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8-03-26 12:30张妙丽
学理论·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山区

张妙丽

摘 要:由于种种因素,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长期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需要转变民族群众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发挥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滇西边境;山区;贫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24-02

滇西边境山区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目前是我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该区包括云南省的怒江、保山、丽江、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红河、大理、德宏、楚雄等10州(市),共计56个县(市、区),其中五分之四的县是我国扶贫重点县。由于种种因素,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长期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5.2年,素质性贫困问题十分严重。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众多,共计26个民族生活在此,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其中有15个独有少数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21个县和126个乡镇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很多特有文化面临失传。滇西边境地区与越南、缅甸、老挝山水相接,在“一带一路”的实施中,从封闭地区变为开放的前沿,区位优势突出。因此,做好滇西边境扶贫工作,维护该区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

一、滇西边境山区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一)因恶劣的生产环境致贫

滇西边境山区群众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人口稀疏,一些地区还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诸多困难,客观上限制了该地区经济发展。

1.目前出行依然困难。从昆明到边境县的客运汽车往返价600元左右,加上吃住的费用,出行一次的成本至少在1 000元以上,且耗时太长,差不多要10小时以上才能到昆明。出行成本太高使山区群众与外界缺乏交流,获取发展信息困难。因交通成本昂贵,招商引资存在诸多困难。

2.农田基础设施简陋。第一,部分电力设施因群众无力支付电费而形同虚设,水利建设难以满足群众生产及生活需求;广播电视则只能接收较少的节目,发挥不了先进文化的“窗口”作用;水、电、路、邮电、通信等一般都要低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第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居住地和农田相距较远,大量的时间都在路途中浪费掉了;生产基地多位于山洼及山坡上,难以机械化作业,生产主要依靠畜力及人力,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三,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群众基本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差。

(二)因观念致贫

区域内群众节俭意识不足。不少人把扶贫款用于吃喝玩等享受上,不去考虑扩大再生产或积攒起来以备后用。有些区域酗酒现象十分严重,部分人甚至借钱消费,缺少长远打算的意识。特别是遇到民族重大节日,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滇西边境山区群众普遍满足于种田能够维持生计,几乎所有农户以耕作为生,微薄的农户收入中农业经营占90%,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群众占93%以上。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滇西边境山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一些民族同胞消极畏难,加上多年来政府采取了救济和扶贫方式,部分人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滇西边境山区群众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等靠外界力量发展生产的思想往往使扶贫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因教育落后致贫

该区地处偏僻、长期闭塞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佤族、傈僳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布朗族等众多民族群众是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受教育程度较低,这些民族群众普遍缺乏脱贫致富本领,农业生产科技普及率低,生产生活方式仍旧落后,发展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由于与外界交流不多,民众很难接受新生事物。例如怒江州沿江而上的一些地区,集市上商品保持按堆估价的习惯。越往山里去,这种现象越突出。

(四)因发展基础薄弱致贫

1.滇西边境山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人民群众大多散居在山间,平地较少,客观上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传统农业尚未向现代农业转化。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养牛为耕地、种田为温饱的观念普遍存在。沧源的佤族、耿马农村、布朗山乡基本都处在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2.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山区人民基本以农田为生,这些地区乡镇几乎没有乡镇企业,工业基本是空白,县城有少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数量少、规模小,致使当地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偏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超过90%,外出打工者少。由于经济尚未转型,必然导致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困难,生活陷入贫困。这些民族地区生产工具落后,耕地不固定,生产的农副产品基本上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一遇到自然灾害就普遍陷入吃返销粮的困境。

(五)因病致贫

目前,滇西边境山区内医疗卫生条件虽得到很大改善,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尤其在边远山区和牧区,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医疗设备十分短缺,“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加上边境地区境外人员流动频繁,传染病等疫情时有發生,人民群众因病致贫现象普遍存在。

(六)因生态环境恶化致贫

滇西边境山区多山地沟壑,地势险恶。民族群众对生态环境依赖性很大,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民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区域内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本已恶劣封闭的环境雪上添霜,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滇西边境山区农民通过开垦陡坡山地而种田。由于陡坡山地的野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雨季水土流失不断,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此外,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对森林资源消耗量的急剧增加,造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山区群众贫困持续加剧。

二、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对策研究

(一)以提高民族群众的素质为根本

1.树立自主进取的思想意识。根据区域内群众的实际文化状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宣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经验,解放思想,克服小富即安、温饱即足和等、靠、要等依赖政府的思想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艰苦奋斗,加快发展步伐。

2.把送科技知识下乡落到实处。加强对民族群众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民族群众农业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突出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

滇西边境山区的自然条件险恶,资源匮乏,经济结构单一,且民族群众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充分认识该地区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其实际情况和民族特色文化,科学合理地指导民族群众进行脱贫工作,创新发展模式。根据丰富多彩的民族资源搞产业开发,增加民族群众收入,改变民族支柱产业的单一现状,寻求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特色项目,以特色项目拉动经济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滇西边境山区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通过发展已改变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但是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然是其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践证明,发展是摆脱贫困的唯一有效途径。发展的主体是人,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科学的民族发展应该是各民族的自主发展,外部的推动力应通过内因在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各族群众是脱贫发展主体,要特别强调民族群众这一主力军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改变当前政府积极上脱贫项目、民族群众被动等享受的局面。滇西边境山区人民在接受外力帮助的前提下,只有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真正实现本民族的繁荣,发展的民族才是有活力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才能有效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有力地推动各项社会建设,更好地解决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山区交通建设。加大山区公路建设的力度,提高乡村公路等级,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村村通公路。发展交通固然關键,但更重要的是交通费要尽快降下来,只有这样群众才能走出去,企业才愿意走进来。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提高农田的灌溉质量,扩大灌溉面积,以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进行农田改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下乡做好科技培训,指导群众学习农业科技,逐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加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滇西边境山区社会事业的建设。加强基层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让群众获取良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防止人民群众因病返贫和贫困的代际传递。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习俗中合理科学的部分,纠正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下大力气整治污染、改善生态。

(五)创新扶贫管理体制

当前,由于滇西边境山区贫困问题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边境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社会管理任务十分严峻,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解决好复杂的贫困问题,因此,创新扶贫管理体制尤为迫切。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来创新扶贫管理体制。鼓励社会协同和公民参与。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社会主体有针对性地参与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针对不同群体贫困的原因,实施精准扶贫。采取减税的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区域内投资社会服务性事业,支持国内注册的慈善团体加入对吸毒人员和艾滋病患者及贫困家庭的救助工作,倡导优秀的志愿者参与到扶贫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跨越发展在云南201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2]晓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云南“直过民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贫困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山区高速公路中小跨径桥梁设计
山区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
牧民生活贫困问题研究
小龟捕鹰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