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种坚
摘 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的导入是这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导入方式并运用于课堂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使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外,教师别具一格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导入艺术 多媒体 语文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如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引人入胜;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扣人心弦。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好的导语像磁石, 聚拢学生分散的思维;像电光,点燃学生的智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多媒体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到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歌曲、动画、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再导入新课,学生便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1.歌曲导入
悦耳动听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用歌曲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用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导入《愚公移山》一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又如在讲《乡愁》这一课前先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想家的时候》,勾起了同学们的思乡之情,让他们走进台湾同胞有家难归、亲情难叙、锦书难托的乡愁世界。
2.视频导入
如由视频《鲁迅先生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视频《壶口瀑布》导入《黄河颂》,由视频《安塞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视频《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视频《钱塘江大潮》导入《观潮》。
3.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以欣赏图片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二、故事导入法
一位教育家曾说:“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习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初中生正处在充满想象和幻想的阶段,他们对故事情有独钟。所以,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之前,我先讲了一个英雄故事:2007年11月30日,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中尉孟祥斌在婺江边散步时,遇到一位女青年投河自尽,他毫不犹豫地跳入零度左右的江水中营救,最后女孩被救起来了,而他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事迹在全国传诵,后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但是有人却在网上讨论,说他为救轻生女孩而牺牲自己的做法不值得。那么到底值不值得呢?让我们学习两千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寻找答案。
三、背景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如在讲《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说:“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敌人的酷刑并没有让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
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时要注意把握一个原则:介绍时语言要简洁,时间不应过长,以5分钟以内为宜,主要突出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不可长篇大论地介绍作者的水平或时代背景,否则喧宾夺主。
四、旧知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从中找到与新知识的结合点,顺势过渡,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既能使学生巩固强化旧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一举多得。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导入新课,是教师比较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
如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问:“历史上有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家谁能举几个例子?”同学们举出“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战例。我接着说:“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五、问题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争强好胜,猎奇善辩是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因此,我在讲《孔乙己》时这样开头:“鲁迅先生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在《孔乙己》的结尾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把‘大约和‘的确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岂不是败笔?我们一起研读课文,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好的导入方法。所以,教师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做好课堂导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