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嫚
摘要:农村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社会排斥,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文化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留守老人正常生活。社会排斥必须通过改变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而实现社会融合与和谐。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排斥;贫困
本文将从社会排斥视角出发,讨论当前我国弱势群体之一的农村留守老人所面临的贫困问题,以及社会排斥导致的农村留守老人经济贫困、权利贫困和心理贫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促进农村留守老人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一、农村留守老人所面临的社会排斥
“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有农村子女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务工且时间在6个月或1年以上的老年人。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是源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有调查发现,截止2012年底农村留守老人已达5000万①。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
社会排斥是指“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②社会排斥理论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社会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贫困研究领域中对贫困以及对贫困以及剥夺和劣势理论的探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制度研究、贫困问题研究以及弱势群体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李洋提出在社会转型期,我国老龄群体正经历着从社会排斥到家庭排斥。封少杭从老年歧视的角度论述了老年人歧视的制度排斥和非制度排斥。总而言之,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社会歧视有如下三种:
(一)制度层面的排斥。长期以来,我国二元制的城乡社会结构造成农村老年人在社会保障、疾病和医疗以及社会救助方面制度上的不发达,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和发指也不健全。在养老保障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农村养老保险,但是在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今天,政府养老保障金只是杯水车薪。在疾病和医疗方面,农村已经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的医疗互助救济制度,所以保障水平偏低,农民收益有限。
(二)社会层面的排斥。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因此老年人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工业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不需要必须从老人哪里获得经验,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了漠视甚至是歧视的态度。表现在消费市场上,较之其他群体,老年人专门和特殊需要的消费品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比较少,整个市场缺乏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表现在社会参与方面,“老年人无用论”的存在使得老年人在社会参与以及在再就业市场上碰壁,不得不退居到家庭。
(三)家庭层面的排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务工寻求发展机会,很多农村只剩下老人在“坚守”。一方面,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收入使得青壮年不愿意回到故乡,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日渐攀高的教育和生活成本,使很多老年人主动或被动的留在了农村,成为子女外出务工的“后备力量”,这都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家庭,进而很难受到子女的生活照料。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留守老人收入远低于年轻人,个人价值和作用日趋弱化,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孝文化受到了冲击,老年人在家中的地位受到了动摇。
二、社会排斥下农村留守老人的贫困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农村家庭养老的基础被动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越来越艰难,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经济方面,经济窘迫。在理论上,子女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得到子女的经济资助可能会多一些,但是也有不少子女在城市的收入仅能维持自己在城市的开销,并不会给老人太多的经济带来太多的改善,从这个角度上说,留守老人得到的养老资源其实是有所减少的。没有城市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农村留守老人一旦患病,没有子女的贴身照顾,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雇人照顾,再加上医疗保障有限,各种老年病的威胁,影响了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二)心理方面,隔代监护压力大。由于城市教育竞争的激烈以及生活成本的加剧,外出务工人员往往会把子女留在农村交给老人抚养,农村留守老人就承担起了隔代监护的责任。一方面,由于留守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担心孙辈成绩下降,形成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活动以及年龄的原因,留守老人并不能时时刻刻守在孙辈身边,担心孙辈的安全以及进网吧以及游戏厅“学坏”也成了留守老人的心头大事。因此,在承担隔代监护责任上,留守老人不仅要担心孙辈的学习还要担心孙辈的安全及品行发展问题,心理负担很重。
(三)休闲方面,社区和个人导致的文化贫困。文化贫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老年人自身的文化贫困,另一方面是指农村社区的文化贫困。留守老人的文化贫困首先表现在受教育水平低。思想保守、观念是留守老人文化贫困的特征之一。有的老人甚至还有迷信思想,求神拜佛在农村老人中颇为流行。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公共文化活动匮乏,公共空间功能弱化。由于社区缺少可供老人活动及联系的公共空间,大部分留守老人的闲暇时间只能通过打牌、聊天、赶集等方式来打发。
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农村留守老人发展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养老服务格局。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完善,需要逐渐改变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二元体制,打破城乡制度分割的局面,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为内容的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特别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同时,随着农村的日益发展,政府也应该逐步转变观念,改变单一的家庭养老格局。目前,由于受到制度限制、经济限制和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农村入住养老院、敬老院以及其他可以提供照脸的社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数量依然很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成立互助组织,发展农村社区文娱活动。农村留守老人不仅在经济上需要支持,在精神和心理上也需要关怀和帮助。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和完善老年人互助组织是最有效的方式,将留守老人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同时,还可以在农村居委会或者是废旧小学设立老年人活动室,购入书籍、健身器材等,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三)弘扬敬老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尊老爱幼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中要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氛围,对农村留守老人要多关心、多理解。可以在农村实行帮扶活动,对留守老人实行生活上的帮扶、精神上的抚慰,让留守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最后,以村委会为主的农村基层组织,不仅要做好外出子女的思想工作,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使留守老人和子女进行对话和联结,让老人感受到子女就在身边。(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①吴玉韶.党俊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②[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吴玉韶.党俊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黄佳豪。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J].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6期: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