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父母生育二胎的态度分析

2018-03-26 12:14李紫滢欧莎唐东苏圣丰
智富时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二胎态度教育

李紫滢 欧莎 唐东 苏圣丰

【摘 要】本文分析了儿童对父母生育二胎的态度,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态度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二胎;态度;教育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生活空间,家庭的生长环境可以影响儿童的成长,家长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关乎儿童未来的重要举措,但多个孩子的家庭却容易“厚此薄彼”。儿童对父母生育二胎持什么态度呢?

一、儿童对父母生育二胎的态度

1、儿童的成长需要安全感。安全感形成于个体早期发展阶段,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安全感首先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人在受到保护或摆脱危险情境时体验的情感”。安全感的获得,有助于人类进一步形成诸如快乐、幸福等其他积极的情绪情感类;同时,安全感又是个体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受此安全需要的推动,在追逐各种外在刺激以满足个体需要的行动过程中,安全感又演变成一种动机,成为个体行为背后强有力的动力特征;此外,安全感也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安全感的获得是个体早期人格发展的重要课题。

2、个体发展的早期是建立对世界信任的关键期。父母生二胎,儿童下意识认为环境将受到改变和侵犯,本能进行抵抗和拒绝。首先,应为儿童营造宽松、宽容、友爱的环境氛围,使儿童在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感,其次,还应与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刻关注儿童的认知与情绪情感状态。教育者应给予儿童适时、适当、明确、前后一致的强化,如物质层面的奖赏或精神层面的肯定与赞扬。一般地说,对儿童某行为的肯定和赞扬,能引发、加强儿童积极表现行为的强烈动机;那些未得到肯定、赞扬而多次受到批评、否定的行为,可使得儿童相应的行为动机逐步减弱或迅速减弱,以致使该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及至消失。

3、儿童对父母生育二胎的态度。调查发现,时常感到孤独的儿童中,同意父母生育二胎的比率远大于不同意父母生育二胎的比率。孤独感相对较低的儿童中,同意父母生育二胎的比率以及不同意父母生育二胎的比率差距不大。从整体上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呈现下降的趋势,到了高年级儿童在学校有了稳定的同伴关系,自我独立性也增强,没有强烈的独孤感。而幼儿期与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特点是喜欢游戏,乐于交往,对于被拒绝会感到不安,同伴关系并不稳固,交往对象容易更换,主要交往对象是父母,父母无法长时间陪伴儿童游戏,所以儿童会感到孤独,需要玩伴,这也就与之前年龄小的儿童更同意父母生二胎相符合。

二、儿童二胎态度的形成原因

1、教养方式是否民主。越民主的教养方式,儿童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同意父母生二胎的比率越高。拥有民主意识的家长,注重孩子的参与,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兴趣,经常与孩子情感沟通,亲子关系比较积极,父母常会与孩子商量家庭事务,孩子也往往能够参与到家庭决策中。这些家庭中的儿童更多的采用理智的应对方式处理情感问题, 能很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养方式缺少民主性的家长大多对儿童过于溺爱和迁就, 不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这类儿童基本上在家里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用自己处理问题,他们对家长过于依赖,自理能力差,而且相对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我中心性显著,相对于自主性强的儿童比较不容易接受有弟弟妹妹,拒绝分享父母对他们的专宠。

2、电子产品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电子产品普及,出现了电子产品可以取代妹妹”。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于是孩子就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家长为了让家中唯一的孩子得到最好的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过度纵容的现象。现在很多孩子,在孩童时期就过早的解除了电子产品。儿童若长时间与电子产品打交道,零碎的符号式机器思维将代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造成儿童的“离群”现象。本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产品对于儿童的影响在性别以及年龄上没有差异,多数儿童能够正确的看待电子设备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对于儿童的影响程度提升,同意父母生育二胎的比率大大减小。电子设备成为儿童反对父母生育二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家长的教育策略

1.警惕比较心理。养育孩子、孩子的发展没有正确答案和标准答案。有了两个孩子,多数父母都避免不了对两个孩子进行比较,产生“厚此薄彼”的心理。可以产生比较是二胎家庭父母的特殊待遇,然而要时刻提防比较心理的不利影响。家长不应将不同视为差距,以此评判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孩子的养育没有标准答案,家长应善于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独特个性,鼓励个性发展。

2、设立与大宝的独处时间。二胎家庭,心理变化最大的就是大宝,最应受到关注的也应该是大宝。当弟弟妹妹出生后,大宝可能会出现更粘着父母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故意欺负婴儿或自理能力退化的现象。孩子“退行”行为背后往往是在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我感觉到寂寞,不要总是看着婴儿,你们也看看我,我爱你们”。因此,当大孩子出现故意欺负婴儿或搞破坏的行为,不要认为他是一个坏孩子,尽量理解接纳孩子的想法,减少对孩子的忽略,让他得到与以前一样的关注,尽早度过这段时期。

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环境。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儿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保持安定愉快的心情,能够使儿童较好的获得安全感。首先,应给予儿童独立的成长空间,给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这样既能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让儿童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又能让儿童在相对独立中更加积极地与家长相互交流,增强归属感。其次,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多建议,少专治命令和支配;多肯定鼓励和赞赏,少训斥责骂。

4、注意教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应一味顺应孩子,应当合理满足,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加强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关注儿童的学校生活和同伴关系。应遵循以引导为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一方面意味着家长要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激发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对儿童发展进行方向上的规引,并给予启发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家长必须通过引导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规范与管理。处于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尽管有着遵守秩序的内在向力,却明显缺乏自觉的自我约束能力,如果没有家长的规范和管理,生活秩序极可能被打乱、破坏,儿童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安全感。因此,家长要时时注意引导,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來对待,不仅从事实上肯定、同意、认可其发展的独特性和不平衡性,从心底里承认儿童天生的脆弱性和不成熟性,承认儿童需要家长的引导,而且从情感上肯定、重视和维护儿童,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出现偏差时能耐心指导与支持,当孩子表现良好时能慷慨表扬。如此,儿童就能通过家长对自己的承认而认知并认同自己的品质和能力,通过家长对自己的尊重获取自信与自尊,从而获得稳定的牢固的安全感。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9):63-66.

[3]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43-54.

[4]纪宝成.国学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04-05(5).

[5]赵平分.字谜的文化说解[J].保定师范专科科学校学报,2006(03)

[6] 桑标,李秀芬,余小雄等.亲子双方对儿童权利的认同差异[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5):4-12.

猜你喜欢
二胎态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孩子,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