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静
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高低不仅能够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 而且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则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職业生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通过制定个人职业生涯的近景和远景蓝图, 将个人的理想具体化, 并具有可操作性,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积极性和有序性。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大学生刻苦学习, 挖掘潜能, 扩展知识,提高竞争力, 为毕业后立足社会奠定基础。然而多项调查显示, 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也无近期目标,对自己在大学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 怎么学, 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复习,有些学生甚至沉迷网络, 逃课以致荒废了学业。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学的了就学,学不了就算对学习总体上争取一种消极态度, 所以从不去努力地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只为一张文凭,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改善学习效率, 促进大学生的自身成长, 也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学习动力系统包括两个部分, 即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内部动力系统是指存在于个体的主观意识之内的、能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各种力量构成的有机整体, 如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理想信念和意志等。外部动力系统是指存在于个体外部的、能够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如社会需要、家庭期望、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学习环境等。
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独生子女大学生所承受的父母过高的期望值, 大学生的外部动力系统是比较强的。相比之下, 大学生的内部动力系统却显得比较缺乏,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 不能对自身的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明确的定位, 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向哪里发展。尽管他们也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学习需要, 但这种愿望与需要似乎很难与个人的未来联系, 与自身的发展挂勾, 这种对未来无所适从的根本就是缺乏人生的目标和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内部动力系统中, 学习动机分为远景性学习动机和近景性学习动机。中学阶段把考大学作为学习目标, 因此在高中3 期间, 学生的学习动力非常强烈, 学习十分努力, 分秒必争, 不知疲倦。一旦目标达成, 动力也就随之消失, 这就是许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出现厌学情绪的根本原因。而心理学研究认为, 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但是需要不会自然产生动机。个体一旦有了某种需要及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 还必须确立满足需要的具体目标, 否则就产生不了动机。所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确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认清当前阶段的学习与实现远景人生目标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增强远景性学习动机, 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前提。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则比较忽视,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 以至中学生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许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 常常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 或者是盲目跟风, 哪个专业热门, 哪个专业好找工作就报哪个专业, 很少考虑自己的生涯目标和能力倾向。一项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有64 % 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没有考虑到将来从事的职业, 50 % 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开始形成的, 20 % 的大学生在毕业时仍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 。而西方一些国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一般情况下, 经过上述5 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 进入大学之前, 学生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因而具有较强学习自主意识和学习自觉性。因此, 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应把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方法引自国外, 最早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 Super D E) 和施恩( Edgar H Schein) 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学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对自身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 确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 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实践的行动计划, 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实施, 以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教育指导, 帮助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测评, 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 制定出有关对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美国心理学家佛隆认为, 人总是通过选择一定的目标, 并做出努力去实现它来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 设置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正是通过一个个目标链, 绘制个体生涯发展蓝图, 激励大学生不断努力, 提高学习动力。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具有服务功能和指导功能, 还具有教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主要是: 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 也就是经营自我、规划自我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重视自我认知, 通过分析和评估, 寻求自我定位,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确定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标和计划, 向自我实现的目标努力; 引导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关注, 明确本专业的发展前景, 以及与未来职业的关系, 从而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个人近景和远景蓝图, 将个人的理想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把大学生活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 把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 通过对自身现有条件的测量评估, 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 在充分肯定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现自己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不足, 调动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 增强学习动力。其次, 通过对职业要求的调查了解, 可以使大学生发现自身现有条件与理想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 从而挖掘潜力, 奋发学习, 提升自我。第三, 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 促使大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 使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第四, 通过制定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和分解的自我提升计划, 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强化和管理, 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有序性, 并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综上所述, 学校应努力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为使大学生充分把握大学时光,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尽早开始, 可从大学生入校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内容包括大学阶段的具体目标和毕业后的中长期目标, 以及设定这些目标的依据、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完成时限。在后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随着知识的增长, 以及对自我、对职业、对社会的进一步了解, 还要对目标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强化,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查和同学之间的互查, 进行奖惩, 督促检查目标计划的实施情况。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 使大学生的学习能够自觉、有序、持之以恒, 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 促进大学生的成才与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