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堂

2018-03-26 09:00
旅游 2018年3期
关键词:协和鼓浪屿教会

每每提到鼓浪屿的教堂,那场婚礼,那些寻找鼓浪屿教堂的点点滴滴,那些教堂的历史变迁,都鲜活地浮现在脑海中,成为我不可磨灭的记忆。

协和堂 响起婚礼进行曲

2013年的金秋,我接到了好友何方雪的电话,邀我一起去参加朋友孩子的婚礼,一对新人都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并在新加坡工作,信奉基督教的他们选择了在鼓浪屿协和堂举行婚礼。协和堂,就是那个我曾“巧遇”的礼拜堂,那个原先被包围在鼓浪屿第二医院中面目全非的教堂,如今要见证一场庄严而浪漫的婚礼!

我在厦门的十多年间,一直未听过和见过协和堂真身。协和堂是最具传奇色彩的。1863年,在鼓浪屿的外籍基督教人士“三公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差会、英国长老会)捐款在鹿耳礁合力建造了国际礼拜堂,此为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1911年教堂进行大翻修,改称协和礼拜堂,也称英国礼拜堂。因教堂只供外国人使用(个别家世显赫的中国人可受邀参加礼拜),被当地人称为“番仔礼拜堂”(“番仔”为闽南语对外国人的通称)。1912年,礼拜堂曾一度作为厦门基督教青年会会所,1949年后转交给中国教会,1951年3月划为医院所用,1974年医院因建药房准备拆毁,在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极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坏实则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边加盖一些楼房,使教堂幸免于难。几十年过去了,协和堂早已被历史遗忘,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2009年,“鼓浪语”文化社群编导高振碧在群里面求证一张标明“Kulangsuu,1870”的西式建筑老照片,群友龚健指出其为包围在原鼓浪屿第二医院中的一座教堂。高振碧立即与《厦门晚报》和厦门电视台取得了联系,通过媒体详细介绍协和礼拜堂的前世今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之后,鼓浪屿管委会对协和礼拜堂周边建筑和环境进行整治,经过两年的努力,2011年,协和礼拜堂才得以重见天日。

修葺一新的协和堂,庄重、漂亮。何方雪告诉我,当代文学大师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就是于1919年在协和礼拜堂喜结连理的,如今一对新人选择在此教堂宣誓忠于对方一生,更添浪漫色彩。当婚礼进行曲响起,人们静静地看着美丽的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进教堂,我看到她清澈的双眸闪着幸福的泪光。新人交换戒指时的誓言令人从心底由衷祝福他们一生幸福:新郎、新娘分享了他们成长的经历、相识相爱的点滴,极富感染力的言语湿润了我的眼眶。

那场在协和堂举办的婚礼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

三一堂 传来天籁的歌声

鼓浪屿的有些教堂,我在厦门的那十几年是常去的。刚到厦门那年的圣诞之夜,曾被朋友Nancy拉着去看她的好友诺亚在教堂的演出。我的外婆,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与文婆婆和萧婆婆等几位牧师在成都布道,文革后唯一一位活着的陈玉诚老牧师从牛棚出来后创办了西南三省一市的大区性四川神学院,我每次到成都都要去四圣池教堂看望他老人家。因為这层关系,我与鼓浪屿教堂有了一层亲近感,在教堂里,最能勾起我兴趣的是唱诗班优美动听的歌声,因此也常陪Nancy和诺亚他们去教堂做礼拜。

三一堂是几位教友带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我和三一堂的牧师有过几次交流,得知了它的前世今生。七十多年前,厦门中华基督教新街堂(中国第一个华人教堂)、竹树堂、厦港堂百名教友迁居鼓浪屿,因回厦门本岛礼拜不便,于是三堂联合在鼓浪屿建立教会,这便是“三一堂”的由来,并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可容纳一千多人的新教堂在1934年基本落成,堂内天花板的装修及屋顶八角形钟楼的工程延至1945年秋才修建完成。1992年续建牧师楼(现改为办公楼),2000年扩建教堂正门以及附属建筑、围墙栏杆等,先后共历时66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2006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一堂整体建筑呈十字造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赏,其非凡气势,都令人叹为观止。中心八角钟楼顶尖的十字架高耸云天。四方八面排水的黄瓦屋顶上,居中矗立着八角钟楼。红墙装饰着流畅的三角形线条,四面敞开十二道大门、十六扇窗户极为宽大,具有通风、采光、疏散的实用特点。堂内长宽同等的十三米跨度墙体上,巧用无柱钢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顶,显得高大堂皇又带来极其科学理想的音响效果,我对三一堂印象最深的是夕阳西下时建筑顶上高高的十字架及门前的浮雕。浮雕的主题是“主是好牧人”,牧羊人带着一群迷途的羔羊走在山水间,不去追究它的寓意,那是一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田园牧歌图。

三一堂在1936年12月举办了中华基督教全国第二次查经大会,1950年,时年47岁的何恩及在此布教,她是鼓浪屿岛上的第一位女牧师。三一堂有鼓浪屿岛上最强的甚至是全国最好的唱诗班,其《闽南圣诗》在东南亚一带颇受欢迎,经常会有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唱诗班来三一堂学习取经。

三一堂的托老院称为百合园,其前身是何恩及牧师曾布教过的福音堂,我曾前往鼓浪屿晃岩山麓一探究竟。那是一座英式风格的建筑,设计巧妙。正门四根立柱为方形,简洁朴素,平展的线条和山墙上的山花浮雕,具西欧韵味;玻璃窗外为百叶,寓意为打开的《圣经》。再说说可容纳干人、历经坎坷的福音堂的来历。于1901由厦门泰山、关隘内两堂联合提倡创建,2年后落成,建筑面积421平方米。1926年被厦门区会定为“鼓浪屿堂会”,为华人自治、自养、自传之教会。因发展较快,于1930年在讲道堂开设了分会。1958年福音堂并入三一堂,文革中成为高频厂厂房,福音堂牌号被毁。堂内重隔双层作为厂房和宿舍,几乎面目皆非。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后,高频厂于1987年搬走将产权退还,2001年三一堂将其改建成百合园托老院。

到底有几个教堂

那么,鼓浪屿历史上到底有过几个教堂,现存的又有几个呢?鼓浪屿是西方教会在中国最早登陆的岛屿之一,1842年2月,美国归正教会宣教士雅裨理就踏上鼓浪屿宣教。百年间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海岛上,基督教各教派纷纷来此传音,来到岛上的教派包括新教各宗派(美归正会、英伦敦公会、英长老会、安息日会等)、天主教及各华人自立教会(小群会、真耶稣教会等)。教会兴建了一座座庄严雄伟的教堂。

我萌发了再寻找教堂的念头,穿梭在鼓浪屿密布的巷道里,和当地的老鼓浪屿人打听,虽然没人能说清岛上教堂的数量和具体位置,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找到了另外几个教堂——天主堂、复兴堂、安献堂、讲道堂、四纵松礼拜堂。真没想到,小小的鼓浪屿上竟有八个教堂!

天主堂 虽然三一堂是鼓浪屿岛上唯一一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我每次上岛必去的地方却是天主堂,不仅仅是因为天主堂找寻方便,在我眼里,它是鼓浪屿上最美的一座教堂,这里也是摄友及婚纱拍摄最常去的地方。

位于鹿礁路34号的天主堂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建筑,由西班牙建筑师设计。1916年,西班牙传教士马守仁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为会所的楼房与法国领事馆交换,将领事馆改为主教楼,并在主教楼前面建教堂。文革期间,天主堂被工厂占用。1981年落实政策归还教会,1982年元月重新修复后开放。1993年,市宗教事务局拨出专款15万元,支持教会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教堂进行保护性维修,当年12月中旬完工,基本恢复原建筑风格。作为教堂主楼,建筑面积287平方米,教堂正中祭台供奉耶稣像,两边各有一个小祭台,可容纳200人左右。前部为钟楼,共三层,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中、后部单层,中为礼拜大厅,后为祭台。天主堂平面采用早期最简单的巴西利卡式样,有4个尖拱形成主厅,呈一般教堂的拉丁十字形。祭坛在北侧,长方形大厅被两排列柱纵分,形成多面连拱的柱间,柱面勾勒自然,教堂的柱子断面为梅花状,柱头为爱奥尼克式飞卷,悬吊彩蓝色珠网天花,具回声效果。整座教堂以哥特式尖塔为主,尖拱尖窗,连立面装饰、门楣窗棂等也都是尖形的。特别是正面,举目所望,均为尖塔艺术,四层塔式尖顶,递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耸挺立,外型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感染力。

复兴堂 是最容易找的一个,因其位于复兴路2号而得名。复兴堂的前身是厦门基督徒聚会处,虽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它却是鼓浪屿岛上唯一一座解放后新建的教堂。复兴堂在20世纪30年代属于倪柝声发起的聚会堂会,原址位于鼓浪屿黄家渡。1949年黄家渡聚会处王得恩长老带领信徒加入三自爱国会,但在1966年文革开始后教会停止一切活动,教堂被建筑公司占用。1980年元旦教会复会,1988年黄家渡会所因建设需要被征用,1995年政府在鼓浪屿复兴路批地给教会建设教堂,1997年新堂落成。

安獻堂 也不难找,好友何方雪曾对我提到这座位于鸡母山的建筑,其言我至今记忆犹新。多年前,她常在周末带小儿上鼓浪屿游玩,脚步遍及鼓浪屿的每一个角落。有一次,他们走到安献堂,看到这座白色花岗岩建筑安静地开放着,便走了进去,发现它是养老院。母子转悠一圈出来,蓦然发现安献堂的另一侧是一个基督徒墓园。当时,孩子静静地出了一会神,回头对母亲叹道:生与死就是一线之隔!这些老人住在这,他们每天面对墓地,会有什么样的感想?是否会觉得人生无常,可以更坦然地面对死亡?

安献堂 是安息日会的堂所,其建筑风格是美式与闽南风格的合体,上世纪30年代,来华传道的安德纯牧师夫妇在鸡母山西侧买下一块石头山地后,聘请一位名叫富师的惠安建筑师设计,根据闽南特色就地取材使用花岗岩石砌成的教室大楼于1934年建成了,坐北朝南,共3层。安献堂在竣工当年就奉献给安息日会。次年安息日会开办“美华女子学校”,1938年成为教会的礼拜堂。在文革期间停止聚会后改为小学,现在的安献堂为基督教厦门美华老人疗养院,其功用不仅仅限于教会养老,并已开放为一个度假养生会所。

讲道堂 厝沃兰花脚公平路18号的讲道堂也被我好不容易找到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如今的讲道堂旧痕难觅,已成为鼓浪屿红堂生活旅馆。堂内被改建为上下两层,做了游客的标准房间。讲道堂已失去了教堂的功用,被岁月抹去了痕迹。讲道堂建于1930年,是福音堂的支会,1958年随福音堂并入三一堂。文革中,讲道堂被占用,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该堂的墙体上有很多文革时期的痕迹。

四纵松礼拜堂 最难找的一个。网上信息表明它位于内厝澳路352号,在文革时期曾为鼓浪屿群力电木厂,现成为民居。我们找到内厝澳路,询问当地居民,居民推荐出一位号称“百事通”的老者,他说四纵松礼拜堂在文革时期是被光学仪器厂所占,他就是该厂的老职工,如今教堂已归还给教会。当我们找到“内厝澳路352号”时,这个建筑却是新建或新翻修的,大门上挂着“马拉巴”牌匾,是一幢度假旅馆。据“百事通”说,再上边的那幢建筑才是四纵松礼拜堂。可那栋建筑没有一点教堂的模样,令人一头雾水。若“百事通”所言不虚,四纵松礼拜堂的确切地址应该是354号。

TIPS

·上岛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天主堂和一路之隔的协和礼拜堂,一个有故事,一个最漂亮,而且旁边有大量的名别墅,如日本领带馆旧址、四十四号别墅、黄荣远堂、海天堂构、林氏府,再经复兴堂转旗山一号公馆、容谷别墅、李清泉别墅,这是一条鼓浪屿岛上的精华段。

·安献堂位于鸡山路18号,而16号就是1924年的殷承宗宅,旁边还有讲道堂(红堂生活馆)、1842年的姑娘楼和琴海庄园海景旅馆(蒋介石1920年在此住了20多天),可以200米内一网打尽。

猜你喜欢
协和鼓浪屿教会
奥本大学:一个教会你热爱生活的地方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nursing English in practice
厦门鼓浪屿之行
The reform and appli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ATE, PLAY, LOVE
名家印迹
协和搬家
What I've Learned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