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剑
摘 要:小学阶段正是教师为小学生开发、启蒙思想的阶段,因此做好小学教学工作成为小学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有余数除法计算”为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掌握教学细节、分析教学重点、应用创新型教学手段,以此希望在今后小学数学课堂中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创新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余数除法属于比较重要的一项大知识点,该章是通过学生学习的表内除法为基础进行扩展延伸。
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导入,首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小明有10个橘子,需要分给若干个同学,保证每个学生分得的橘子数量相同,应怎样分?教师通过学生已经学会的除法知识,在括号内分别填写1、2、5、10等几个数字,让学生分别计算每人应该分几个。
这种导入手段是为了让学生们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新知识的学习,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下来教师在括号中分别填写3、4、7、8、9等几个数字,并向学生提问,如果分给这些学生,每个学生能分几个?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们纷纷陷入沉思,并纷纷讨论。
接下来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基本含义,学生经过对比后明确现实生活中一定会出现除法不能除尽的某些现象,那么由此引发讨论:遇到此类问题后应如何对待?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会受到某些限制,教师通过相关情境的设置为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做出铺垫。
教会学生认识平均分的种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趁热打铁,学生在思考如何平均分苹果后回答,当学生的数量为1、2、5、10的情况下能够将苹果平均分,当其他数字情况下不能平均分。此时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认识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如下表)。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苹果的剩余数量,且还能够发现苹果虽然有剩余,但仍能够平均分配,更正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令学生书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以上情况下能够将苹果完全分完,但当存在剩余情况时,需要用除法算式对该种情况进行书写和表达,例如,将橘子分给3个学生时应给如何表示。
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行尝试书写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阐述为何将除法算式这样写,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明白,教师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之后为学生示范除法算式的书写规则:10÷3=3(个)……1(个)。
需要注意的是,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都有独立的名称,比如上文中的例子,按照此问题中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析一下式中的“1个”表示什么含义,当学生发表言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在黑板上写下“余数”二字,与本节课课堂内容形成呼应。
为了能够使学生明确为什么除法中的余数要小于除数,教师在批改学生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除法计算时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错误。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牢记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概念,并且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时刻提醒学生这项规定。在以上教学中,教师针对知识点展开总结归纳,向学生提出“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余数除法中最终结果的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否则算式不成立。
小学数学课堂中,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的一個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着前后贯通的思想,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学习,理解余数除法的基本含义,正确运算,在教学活动中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金美琴.“有余数除法”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3(9):11-12.
[2]于 芳.正视冲突 反复对比 实现迁移——“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4(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