谷,诸多短期、临时、批量的灵活用工需求正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同时,《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员工离职,企业要承担离职补偿金。因此,企业既有找不到雇员的烦恼,又有临时用工结束后辞退人员的麻烦。而灵活用工是人才派遣服务领域的成长型产品,它由派遣公司承担全方位的法定雇主责任,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鉴于灵活用工的诸多益处,其在未来将会成为更多雇员、雇主的新选择。目前,国内灵活用工业务还不够专业和成熟,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有序的制度管理亟待实现。对于利用微信、app软件等开发的灵活用工招聘平台,政府要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出现炒作和垄断人力资源等行为。对于灵活用工人员的社保等问题,政府也应该尽快推出相关细则,避免出现政策漏洞。
人力资源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目前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现的不仅是人才战略,更多的是人口战略。许多城市已经将人口数量的增长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但是,是否能留得住是接下来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才落户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住房、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公共资源的需求,这些需求能否满足引入人才的生活需要是人才长久留下来的必要条件。调研中就有企业反映,地方政府为了突破城市发展的地域瓶颈,在城市周边新建开发区,引导企业到开发区建厂生产。虽然开发区的地价便宜,工厂生产需要的空间也得到了满足,但是因为周边配套跟不上,很难招聘到工厂所需的人才,即使招聘到也留不住。历史经验表明,城市配套资源的发展要能跟得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否则就会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桎梏。因此,地方政府在下大气力吸引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完善城市配套上下功夫。
当前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使用、培训走过场等现象仍屡有发生。杜绝这种状况应从加强培训机构监管上下功夫,建立举报制度,对培训机构不按规范培训的行为一经查处,立即严肃处理。打消培训机构套取培训补贴的念头,让培训机构将精力真正用在搞好培训工作上。对人才吸引的补贴政策也应从国家层面给予适度规范。当前各大城市竞相使用补贴吸引人才的做法已经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各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人才吸引政策,补贴资金应用在更能产生远期效应的产业培育、配套环境改善等方面。
长期以来企业社保违规缴费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导致目前养老保险的实缴额远低于应缴额。一是存在社保不缴、漏缴现象。为了减少社保缴费,企业只为部分员工缴纳社保,公司实际在册人数与缴纳社保的人数存在差异。有的企业只为核心员工缴纳,不为辅助人员缴纳;只为城镇员工缴纳,不为农民工缴纳;只为在编人员缴纳,不为编制外的雇佣人员缴纳。二是社保缴费基数不符合规定。社保缴费基数本应按照职工上年度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额来确定,但有些企业以低于职工实际收入的标准作为缴纳基数。企业在社保缴费方面的违规行为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大企业自身通常不敢违规,但也有大型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等形式将违规风险转嫁给中介机构。造成企业社保缴费存在违规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违规成本很低,企业少缴社保被社保局查出,仅是补缴并承担数额不多的罚款,对企业起不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普遍对社保的认识程度不足,不能够自觉维护自身的权益。以养老保险为例,很多员工认为缴纳够15年就可以享受养老待遇了,不清楚多缴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还有的员工希望现在的工资多拿一些,及时兑现工资收入用来购房等,等以后年纪大了再缴养老保险,先养家再养老。为此急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征管效率。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已经明确将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原来地税局只是帮助社保局代收社会保险费,企业所得税工资薪金支出与社保缴费基数数据分拆在地税局和社保局,未来这两方面数据统一在税务局,税务部门通过数据比对,对企业社保缴费的违规行为能够做到快速识别,社保资金的征管力度将会得到显著提升。二是加大养老保险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保积极性。可以预期,如果提高养老保险的征管缴费力度,做到应缴尽缴,养老保险总的缴费数额一定会增加,届时可以适当降低缴费基数和费率,从而降低合规企业的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