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宾
一、引言
纵观部编版教材的编排,小学语文教学十分注重继承和张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文章主要从阅读教学资源的选择及其应用两个方面阐述。
二、阅读教学资源的选择
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乡而不俗,土而不粗”,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学生丰富的阅读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我们在选取阅读教学资源时,要着重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价值取向为依据,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材料作为阅读教学资源。
(一)关注多元文化,选择合适资源
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既要从乡土文化中把美的资源引荐给学生,又要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努力做一个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1.欣赏儿歌、童谣,感受乡土文化的韵律美
乡土文化中的儿歌、童谣用方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但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不会读了。为了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我在低年级读本中大量选取了儿歌、童谣、赞句等内容作为阅读教学资源。如端午节快到时,选取端午歌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日,初六嘴翘翘。”一起欣赏,学生诵读时摇头晃脑,非常喜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儿歌、童谣、赞句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阅读资源才受欢迎;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适当选取一些较长的童谣、赞句等;高年级则选取一些经典戏段(莆仙戏)来欣赏、传唱。不论长短,儿歌、童谣等用方言读来节奏感强,韵律非常美,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源时,不仅欣赏了乡土文化的韵律美,同时也被强烈的地方特色文化深深吸引了。
2.筛选故事、典故,珍视乡土文化的内容美
民间传说、典故和生活故事等,这些内容很美的资源,极受学生欢迎。我们珍视这些内容,并汇入读本。比如,莆仙典故《聪明花开》讲述一位叫柯潜的孩子智力神奇变化,最后考取状元的故事。学生阅读这些资源时,情感能得到共鸣,不仅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深刻寓意,同时也为家乡的文化而感到骄傲。
3.甄别民风、民俗,凸显乡土文化的思想美
乡土文化因其与漫长的封建社会相伴相生,这期间自然会有一些不良的民俗风情掺杂当中。因此,教师应甄别这些民风民俗,选取一些能凸显思想美的民俗文化作为阅读教学资源,推荐给学生。比如,元宵节“打铁球”(上身半裸的人要随铁球砸来砸去,虽千疮百孔也不退缩)、“吃烟花”、猜灯谜、创灯谜、制作白萝卜雕花灯笼等民间习俗,教师引导学生加以甄别后,选择猜灯谜、创灯谜、制作白萝卜雕花灯笼等这些具备思想美的习俗作为阅读资源。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思想也会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浸润。
(二)关注学情兴趣,确定读本主题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阅读兴趣不同,阅读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选择阅读教學资源时,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桑梓小阅》分别为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读本,如下表中的《桑梓小阅》各读本主题。同一主题但不同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同,以“莆田过了两个年”这一民风民俗为例,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是童谣儿歌之类,所以就以童谣的形式选入读本;中年级学生喜欢故事性强的资源,就将《做大岁》这个故事选入读本;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兴趣上也更加广泛了,所以就将《做大岁的由来》探究性的内容选入读本。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阅读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这些读本,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
三、阅读教学资源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资源的应用上,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阅读材料,主动理解和体验,主动探究和创新,为学生打开一扇传承优良传统的窗口,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提高道德修养。
1.诵读与体验并行
儿歌、童谣、谜语、赞句等皆朗朗上口,适合小学生诵读并加以体验。例如,童谣《道一糕》是一首拍手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与同学合作,做互相拍手的体验,学生兴趣盎然,接受也快。学生用方言诵读与体验后,感受到阅读资源带来的乐趣,体会到莆仙文化的深厚底蕴。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口口相传起来,不仅唤醒对乡音的保护意识,而且也很好地将这些资源传承下去。
2.访问与探究并行
有些阅读资源需要学生通过访问长辈了解事情的全貌,更要探究其形成、经过等,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通过访问与探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加以发扬光大。例如,莆田过了两个年(除夕和大年初四),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习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做大岁”的习俗,接着让学生回去访问长辈,了解为什么要“做大岁”。学生通过访问或查阅资料,知道了“做大岁”的由来。学生了解这些还不够,我又引导学生探究因这一事件而形成的其他习俗,学生通过探究后发现了“初二不走亲戚”“白额春联的来历”。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后,更加喜欢阅读这些资源,更想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
3.传承与创新并行
选入读本的均为优良的民风民俗,值得传承和发扬下去。虽说一些习俗是好的,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做法不一定合理。比如,学生阅读莆田市荔城区新废镇锦墩村的元宵节习俗《铁树银花》一文时, 我先告诉学生这是一手民间绝活,是福建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惊讶之际,我引导学生对这项活动进行的辨析: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让这个习俗更合理、更有趣,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做模型、搭支架等创新作法,我鼓励他们用书信或邮件的形式写篇建议书给当地的村委会,希望学生们的创新形式能给当地带来更具观赏性的习俗。
四、结语
乡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合理选择与应用这些阅读教学资源,推进文化的传承,才能丰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文学.乡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意蕴[J].江苏教育研究,2014(22):49-52.
[2]王玲霞.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吉林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