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
摘要:合理的导入方式能使一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的导入设计,不仅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教师生动精彩的导入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参与探讨,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初中语文;导入艺术;探讨
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一、激情式导入语
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激情式导入的作用不仅仅是落实语言基础知识,同時也是对学生的道德观、审美观的熏陶和提高。
二、设置悬念,激活思维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在新课导入时,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的触发点,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推本溯源的学习欲望。如我在教学《鱼游到纸上》一课时,先向学生出示装有金鱼的鱼缸,然后问:“金鱼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同学们见的金鱼都是在水里游的,谁见过游到纸上的金鱼?”这样的导入既点明了题意,造成悬念,又唤起了想象。由于急于求答的迫切心情驱使,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探索热情,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多媒体式导入语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多媒体出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设疑导思,激励参与
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多喜新好奇,在课文导入时,设疑导思,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动脑从课文中找答案,使整节课鲜活起来。
六、其他方式的导入
此外,还有过渡式导入语,就是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课文与知识,由旧课旧知识过渡到新课新知识;联系实际导入语,指的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来设计的导入语,青少年对谈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对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所以,采用这种导入语,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引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还有谜语式导入语、导游解说式导入语等等。
总之,语文课的导入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导入”是联系“旧知”和“新知”的桥梁,具有协调、诱导、衔接等功能。尽管课堂教学的环节很多,但教师“开讲”的创意,往往能为整堂语文课定“基调”。因此教师应把握“导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