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芳 张贝 尚冰聪 李姿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咨商”,是以团体为基础,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使个体自然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接纳、自我激励的过程[1],同时也有利于个体顺利融入集体,構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性循环。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间容易相互影响,作用广泛。团体成员在达成统一目标的过程中接触较为密切,因此极易观察彼此的行为方式和特性,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效果。
(2)团体成员容易实现迅速融入,活动效率较高。由于团体活动一般具有时间限制,这就会促使团体成员迅速消除隔膜,共同投入到团体活动中。
(3)对性格内向、群体适应性差的个体效果显著。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性格孤僻、群体适应性差的学生具有较大冲击和激励,通过团体活动实现广泛的人际交往。
(1)有利于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数量迅速扩张,然而辅导员人数却增长缓慢。据统计,目前高校辅导员人均管理学生约为200名,一些高校甚至达到400名,管理人数过多导致辅导员教育工作任务繁重。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形式能够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专门化的集中辅导,这大大节约了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能使学生通过团体辅导实现良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高校学生具有显著的集体性特征,班级、部门、宿舍等都是学生活动的经常性团体。团体心理辅导以此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团队任务时必须以团队合作为基础,通过充分沟通和分工协作达成目标,进而培养团体成员的合作意识,学习彼此长处,增强成员间的认同与互信。
(3)有利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能够及时发现需要进行个体辅导的学生,避免心理问题经过时间累积而恶化。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共性,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有效沟通平台,可以引导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1)活动设计合理。团队心理辅导活动项目要准确定位参与成员的共性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活动设计前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当前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只有准确定位共性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团体氛围,专注参与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2)尊重与观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既是领导者也是参与者,应保持“对成员接纳、关注、爱护的态度,尊重成员的现状、价值观、权益和人格”[2]。在活动中不对学生的任何行为和情绪反应进行评判与纠正,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语言行为和情绪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和定位,努力转变消极学生的负面思想,实现以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
(3)团体辅导与个体激励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以团队为载体,能够使辅导员迅速觉察有问题的学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但团队活动学生众多,难免忽视个别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并且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对每个人的影响和效果也不同,因此辅导员在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适时开展个体咨询,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樊富珉,何 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罗京滨,曾 峥.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操指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