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水电第一总队 糯扎渡工程项目部,云南 普耳 665625)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造成京港澳高速断通,历时6 d才得以抢通,严重影响了首都的正常秩序,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深入研究北京地区常见自然灾害特点规律和道路保通救援方法,对于灾害发生时迅速抢救生命财产、降低灾害损失、维护首都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地区属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由于地形复杂,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如地质灾害有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崩(滑)塌、滑坡、土地沙化等;气象灾害有洪灾、旱灾、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凌汛等;生物灾害有虫害、鼠害、病害、草害等。这些灾害中,尤以洪涝和地震最为常见,给北京地区造成的破坏最大、损失最重[1]。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发生大的水患20余次,尤以2012年“7.21”特大洪水灾害为历史所罕见。地震对北京地区的威胁也十分严重,1976年“唐山 7.8 级地震”对北京造成的影响烈度也达到Ⅵ~Ⅶ度[2]。
北京地区水灾多发生于夏秋两季,50%以上与强降雨有关,而暴雨引发的洪水还可能伴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道路被淹、路基被冲毁、桥梁损毁和隧道渗水内涝,导致交通阻断。虽然北京地区较长时间未发生强烈地震,但潜在危险仍不可忽视。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地震一般震源较浅,既便是5级中强地震,也会造成一定破坏,容易引起道路路基垮塌、路面开裂、桥梁损毁、隧道坍塌等次生危害。北京作为城镇化发展水平很高的超大型城市,人员集中、高楼林立,地下基础设施多元,发生洪灾和震灾的广泛性强、区域性广、破坏性大,且难恢复,一旦突发洪涝或地震很可能造成惨重损失,在短时间难以控制与恢复。
重大洪涝或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主要道路往往出现拥堵,造成不断攀升的庞大运量与交通使用率下降之间的严重矛盾,致使物资与伤病员的转运工作难于实施;大量物资和人员的滞留,势必造成交通拥挤或者中断,有可能引发城市局部社会矛盾;救援行动可能出现推进困难甚至停滞,进一步加重城市灾害次生效应,造成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例如,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 a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北京市政府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降雨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 000 km2,受灾人口190万人,造成79人死亡,全市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房山区12个乡镇道路中断,妙峰山路、G111国道发生山体塌方,经济损失达百亿元。
洪涝灾害后,通常会造成淤泥堵塞道路。发生大的洪灾时,有些区域的淤泥堆积很可能超过2 m,由于淤泥太软承载力太低,挖掘机无法直接通过和开挖,利用自卸车拉运又缺乏有效工作面。面对这种情况,主要采取低点掘进方法进行处置。低点掘进方法主要适用于承载力过低的堵塞物疏通,淤泥具有流动的物理属性,堆积能力差,必须弃置于低洼地带。疏通此类堵塞物体,首先要找到堵塞区域的最低点,从最低点开始清除或弃置。当堆积物体较少时,可利用推土机、装载机配合挖掘机提高清除效率;当道路堵塞较长时,采用两台挖机相互倒运,直至淤泥清除较少时,配合装载机推加快清理速度,最终将所有淤泥全部清除至低洼地带。
洪水灾害中经常会出现道路路基被掏空的现象,路面水泥板失去路基支撑而损毁,大型机车设备无法通过,对此可采用改道填筑法进行处置。改道是指改变水流冲刷方向,避免在同一位置扩大掏空面;填筑是指用沙袋或石料等坚实物体对掏空区域进行填筑。具体作业时,应沿水流方向的上游填筑堆积物,促使水流改道,避开掏空面,开辟工作面; 在掏空路面下方打木桩支撑路面,避免路面突然坍塌; 利用人工填充沙袋,逐步将掏空区域全部填实;在外围填筑石料作为锥坡,放置外层沙袋防止失稳滑落。如遇高山道路路基被掏空,因山体下方高差大,即使填筑也很难稳固,应采取挖掘甩渣的方法向山体内侧拓宽,在被掏空段设置警示标志,避免事故发生。
北京北部为多山区,道路纵坡和转角均较大,如遇道路塌方,通常工作面狭窄,应采用分层多点掘进的方法进行清理。分层推进是相对于整体推进而言的,整体推进是将道路堵塞面全部清除后再继续推进。而分层次推进是将道路堵塞面划分为多个层次,第一台挖掘机先开挖堵塞体的最上层,然后直接向前推进;第二台挖机开挖中间层堵塞体,向前推进。随后第三台挖机清理最底层堵塞体,向前推进;3台挖机可以拉开距离,相互策应。有条件的路段,可以利用推土机、装载机配合作业以提高清理效率。
北京城市规模大,道路密布、低洼点多,在暴雨中极易遭受内涝灾害。2012年“7·21”暴雨中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南北双向主路因为积水无法通行,多处重要节点道路枢纽中断。全市主要积水道路63处,积水30 cm以上路段30处。针对重要路段内涝险情,排除积水是关键,一般采取封堵与抽排相结合的方式。封堵主要采用沙袋在来水方向筑堤,“阻断”来水通路;排水一般采用地下管网排水与开槽引流、机械抽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达到减少积水量,降低水位的目的。因北京地区2016年7月19日普降暴雨,局部地区24 h最大降雨量达400 mm,京港澳高速丰台区南岗洼段(K16+450—K16+900)发生严重路面积水,与京广铁路交汇处积水达 3.5 m以上,积水量4万余m3,造成京西南大动脉中断,大量人员车辆受困。抢险过程中,上边坡外侧的排水渠水满外溢,不断向积水区汇集,距积水区7 km处的小清河水位猛涨,倒灌至公路低洼积水带,导致积水区水位快速上涨。抢险力量在积水区上游垒筑长20 m、高6 m的沙袋堤,截流小清河倒灌水。同时,在护坡顶部垒筑长80 m、高2 m的沙袋堤,导流排水渠积水。排水方面,由于积水路段为凹形曲线路堑,纵坡较大,路面与护坡顶高差达10 m,自身排水设施远不能应对强降雨,且地势低洼,四面汇水,唯一的排水方式就是低水高排。为此,利用排水装备由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步推进,将低洼积水向上边坡之外180 m处抽排。出动吸水排水抢险车持续排水,截止7月21日13:30,累计抽排积水42 800 m3,垒筑沙袋3 000余个,抢通道路450 m,疏通车辆百余台。
根据堆积物的体积、类型、范围及现场地形特点,采取不同抢通方法开辟通道。当山体滑坡坍塌于路基上的堆积物较少时,可采取“单向突入、一线平推”的方法,沿道路曲线直接清障疏通,通常按照“1机3人”编组,即1台机械配1名指挥员、1名操作手和1名安全员,指挥员伴随机械指挥作业,安全员在适当位置观察预警。当堆积物较多、坍塌段落较长、短期不宜清理时,采用“划区分片、分段掘进”的方法,遵循“自上而下、调坡疏通、以通为主”的原则,科学编组灾害现场各类救援机械。一般采用挖、装机械配合,对向突进作业方式,先清理出简易通行车道,待疏通受阻车辆后,再组织机械对道路堆积物进行彻底清理,恢复原路貌。当道路被巨石阻塞,或边坡危石造成安全威胁时,可采用“爆破解小、快速除障”的方法进行排险、清理。
当路基边坡塌陷较严重、车辆无法通行时,通常采用“钢笼挡护、层级回填”的方法实施抢通。主要适用于路基边坡部分沉陷、基础仍较稳固等情况,先采用钢筋石笼对路基边坡加固防护,后利用回填砂砾土平整路基的方法实施。钢筋石笼吊装放置时,采用逐层、错位、顺坡的放置方式,按照先坡脚、后坡身,上层钢筋石笼与下层钢筋石笼横向错位、竖向顺边分层放置,达到整体稳固、边坡防护有效的目的,必要时可灌注混凝土提高防护强度。路基回填时,采取就近取方、层级回填、逐层碾压的方法,按照层铺厚度不大于30 cm、直线段由两侧向中央、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的要求碾压平实。
根据桥梁受损情况,通常采用“原点修缮、复桥通行”和“精准选位、钢桥跨越”的方法实施抢通。“原点修缮、复桥通行”适用于桥梁上部结构损毁、下部结构完好的情况,利用原桥墩台架设钢架桥实施抢通。架设钢架桥时,先对原墩台表面进行处理,再按照测量定位、平(摇)滚定点、架设引桥、架设主桥、推桥、拆除引桥、落桥、铺设桥面板、搭设桥头搭板的顺序实施。“精准选位、钢桥跨越”适用于桥梁整体损毁,需重新选位架桥的情况。按照“桥径跨度最小、架桥最便捷、基础最稳固、接线最短”的原则,根据行车荷载需求,在原桥附近适当位置确定桥位、开挖基坑、搭建桥台、架设钢桥,恢复通行。
(1)信息共享。积极与当地气象部门、公安交警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获取沿线气象、道路等信息,为准确研判灾情、制定方案、遂行任务提供依据。
(2)实地踏勘。到达受灾地域后,迅即派出勘察人员进行实地踏勘,运用先进的高科技装备准确获取数据,研判灾情。抢险中,应安排观察警戒人员,并利用无人飞行器,对抢险区域不间断巡查,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有效规避救援中的安全风险。
(3)积极向当地居民了解灾情。通过走访群众、借助当地村镇基层政府组织等方式,了解周边道路交通、物料分布、河流水运等信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力量投送中应按照“就近派遣、梯次投送、突出重点”的增援投送方式。首先派出技术人员对灾害现场进行勘察,其次及时抽调灾害地附近救援队伍、机械装备进行先期处置,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而后根据灾害特点及发展趋势,组织后续力量、物资分梯次实施一线增援,防止因现场作业空间狭窄,人员、装备、物资过多,导致抢险作业难以有效全面展开,影响道路抢通工作进展。
受通信波段、频率、信号覆盖等因素影响,在道路抢通中难以做到实时联通。因此,在抢险保通中要认识到通信保障的重要性,大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通信能力建设,突出以无线通信为基础、以有线通信为支撑、以卫星通信为延伸,确保道路抢通中通信联络实时畅通、沟通高效。
抢通保通作业前,要结合担负不同任务、不同环境的安全工作实际,搞好针对性教育,切实增强一线人员的安全常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人员安全防范能力。作业中,一线管理人员要提前勘察施工现场环境,加强作业现场安全检查,根据作业现场实际预设1~2个紧急避险点,并组织演练,确保遇有险情能及时有效规避。作业后,要组织做好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归纳好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