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绿色发展观

2018-03-26 12:30李珍
学理论·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李珍

摘 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人们增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得全球性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论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造出新的绿色发展模式,要通过加快国民绿色价值观念的转变、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来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22-02

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许多国家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本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基本国策。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发展观的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当代价值、实践路径,力图为绿色发展观的解读提供帮助,为理解贯彻绿色发展观提供思路上的参考。

一、绿色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

1.生态贫困加重。第一,每个人平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减少。第二,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损失。第三,粗放的生产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2.生态风险加剧。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获得了许多物质财富,但是随之而来的气候及资源环境的问题也愈演愈烈。城市里的污染物一直不断增加,空气质量逐漸下降。许多城市的居民在城市中或多或少处于缺氧状态,这些都日益危害着中国的生存和发展。

3.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危机的危害性比生态贫困和生态风险更大。它是自然界遭到人力破坏以后,很难通过自我调节得以修复,导致自然失衡。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公害事件频发等,这些生态问题的出现都在告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全球生态保护意识加强

1.生态保护的全球意识。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西方,因此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最早在西方国家出现。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对于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的生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学界的呐喊和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催生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它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现代的生态学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用马克思的理论来阐述当代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和出路,其认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万恶的私有制下,人们的贪婪造成对大自然无止境的掠夺。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和社会制度。学术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呐喊加强了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的思考。

2.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意识。

(1)把环境保护纳入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问题,1983年在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首次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

(2)将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政府为了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同步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3)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解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指导中国未来社会正确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生产力的推动

1.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内在地催生绿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相应地要求生产观念发生变革。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绿色发展观的产生来指引健康持续的发展。

2.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绿色发展观提供了现实基础条件。21世纪以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得到迅速发展,并大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改变了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理念和方式。这些为绿色发展观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

二、绿色发展观的思想来源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相互统一的和谐的关系。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应知晓自然规律并遵从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共处。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人们需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时刻自省自己对大自然的改造是否遵循着自然固有的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人们在自然界中一味地向自然界妥协,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在认识自然界原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二)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万物平等,人类社会发展应充分遵循自然之道,人们要敬畏地对待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与自然界万物进行平静的交流对话,人们才能在一片祥和与宁静中得到完善发展。自然界的万物,既然存在着,就有存在的道理,就有存在的必然性,就有存在着的价值。人类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存的必然性,但是更应该保持一种纯自然的状态,保持人类的原本。在人们的实践生活中,要把人们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一,马克思从唯物辩证自然观的角度,指出了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特点。《自然辩证法》中阐述了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阐述了解决途径。马克思指出不但要对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进行正确认识和把握,还要在这基础上遵循规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的实践活动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利用已经掌握的正确规律进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生产资料的共有代替私有制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举措,也是根本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理念的创新性

正确的思想理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做到发展理念创新,一是有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时代性突破;二是有从模式化的理念或非理性的认识中挣脱出来的本能意识。首先,绿色发展内在地要求理念创新。伴随着经济的中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不能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理念创新。其次,发展理念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创新就是融合了传统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因素,结合当代发展实践的生态要求而产生的新理念。这种新理念能够促进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康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生态性

绿色经济包含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绿色化,绿色经济系统拥有资源节约型经济、低碳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的特征,是在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新型发展模式是在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的创新。一方面绿色发展模式注重协调性,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注重发展中的绿色因素比例,并且实行绿色GDP,将资源环境价值与经济产出效益都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核算依据。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模式力求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三)绿色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人们对于发展成果的认识逐渐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生产的,所有的活动和享受,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对资源的共享、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本质,这种共享性不仅表现在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包容性,还体现在生态理念的趋同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创新保证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把绿色因素作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努力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确保人类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

四、绿色发展观的当代价值和实现路径

(一)绿色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1.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国情相结合得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矛盾的关系,我们要努力使人类的自我发展完善与自然环境保护实现平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也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任务最为繁重。绿色发展观的提出是应势而出,顺应时代发展并与我国当下的国情相符合,能为我国之后的经济发展指引方向。这使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更加直接的指导性。

2.绿色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与时俱进。绿色发展不仅要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生产,而且还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二者的平衡。这既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为环境生态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撑。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面对的形势较为严峻,要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绿色发展观的科学要义。绿色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是对当今我国发展的适应性创新,这种适应性体现在符合我国国情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兼顾着人类自我发展的社会实践与自然环境资源保护,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与时俱进。

(二)绿色发展观的实现路径

1.加快国民绿色价值观念的转变。首先,政府对于绿色发展观的普及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加强国民的绿色观念对于绿色发展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将本国的绿色价值观念与世界生态思想接轨。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整个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都趋于相同,面对全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绿色发展观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引方向。

2.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改变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而改变着的生产方式必须以绿色因素作为改变方向的核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生产方式的绿色因素包含了绿色能源、绿色网络、绿色资源等方面,在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过程中要将绿色因素作为重要因素注入其中,同时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真正将绿色化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利用科学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

3.加快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離不开绿色观念的宣传与教育对民众的影响,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使人们从旧观念中转变过来,树立绿色生活的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绿色观念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也对人们的实践行为进行规范,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绿色文明行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扩大绿色生活的范围,培养绿色的生活方式习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