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水电第一总队,广西 南宁 530028)
2015年12月20日11:40,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特大滑坡事故,300多万土方覆盖面积约38万m2,最深厚度达20 m,滑坡体造成77名群众失联,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受损。接联指请求和上级命令,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第一总队(以下简称第一总队)投入354余名兵力、264台套装备,连续奋战27昼夜,完成了抢险任务。通过对此次特大滑坡抢险过程中技术方案和措施进行总结提炼,为今后处置类似险情提供参考借鉴。
此次滑坡弃渣场堆存的主要是渣土和建筑垃圾,滑坡原因为渣土堆积过高,堆积体处于不稳固状态,且堆积坡度过陡,排水等防护措施不够,内部土体发生液化,整体失稳发生滑坡。滑坡总方量324万m3,最大纵向滑距1 120 m,覆盖面积38万m2,覆盖厚度达8~20 m,造成77人失联,33栋建筑物被冲垮掩埋或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虽然弃渣场堆积体能量基本释放,但左侧残留部分约170 万m3土体仍有随时滑坡的危险,部分受损建筑存在二次倒塌风险,掩埋在滑坡体下部已倒塌仓库及厂房内还存放有液化气罐、乙炔瓶、工业酒精等易燃易爆危险品,其具体数量和位置不清楚,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灾害发生后根据深圳市气象部门预报,事发区域未来20 d内有持续降雨发生,局部降雨强度将达到30~50 mm,滑坡体含水量增大,滑坡体土质更加松软,救援难度加大。
此次滑坡灾难,滑坡体体积庞大、受灾面积广、掩埋深度深、人员财产损失惨重、社会关注度高,同时受天气、地质、交通、损毁建筑物等因素影响,如何科学组织、精准施救、安全除险,是应急处置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施救难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滑坡体覆盖广、埋深大,精准搜救难度大。此次山体滑坡最大覆盖面积达38万m2,覆盖厚度8~20 m, 33栋建筑物被冲垮掩埋或被破坏,废墟中杂物多,很多房屋被完全覆盖,看不见屋顶,难以精确定位,要赶在黄金救援期72 h内抢救生还者难度很大。
(2)工作面和通道狭窄,快速清除覆盖层难度大。从滑坡体通往长凤路有5个通道(东0~东4),两侧建筑物之间不足10 m,间距狭小。第一总队运渣的东2通道被倒塌楼房阻挡,堆积了大量的钢混结构残块,破拆难度大。而且,救援通道两侧摆放了大量的货箱以及车辆设备,抢险期间车辆装备和人员流动量大,大型装备通行不畅,想要短时间清除300多万m3滑坡体,搜寻失联者难度很大。
(3)持续降雨带来的不利影响。滑坡体自身含水率较高,受持续降雨影响,导致渣土松软湿陷,救援通道及渣场道路坑洼泥泞,大型装备在滑坡体上无法正常开展救援行动。因此只有制定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少降雨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能力,完成任务。
(4)渣场规划管理难度大。要加快抢险进度,关键是解决300多万m3渣土的外运与堆放问题。第一总队承担的1号渣场,运送距离远、道路窄、路况差;2号渣场是农田菜地,土质松软,受降雨影响,道路泥泞、承载能力差。因此,合理规划管理这两个渣场是确保救援顺利的关键点。
(5)安全管理难度大。救援现场易燃、易爆等危险点源不明,危楼存在二次倒塌隐患,人员装备投入量大,道路狭窄,交叉作业和人员流动大,雨天作业、夜间作业、疲劳作业及高边坡作业呈常态化,因此对如何在确保不影响救援的前提下,实现“人不掉皮、车不掉漆”的安全目标是很大考验。
接到抢险任务后,总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成搜救分队,配备地震救援车,采取摩托化机动出行方式,17 h内抵达现场,在与联指取得联系后,立即参与人员搜救。同时抽调300余名兵力、200多台装备,采取摩托化、铁路和空中输送相结合的方式,24 h内到达现场。救援全程划分为搜救幸存者、滑坡体清运以及搜寻遇难者3个阶段,区分任务重点,采用不同行动方案进行处置。
(1)搜救幸存者阶段主要采取“网格作业、定点开挖、分层剥离、分区探测”的行动方案。通过对目击者及损毁建筑物法人进行排查和寻访,综合考虑楼房破坏形态、倒塌和位移方向等各方面因素,绘制“失联人员预计分布图”,将任务区划分为核心搜救区、重点搜救区和一般搜救区。总队确定了9,10,13,14号4个重点人员搜救点。依托GPS卫星定位系统,运用雷达、声波、蛇眼生命探测仪器按照先核心、再重点、后一般的顺序进行网格化搜寻。由于滑坡体埋深度大,最大开挖深度达到20 m以上,且土质含水量较高,因此制定了分层梯级成槽、反铲接力扩挖的措施。每层开挖深度控制在3~5 m,坡比控制在1∶2~1∶2.5,防止二次失稳塌方,并在开挖开口线2.5 m区域内设置警戒线,安排专人进行封控,确保抢险安全。开挖到建筑物后,先缓慢剥离表层渣土,再利用生命探测仪反复探测生命迹象,探测到生命迹象后,利用液压破碎锤、液压切割机、断线钳等设备进行破拆,打通通风通道,定点精准、精细搜救。经过搜救官兵坚持不懈地努力,在67 h内成功营救出唯一1名生还者。
为确保东2救援通道尽快实现出渣,前指技术组现地勘察,采取挖拆结合、两侧并进的措施分区域、分方向垂直打通东2生命救援通道。明确提出东2作业区和渣场于12月22日凌晨06:00前必须具备出渣和推运条件。指挥员靠前指挥,采取人歇机不停连续作业。22日凌晨03:00,东2作业面和渣场提前3 h实现出渣和推运条件,截止30日16:00,东2作业区实现了不间断安全作业,并顺利打通东1、东2两条生命救援通道,为渣土外运和救援搜寻提供了有利条件。
(2)滑坡体清运阶段采取“定点反渣、接力推渣、外运降高、见顶亮底”行动方案。转入滑坡体清运阶段后,主要任务是分区分层清运覆盖层渣土,快速降低滑坡体高度,尽早实现亮顶见底的目标,确保搜寻失联人员工作顺利开展。
第一总队先后承担了东2口南侧和东南侧531高地的渣土清运任务,工程量近100万m3。首先要对推、挖、装、运等主战装备和人员科学编组,其次制定了反铲定点翻渣、推土机接力推运、自卸车快速外运的行动方案,反铲主要配置在作业面两侧,采取接力翻渣方式进行开挖收面,推土机主要配置在作业面中间区域,负责接力推渣。为充分发挥装备优势,采取人歇机不停方案,24 h连续作业。在技术方案优化上,为提高推土机工作效率,工作行程按30 m进行设计(常规施工一般按40~50 m进行设计),缩短工作行程,增加装备配置数量,提高工作时效。在作业方式上灵活采取下坡推土法、沟槽推土法、斜角推土法、并列推土法的组合方式,推土机作业条带间距控制在1 m左右,下坡角度控制在30°以内,大大提高了推渣作业效率和作业强度。
(3)搜寻遇难者阶段采取“挖拆并举、拆运结合,人工辅助、精准搜寻”行动方案。进入救援行动中后期,主要任务是对滑坡体底部3 m的区域进行拆除翻挖,搜寻遇难者,是整个救援行动的收官阶段。在技术方案上,综合运用“推、挖、装、运、拆、割、测”等技术手段,进行地毯式过筛式精细搜寻。①灵活人机组合。抽组成立开挖组、破拆组、搜寻组,利用挖掘机缓慢开挖,去除倒塌建筑物表面渣土,利用破碎锤、抓钢机、液压剪、切割机、电气焊等装备对破损的建筑物进行切割破拆,并快速外运。②精准作业。考虑位于最底部的遇难和失联人员相对较多,且事发现场发生过爆炸,部分遗体很可能肢体不全,为确保不破坏遗体,不遗漏残肢,要求操作手在救援中做到“一挖二抖三看”,小幅度、多频次、精细化作业,并为每台装备配备观察员,对作业全程进行观察。一旦发现遇难者,改由人工辅助作业,确保不留死角、不破坏遗体,对肢体不全的,以发现点为中心扩大搜寻,确保不留死角。③做好清底验收工作。技术组及时协同消防、监理及测量人员对清理完毕的工作面进行验收签证,确保搜寻全面彻底。
(4)渣场维护采取“铺路置台、接力推渣、分区堆放、逐层堆高”行动方案。渣场原为农田菜地,表土松软,水沟纵横,加之持续降雨,严重影响出渣的效率。为降低影响,对渣料进行了分类辨识,将建筑废料、钢筋等与土方分区堆放。对堆渣体进行修坡处理,做到坡面平整、边坡稳定,并对所有堆渣边坡进行彩条布覆盖,防止雨水冲刷导致边坡垮塌,泥泞路段采取铺设路基箱、钢板和石渣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渣场管理工作有序进行。随着任务的调整和装备的不断投入,形成较大的卸车平台及出渣循环通道,以提高作业效率。为加强调度管理,在渣场入口设引导员,卸料平台和堆料点设指挥员,出渣主干道设安全员协助交警指挥交通,并根据各工作面的作业情况,安排出渣车辆进出顺序,确保了渣场道路畅通。通过采取这些综合措施,经受住了两次30~50 mm强降雨过程的考验,保证了推运、翻挖、装载等工作面作业顺利开展。
(5)安全工作采取“预警在先、治理源头,防范在前、安全管控”行动方案。针对救援力量多、车辆装备密集、易发次生灾害等情况,组织力量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及时制定紧急避险预案,认真落实工前交底、工中检查、工后讲评制度,确保各项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位。①加强对危险品识别管理。每2台机械配备1名专职安全员,一旦发现液化气罐、压力容器等危险和不明材料物品时,先进行封控疏散,并协调消防或专业人员采取氮气充换、防爆风机吹散等措施进行处理。②落实雨季安全作业措施。密切关注天气和雨情信息,及时通报现场人员;安排测量人员对滑坡隐患区实施监控,每2 h观测一次。开挖工作面设置临时排水沟,沟底部用彩条布进行防渗,已开挖边坡用彩条布进行覆盖,并配备发电机、水泵等排水设备,遇有积水及时进行导排。③加强夜间作业管理。做好现场照明布置,在制高点、危险点分别设置观察哨和警戒哨,指挥员和安全员进入现场必须配戴反光衣、荧光棒、口罩、口哨等防护物品。④制定紧急避险措施。制定避险方案,传达到全体作业人员,明确紧急避险的信号、撤离路线、安全区域等,及时组织紧急避险演练。12月27日、1月13日,天气连续降雨,局部强度达到30~40 mm,南侧天然气管道出现泄漏,部队紧急撤离,成功避险。
(6)综合保障上采取“精细标准、多点保障,军地融合、联动协同”行动方案。救援行动中,针对后勤保障工作项目多、时间紧、要求高等特点,建立军地融合、高效联保的保障机制,构建以自我保障为主、地方保障为辅、整体联动、就近保障、相互支援的后勤应急保障体系。①强化装备协同。装备是此次抢险的“重头戏”。依据“大协同、大融合”保障机制,启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积极与联指、当地政府、兄弟单位、地方企业沟通对接,统筹调配推、挖、装、运等主战装备及照明设备,充足而及时的装备保证了抢险工作的顺利开展。②化解物资压力。紧贴战场需求,积极与地方联指沟通对接,以精心、精准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协调解决救援物资上万件、生活物资近20 t、被装物资4 000余件套。③畅通油料供应。针对装备加油耗时等影响救援进程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了“加油车现场保障、外接增压泵远程保障、加装油管接力保障、油桶分装机动保障”等综合保障模式,减少了中间过程耗时,提高了装备利用时效。④便捷修理服务。与三一重工、山推、厦工的深圳抢修服务点建立联保机制,采用跑面巡查、现场抢修、定点维修等方式,确保了装备的完好率。
此次抢险第一总队连续奋战27昼夜,搜救出唯一1名幸存者,搜寻遇难者遗体42具,完成推渣94万m3、翻渣190万m3、渣土外运77万m3、渣场平渣51万m3、破拆房屋5栋、见底清面3万m3,按时完成了抢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