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理 方立江
摘 要:通过对青海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如下: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平台,增强民族政策认知与认同;加强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正面宣传,以客观、积极的形象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观念与态度认知。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229-03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大学生多来自不同民族,具有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乡土等文化要素的天然的民族认同意识;而国家认同则是建立在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身份基础之上的归属感受。正确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
一、现实背景与研究意义
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既有各自不同的独有文化,也有历史悠久的共享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偏远落后农牧区的倾斜照顾,使更多少数民族青年学生实现了大学梦。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他们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将会深刻影响本地区广大各族群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对本民族成员的其他思想和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国家认同也带来了一些深刻影响。尤其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挑拨各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局面,蓄意挑起矛盾和冲突,给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带来了重大隐患。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存在,造成部分地区部分社会成员出现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疏离感。加之,因为语言文化等发展的差异性,对国家语言、文化及教育政策的误解,也极容易导致对主流文化认同感的降低甚至消解,进而影响到部分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
比较研究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对于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健康的国家认同意识,发挥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光明,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与问题,国内外突发风险事件不断发生,不但对党和政府的应变能力形成了巨大挑战,也给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这种特殊时期,更加突出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调研数据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所选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青海省三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根据学校文理科的分类和院系在校生规模的不同比例,对调查院系的专业和班级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进行确定,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一)族际交往与族际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1.族际交往上的差异性。家乡居住地的邻居是否有其他民族,拥有不同民族的朋友及数量,对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态度以及对民族同化的态度是衡量族际间关系的关键指标。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汉族大学生中家乡居住地的邻居多数是少数民族的只占8.1%;而家乡居住地周围多为少数民族的在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比例分別为:藏族78.8%,回族61.3%,蒙古族33.3%,其他少数民族66.7%。在与其他民族交友上看,各民族大学生大多都有三个及以上其他民族朋友,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三个及以上其他民族朋友的比例更高。数据结果显示,在通婚态度上各民族大学生多数都认为这是“个人的事,不发表意见”,可见,在婚姻问题上各民族大学生都思想进步坚持婚姻自由。当然也有些少数民族同学由于风俗习惯的影响坚决反对通婚。在对民族同化的态度上,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族际认知上的差异性。族际认知是衡量族际交往心理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在“哪个民族更聪明”的回答上,大多数同学持“一样聪明”的态度。在“哪个民族更讲卫生”上,回族学生中有51.6%的人认为少数民族更讲卫生,其他各民族学生多持“很难说”“差不多”的态度。在民族偏见问题上,各民族大学生总体上都能以平等的态度认识其他民族。
(二)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1.认同感概况。在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查中,我们主要考察了民族自豪感、国家自豪感和家乡自豪感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在民族自豪感方面,在各民族同学中对本民族表示“非常自豪”的比例分别为:汉族37.8%、藏族60.6%、回族45.2%、蒙古族66.7%、其他少数民族50.0%,少数民族同学表现出了更高的民族自豪感。在国家自豪感方面,汉族同学有87.1%对国家表示“非常自豪”和“自豪”,各少数民族同学中的这一比例分别为:藏族75.8%、回族98.8%、蒙古族77.7%、其他少数民族83.3%。在家乡自豪感方面,各民族同学多持“非常自豪”态度。综合来看,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自豪感高于汉族同学,而汉族同学的国家自豪感略高于少数民族同学,在家乡自豪感方面,二者没有太大的差异。
2.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内在关联。如果假设对群体的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对群体的认同,以此为前提,将国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分别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关联,在此基础上,将国家自豪感与民族自豪感均划分为两个取向或维度:高(非常自豪与自豪)、低(没有感觉和不自豪),然后将两变量相交叉,就可形成四个基本类型:民族认同度与国家认同度双高、民族认同度高而国家认同度低、民族认同度低而国家认同度高、民族认同度与国家认同度双低,以此考察不同民族大学生认同的差异性。数据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双高的比例最大,占到了73.2%,具体到各民族中,民族认同度与国家认同度双高比例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汉族71.8%、藏族66.7%、回族93.5%、蒙古族66.7%、其他少数民族66.7%。
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的处理原则,也是衡量其国家认同、国家意识的重要指标。数据结果(见表3)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以国家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但只有少数大学生选择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
(三)民族政策认知与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对民族政策的认知与评价是衡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在对民族政策的认知与评价的考察中,我们主要考察了民族语言政策的实施状况和民族教育政策。
1.民族语言政策。民族语言政策实施状况的调查数据(见表4)显示,汉族学生中有45.7%的人对家乡民族语言政策实施情况“不知道”;在各民族学生中认为家乡民族政策“实施得很成功”的所占比例并不多;有不少同学认为该政策实施了却存在问题。总体来看,由于各民族不同的语言、信仰、风俗习惯和政策本身的因素的影响,民族语言政策的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
2.民族教育政策。在民族教育政策方面,我们主要考察了不同民族学生对高考降分政策的认知。数据结果(见表5)显示,汉族同学大多认为这一政策不利于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同学大多认为高考降分是有利于民族平等的。总的来说,可能由于高考降分政策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同学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有利于自身发展,故多持支持態度,而汉族同学则觉得这一政策有失公允。
(四)经济发展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1.家乡发展与经济差距认知。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在对自己家乡发展水平的认知上,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速度慢,不同民族同学在这一认知结果上的比例分别为:汉族51.9%、藏族60.6%、回族41.9%、蒙古族77.8%、其他少数民族58.3%。在家乡发展水平上持“没想过”态度的同学人数相对来说较少,这说明大学生们都很关注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情况。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认知上,有50.7%的汉族同学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快,但只有36.4%的藏族同学、38.7%的回族同学、11.1%的蒙古族同学和41.7%的其他少数民族同学认为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收入差距上,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收入上差距不是很大。
2.生活满意度。数据结果(见表6)显示,在家庭生活水平满意度方面,除藏族同学有46.9%对家庭生活水平“满意”外,其他民族同学多为“基本满意”态度。
三、相关分析与探讨
(一)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整体国家认同意识相对较强烈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民族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占据首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群体分化比较明显,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但是年青一代大学生在事关国家尊严,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都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当代大学生为国家利益勇于担待的良好责任意识。尽管对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差异,民族认同可能表现的高于国家认同,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首先是一种共生关系,并非是绝对矛盾对立的两极。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负相关,或者说民族意识强必然导致国家意识弱。事实上,各民族大学生都有着很高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我们做好国家观教育的客观基础。
(二)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整体比较满意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我国政策的认识和评价,整体能够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对国家民族政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贯彻也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这说明大学生理性、比较全面、比较辩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趋向成熟的一面,以自己的理性思考,表明了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对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立场和效果给予了整体赞同和认可。问卷开放式问题的调查显示,有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扶持、照顾性的民族政策感到不满,认为没有体现各民族间的公平平等。尤其是多数汉族学生认为,降低少数民族大学生录取分数线的政策就不利于民族平等,使其在教育权的享受上受到歧视。而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语言、文化及教育政策的误解也容易导致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降低,进而影响到国家认同。
(三)不同民族大学生对家庭生活水平整体上基本满意
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民族大学生对家庭生活水平整体上基本满意。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人民生活更幸福。例如藏族同学中有60.6%认为家乡经济发展慢,但在家庭生活满意度中选择“满意”最高的还是藏族同学,其比例为46.9%。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生们大多认为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较落后,这也就部分地影响到大学生对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为“基本满意”。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下,当前西部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这一客观事实。
四、教育对策建议
一是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当前,青海省在全面实施“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的重大战略举措,并把它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正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与国家认同教育在目标、任务、内容、对象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具有相当的契合性,因此,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是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平台,增强民族政策认知与认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对学生学习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了解民族知识,培养学生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情操,增强自信心、自豪感,促进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平台,正确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让学生们准确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进而增强大学生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三是积极加强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正面宣传,以客观、积极的形象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观念与态度认知。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这些是客观的事实。但是,有些青年学生对此不甚了解,个别还会给出较为负面和偏激的评价。因此,还需加强正面的宣传报道及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们对身边的变化有更为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从而逐渐消除一些主观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