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期刊《青年进步》之体育传播

2018-03-26 12:14施楠
智富时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青年会

施楠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主要是查阅、整理和归纳1917-1932年基督教青年会机关期刊《青年进步》,来研究青年会给近代中国体育带来的影响。

青年会针对民国开初的社会状况,在其德智体群四育理论和社会福音的指导下,利用机关会刊《青年进步》进行体育传播,来培养国民人格,体育可促进个人身体的健康、道德的完善、心智的成熟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青年会;《青年进步》;体育传播

一、引言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1844年由乔治·威廉(George Williams)创办于英国伦敦,起初的建立只是为了追求基督教道德精神,来避免城市青年的道德堕落。1855年“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在巴黎成立,之后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是一个以青年为主体和主题的服务性宗教团体。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分为城市青年会和学校青年会。1885年,中国最早的学生青年会在福州英华书院成立。[1] 1895年12月8日,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天津城市青年会正式成立。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宗旨:1.辅导培植全国青年之基督信仰;2.启蒙其智识;3.锻炼其身体;4.发达其合群性,使成完全人格。青年会根据社会需要,面向社会服务于人,主张“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美社会”。总的来说,基督教青年会是以“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来使青年在道德、精神、体魄和社会上取得进步。

“德、智、体、群”是人格的重要内容,而人格培养一直是青年会所注重的,早期为德育部的一大重要工作。如在范皕诲所撰写的《德育之部--现代青年之人格》中谈到,“愿以德育智育体育养成青年之人格于世界于国家于社会于家庭之间,亦使之清夜扪心无屋漏衾影之惭。” [2]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新思潮与旧传统不断碰撞,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整个社会如一盘散沙,纷繁复杂,各种制度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在新旧时代交界处,国民在思想和情感处于矛盾的境地,人们渴望新的变革来解脱困境,希望社会的巨变带来中国的新生。青年会迎合自由教育的理念,利用自己完善有序的组织系统,从个人着手,以青年为主体,来培养其完全人格。“青年者,国家之基础,社会之主人也,社会之良否系于斯国家之强弱亦系于斯则青年之責任。” [3]青年为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青年人群的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此外,青少年时期又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人格基础也将决定其整个人生的走向。

二、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所谓人格,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狭义的意义,那是单指道德上的;一种是广义的意义,那便不单指道德,而指一个人身心的各方面全部的完成和发展。”[4]所谓的健全的人格:第一是强健的身体;第二是高尚的道德;第三是丰富的智识。

这就是平常所谓智德体:其中第一是属于身的方面的,第二三是关于心的方面的,这三种身心方面的发展,是一个人所缺一不可的,身体自然是一个人的根本,没有了身体,所谓道德,所谓智识,将无所附庸。智识为生活必要的工具,它能促进道德,而于保养身体的方法也有贡献,好的身体又都有助于道德的锻炼和知识的进步,而道德又能使人更加爱护身体,重视知识。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所以健全人格,便是三者都有相当的发展。

(二)人格的内容

基督教提倡人类主义,即自由平等博爱,为人格之基础。在《青年进步》中有多篇文章提及公民人格之规约,例如七十一册的《公民与公民资格之养成》、七十六册的《怎样做一个中华民国的良好公民》、一百零三册的《今日中国所需要的好公民》等。总的来说,在《青年进步》中青年会宣扬的公民品格有互助、坚决、自制、尽责、和爱、忠心等。

三、青年会指导理论

(一)德智体群四育理论

“青年会的宗旨是什么?提倡四育,以建造青年的人格。这是青年会的宗旨,也是本志的宗旨。” [5]由此可见,“德智体群四育”是建造青年人格的核心,青年会的各项事业都是围绕四育而展开的,当然也包括了《青年进步》中相关的体育传播。

所谓“德育”为基本的道德教育,而“智育”重在增加人们的知识,“体育”则为人们生活提供最全面的身体保障,而“群育”旨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青年会提倡“德智体群四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迎合“自由教育”理论。

自由教育理论创始者为亚里士多德,在19世纪成为西方教育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它一般是指通过普通的文化修养课程来促进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多方面的发展。晚清来华传教士大多接受了这种理论,青年会则吸收了自由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德智体群四育”理论方针。

(二)社会福音理论

“社会福音”理论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是基督新教的一种神学思潮。民国开初,大量的新式工厂在华开办,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遭到瓦解,自然滋生出许多社会问题。青年会在面对这样的历史状况下,将“社会福音”理论付诸实践,将其事业的重心从个人发展转向社会改造。社会福音从传统神学所关注的偷窃、酗酒等个人伦理问题,转而研究失业、童工等社会问题,着重探讨基督教的社会意义。他们认为社会环境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人伦理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青年进步》作为青年会的机关期刊,自然也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家庭学校工厂上面,其中有大量讨论社会问题的专题号,例如:第四十九册的《家庭问题号》、第五十一册的《社会问题号》、第一百三十三册的《劳工专号》。

四、《青年进步》与体育传播

“《青年进步》者,其英文名为‘association progress,即青年之进步也。” [6] 《青年进步》作为青年会的机关会刊,其宗旨与青年会宗旨是一脉相传的,就是使青年取得进步,即通过对青年四种美德的人格培养,使青年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所作为。

所谓体育,凡公共卫生个人卫生与病理之发明以及一切运动游戏之要则。[7]体育在“德智体群”四育中占有重要一席,可见青年会非常重视体育的传播。体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种,青年会通过《青年进步》来传播体育思想,对于青年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可促进其完全人格的养成。

(一)《青年進步》与个人体育传播

“德智体群”四育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相互关联,密不可分。青年通过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强其体质,还可以促进其“德智群”的发展。

在《青年进步》第七十七册张信孚所撰写的《体育与人生健康之关系》中谈到:“体育惟何?即以研究人生之健康,因以却病于未然者也。”[8] 民国开初,国民体质羸弱,公共卫生环境恶劣,梅毒、花柳等疾病夺走了众多人的生命。青年会针对这样的历史现状,提倡利用体育运动来增强国民体质,防患于未然。在《青年进步》六十六册袁访赉所撰写的《体育的目的》中谈到:“体育之初步目的为扶植童子生活所表现的发展肌肉或操练体力的活动。”[9] 对于童子青年来说,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促其肌力的发展、官能的完全;对于成年人来说,体育也可促其身体的新陈代谢,增进呼吸与疏通血液。

在强壮青年躯体的同时,体育也可以操练思想和增添智识。“当人们在剧烈运动时,脑细胞的数量便会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感觉力增强,使其生活与环境有更密切的关系;综合意识力中的各项原素,使其思考力愈形有力;人们的身体更受心才的支配,使其能支配环境。”[10]人们通过适当科学的体育锻炼,身体的感觉愈来愈灵敏,智量得到扩大,意识力与思考力得到增进,使其感觉、知识、意志互相充分调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人们会显得更加主动从容,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此外,体育还可以健全青年的精神。“青年会开展体育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性灵同身体可以和睦,举止品行可以遵守礼节同道德的栽制。”[11] 凡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规则限制,公民在运动游戏中养成的守秩序的品德,出入社会国家也会不自觉遵守其法律规定。在团体运动中养成的忠义品格,也会增强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忠敬之情。此外,在游戏运动过程中,公民也易养成自立、自主、自制,以及在奋斗拼搏过程中的坚韧不拔和勇敢进取的品格。

(二)《青年进步》与体育组织传播

青年会作为一个服务青年的宗教性团体,其体育事业的展开离不开其组织化的传播。为此,中华基督教青年全国协会有设立专门的体育部,它的职务有:提倡国人注重体育训练、体育专门人才研究、体育最新学术组织、体育比赛集会等。[12]青年会体育部在各项体育事业中居于领导地位,从最初的校际的比赛会、各省全国的运动会以及后来的远东运动会,都深深刻上了它的烙印。

“运动场不但是一个社会试验场,也是一个社会伦理设备的试验场。”[13]对于组织公正人来说,应以自己的良心裁判双方;对于运动员来说,不仅要在场上奋力拼搏,更应该有强烈的公德意识,不因胜负而破坏竞赛规则或有其他不道德的行为表示。而对于旁观者来说,应轻视比赛胜负,提倡双方体育比赛的精神,不辱骂对方球员或球迷。

《青年进步》针对运动场的特性作了大量的评论,特别是对远东运动会报道评论,例如第五册的《参观第三次远东运动会之心得》、第四十二册的《我对于这一次开远东运动会的希望》、第五十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的报告和对于中国运动事业的建议》等等。一方面青年会通过对运动会的报道,来引发人们的兴趣以便更好地普及体育;另一方面将运动场真正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达到对民众良好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青年进步》与社会体育传播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这就意味着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个体要谋发展实现奋斗目标,是无法脱离团体而实现的。在社会福音思想的影响下,青年会将其事业的重心从个人渐渐转向社会。学校、家庭、工厂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也就成为了青年会体育事业的中心。

学校作为青年受教育的主要场所,青年会为此非常重视学生的工作。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中国传统的学堂教育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式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学校体育又作为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养成学生服从守秩序及遵行法律之性质,能养成其敏捷的感觉与灵活的反应能力,能发展其自择力和意志力,能兴起关乎美感与活动的兴趣。” [14]关于学校体育训练方面,《青年进步》主张有系统渐进式的体育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它提倡卫生生理课的教授;“欲发身体之某部,须先知此部之生理状态及用如何之操练,始可以得最良最速之发达。” [15]在课外活动方面,它提倡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之类,其能培养学生勇敢之心;此外,校际间的联合比赛会也是它汲力推崇的,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之情。

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外,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年人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在婚姻恋爱自由、男女平等观念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大家庭的模式分崩离析,小家庭的形式应运而生。相比于大家庭的保守性,小家庭中的人更乐意去接受新的事物。青年会根据小家庭的特点,提倡家庭体育,来促进青年的良好发展。当然,家庭体育的推广不单单指家庭运动,还有饮食的分量、身体的清洁、衣服的得当、居处的整齐、休息的定时也在其范畴内。

两性是家庭的核心,也是其主要的生产力。自新工业输入中国以来,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惨遭瓦解,许多劳动者不得不弃其旧业而投身新式工厂。新工业中的轮班制、夜班制加剧了紧张的劳工状况,而劳工自发的罢工运动,往往又会造成雇主工人两败俱伤的后果,对于工人的家庭和社交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青年会根据现实情况,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社会政策,利用《青年进步》来宣传科学的劳工体育,例如《天然呼吸法》、《室内哑铃体操》、《简易运动法之六段锦》等。希望人们通过种种科学的体育活动,来强固筋骨,发达其肌肉和各器官组织,增强其力量和精力。此外,青年会也会组织劳工运动会大力提倡体育作为一种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可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勤劳之后必有适宜之娱乐以恢复之,如球戏也游泳也间行旷野也。既可锻炼身体又可舒爽心意。”[16]体育运动又作为人民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可有效地分担社会的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青年会在深刻理解“体育”概念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其机关期刊《青年进步》来进行媒介传播,大力普及体育在个人社会国家之中,推广体育在家庭工厂学校之间,来培养人们“德智体群”各方面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

[2]皕诲.德育之部--现代青年之人格[J],青年进步,1917,(1):2.

[3]朱锡田.青年修养道德之要端[J],青年进步,1919,(10):4.

[4]维文.青年修养论[J],青年进步,1931,(3):5.

[5]皕诲.建造人格的青年进步[J],青年进步,1923,(1):1.

[6]皕诲.青年进步发刊词[J],青年进步,1917,(1):1.

[7]皕诲.青年进步发刊词[J],青年进步,1917,(1):3.

[8]张信孚.体育与人生健康之关系[J],青年进步,1924,(9):39.

[9]袁访赉.体育的目的[J],青年进步,1923,(8):54.

[10]陶佐治.体育与心才发展[J],青年进步,1925,(3):46.

[11]袁访赉.体育的目的[J],青年进步,1923,(8):63.

[12]余日章.说明中华基督教青年全国协会之任务--续[J],青年进步,1917,(2):5.

[13]麦克乐.新体育观[J],青年进步,1920,(8):17.

[14]王毅诚.关于学校体育训练之意见[J],青年进步,1921,(9):56.

[15]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J],青年进步,1917,(4):3.

[16]朱锡田.青年修养道德之要端[J],青年进步,1919,(10):4.

猜你喜欢
青年会
超越原型:中国近代基督教青年会体育空间的建构与发展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成立的历程
——以基督教青年会档案为依托
青年会与民国苏州的娱乐文化
身体与建筑的契合:从上海的西侨青年会大楼到现代的“体育大厦”
旧中国天津自行车运动史话
天津青年会广播电台与社会服务*
——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
博爱与成效的平衡:民国中期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救济事业特点
青年会:一座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