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承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并非是容易取得成效的一项工作,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些对这项艰辛的工作并非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文章作者认为要设法避免对中国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偏见给这项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要注意解决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道德品行要求的认识出现偏差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消除偏见;不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有些学者,特别是一些海外学者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的偏差还会导致偏见的产生。例如,有的学者就只片面地强调本土汉语教师的优势,而忽视或否定中国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优势。“本土汉语教师占有很多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所没有的优势。首先,他们无需异地文化适应期;其次,在校教师都已获得本国政府承认的符合本国教育理念的教师资格,是正规学习的教育者;第三,本土教师了解本土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此外,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与当地人有一定心理距离,这是不争的事实。”(金椿姬,2013)这里所列举的是中国教师一些枝节的非优势,并不足以抵消中国教师优势的主要方面,而这里所列举的本土教师的优势(有些是否能够称为优势还需商榷)也不足以弥补其劣势,因为汉语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是围绕着目的语来进行的,这是最为根本的。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派出中国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并非就是不依靠本土教师,更没有造成中外汉语教师对立和竞争以及取而代之的意图。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汉语教学师资严重缺乏的燃眉之急,这些汉语师资并没有进入本土汉语教师擅长和已经占有的领域,也就是说,中国在外派汉语师资时已经非常注意不带来对本土教师的传统领域的竞争,而且有互相促进和提高的作用。
在有些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述中,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时的一些做法也存在着偏见,对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公正的指责。“换位意识要求教师不把中国人看待事物的视角强加于汉语学习者,尊重他者价值观表达。例如,教学生唱中国歌时,汉语教师也许觉得现代中国民歌甜美、明亮,或者是高亢、悠扬,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可能怪异要多于美妙。”(金椿姬,2013)这里所举的例证并不适当,因为并没有能够说明教唱中国民歌与不尊重外国学习者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样做是如何“把中国人的视角强加于汉语学习者”了。这种没有根据的以偏概全的评价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轻率的,没有事实和理论的依据。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开展汉语教学时必然面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依据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解决这种问题最为重要的根本原则是互相了解、平等相待。
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国汉语师资的情况时,经常拿他们与国外本土教师进行对比,我们不反对也不畏惧进行这样的对比,但是这种对比要建立在共同的标准、基点和内容的基础上,而不能进行“田忌赛马”,如果用长处比短处的话,这样比较得出的结论会不公平、不科学。进行比较研究是不能这样进行操作的,先入为主得出的结论难以客观,当然中国教师应当理解甚至掌握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但是在这方面显然无法与当地的教师相比,因为他们不是学习波兰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同样要求外国本土汉语教师达到与中国教师一样的汉语水平和中华文化掌握水平也是不切实际,难以实现而且是强加于人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也许可以通过培训和自学掌握一些小语种的语言和文化,但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
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道德和品行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能提出超出与同等学历的其他人一样的过高要求,因为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一种苛求,如果对他们求全责备也不能使他们健康、顺利地成长。有学者就提出:“有些研究生政治素养欠缺、理想信念淡漠,缺乏青年人应有的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倾向于个体自我,在思想和行为上多以个人利益为重,以个人得失为准。有些人受大环境不良风气影响,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以金钱、物质利益为人生奋斗目标,蔑视对精神世界和崇高人生的追求。我们认为,研究生群体作为社会精英,理应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鲍震培,2012)这里所提出的一些研究生的缺点事实上确实存在,但是并非普遍现象,而是个别人的情况,实际上与整个社会的情况是一致的,研究生群體固然并非道德净土,但是绝大部分还是好的。所以这样的论断未免偏失太多。也许有些研究生的精神世界水准低?但是道德是个体的选择,研究生应该道德高尚,难道别的社会阶层应该道德低下,这是何道理?道德的建立不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唯一任务,也不仅仅是与研究生的角色身份有着特殊的关系。研究生的价值和特殊性不仅在于此,我们并不是否认道德的重要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道德方面研究生没有例外,不存在任何特殊性,道德确实是对研究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社会上每一个公民的要求,无一例外,与社会身份无关。至于“道德楷模”,显然是对研究生群体的过高要求,甚至是苛求,这种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汉语师资在国外工作时出现一些品行方面的问题要重视,也要客观、冷静地加以分析,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有学者却过于强调这些在国外发生的问题:“在国外期间我接触了一些派出教师,有的人并不缺乏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并且性格外向,有较强的沟通交际能力,但是却在国外日常生活中感到孤单寂寞莫名烦躁,或者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和诸多不满,终日牢骚满腹,斤斤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严重的故意制造事端,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有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占小便宜,搞两面派,不遵守学校规定,引起国外同事反感,造成对中国教师不好的印象。”(鲍震培,2012)其实这里列举的有些问题与在国外工作无关,而是他们个人品行的问题。即使是在国内工作他们也是如此,这里也许有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的问题,确实需要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时加以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个别汉语师资不良品行的一面,而不考虑他们良好表现的一面,则显然有失偏颇,这些外派汉语师资并非一无是处,局部的、非主流的情况并非是大部分汉语师资的情况,要对他们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这里的看法带有好像个别教师在国外工作品行上的失德关乎国家面子的意味,但是如果这样的看法能够成立,那在国内工作的人的失德同样关乎国家的面子和实质的发展。这种将个别人的行为不当推至对所有中国人的评价是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刻板印象”,显然个别汉语师资无法代表其他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更无法代表全体汉语师资,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带有一种偏见。
[1]鲍震培.预见性培养目标的人格塑造——如何完善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模式之我见[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16-323.
[2]金椿姬.就其所长而成就之——谈对韩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A].姜明宝.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