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叶昭:在青春里“发酵”的“面包魔法”

2018-03-26 06:40
中国社会保障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发酵世赛烤箱

■文/本刊记者 徐 颢 图/陆 虹

面包起源于距中国数千公里之远的古埃及。传说公元前2600年左右,一个做饼的古埃及奴隶,因为夜晚太疲惫,忘了将饼放到炉子里烤,夜里,生面饼开始发酵、膨胀,第二天醒来,奴隶吓坏了,连忙将饼塞到炉子里,最后饼烤好了,又松又软。后来,埃及人就用水、面粉、酵母菌、甜味剂不断地实验,培养了世界上第一代职业面包师。这种技术很快传到古希腊人手中,随着希腊文明的扩张,面包也传遍西方。

2017年10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中国第一次拿到烘焙组的入场券,22岁的蔡叶昭战胜18个国家的选手夺冠。西方技师在这个项目上的长期垄断被这名中国年轻人一举打破。

因为世界大赛一夜成名,这是蔡叶昭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原本,为了生存,他只是要做一名像哥哥那样的蛋糕裱花师。

遇见面包

1995年,蔡叶昭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小村庄,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他决定学一门技术。刚好大他3岁的哥哥在学蛋糕裱花,这激发了蔡叶昭的兴趣。

2012年,17岁的蔡叶昭进入王森国际咖啡西点西餐学院学习,中专1年制,专业就是蛋糕裱花。裱花让天生内向的蔡叶昭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动手能力强,自信由此开始在他心中生长。

2014年,蔡叶昭进入杭州一家西点店工作,从裱花学徒做起,大半年后顺利出师,工资从学徒时的1300元涨到4000元。这时,他接触到了烘焙。他发现,烘焙比裱花更有意思:即使只有面粉、水、酵母和盐的简单存在,经过不同的配比、温度和发酵时间,面包的味道都会千变万化,简单中孕育着神奇的魔法!于是,就在这家店,蔡叶昭从一名裱花师又变回面包学徒,工资1300元。当面团被放进烤箱里烘烤,他满怀期待地站在烤箱旁,聆听、观察里面发生的一切,看着烤箱里那坨面团膨胀,表面因高温变得酥脆金黄,想象着内部气孔在拼命往外冒,发出吱吱的声音……那一刻,蔡叶昭感受到一名烘焙师的幸福。

2015年3月,春节刚过,蔡叶昭来到上海。这里,欧式面包和法棍更受欢迎,他想学到更多的东西。当时,身在上海打工的父母并不理解儿子的选择:一名学艺不精的面包学徒如何能在大城市立足?

找工作的过程也不顺利。蔡叶昭凭借两条腿走街串巷,因“工作经验不丰富,年纪又小”,频频遭拒。两周后,蔡叶昭进入一家新开的西点店。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配料、打面、整型、烘烤,每天8小时的工时,将他训练成一名熟练的烘焙师。不求甚解的技艺传授,无法创新的店面环境,从学徒变回师父的蔡叶昭似乎又撞上了天花板:每天机械式地工作8小时回家后,就只剩下听音乐和打游戏。

20岁的蔡叶昭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原来面包会呼吸

偶然的机会,蔡叶昭得知江苏省人社厅委托王森学院选拔技能人才,一旦晋级,能进入王森学院系统训练烘焙技术。回炉升级,正是蔡叶昭的心思。不过,他面临的风险是:一旦失败,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就会丢了,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2016年6月,蔡叶昭回到曾经的学校,当时的同学都已晋级为老师,这所学校诞生了朋福东、周斌等一批行业内的顶级人才,也是蔡叶昭的偶像。此时的蔡叶昭对于世赛一无所知,只是一想到可以跟偶像们一起烘焙,就兴奋不已。

从校园选拨赛到省内赛再到全国赛,淡定稳重的蔡叶昭脱颖而出。专家点拨、名师授艺,让出身“野路子”的蔡叶昭对面包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面包是有生命的,需要你细心对待它,演绎自己的味道。”蔡叶昭用心跟踪每一款面包的呼吸和生长,在无数次尝试中寻找属于他“蔡叶昭”的味道。将面粉与水按配比搅拌混合,从颗粒状慢慢成为表面粗糙的团状,继续搅拌,面团拉开,产生锯齿状,面团的筋度增强,此时加入黄油,黄油浸入面团网格状的筋度之中,使得面团更加细腻光滑。再继续搅拌,面筋进一步延展开,呈透明状,慢慢拉开,映在手指,可以清晰地映出指纹打面的过程。蔡叶昭形容是“打看听摸”——上百次的拍打让面团在起筋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支撑力,同时用双眼观察面团表面筋度的形成、用手去感受面团的延展性、用耳朵去聆听空气进入面包充气的过程,以及空气挤破面团表层发出的“啪啪啪”的声响。

之后将面团进行醒发。一般需要两次醒发,耗时3小时左右。第一次醒发的意义在于激活酵母,让酵母在面团中繁衍,面包渐渐长大;第二次醒发之前需要对面团进行排气分割。方式就是不停拍打,将面包中的大气体拍掉,同时又不能破坏面筋,所以不能特别用力,得用肉眼去看,排出气体的面筋此时会收紧。待松弛15分钟后,就可以对面团进行整型,根据需要整成各种形状:长形、辫子状、橄榄型等等。定型完毕开始第二次醒发,这个步骤对环境要求很高,强调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是为了面团里的酵母继续生长,湿度是为了锁住水分,让面包更加湿润。通常经过一个半到两个半小时的二次醒发,面团会膨胀到原体积的2—2.5倍,用手指轻轻触摸面团,感觉到内部有气体软软的,但是不会破,一个完美的面团就诞生了。

放进温度高达250度的烤箱,等待10—15分钟,让面团烘烤着色,看着面团慢慢变色膨胀,香味会从透明的烤箱中散出来。站在一旁的蔡叶昭清楚地观察着面包在烤箱中呼吸变化的过程:进去时温度陡然上升,面团一下子膨胀起来,酵母被杀死,停止膨胀;面团中的水分和油脂被蒸发掉,香味完全沁入面包中。等到温度完全侵入面包的中心,内部组织完全熟了,面团再慢慢缩小。“叮”的一声,出炉的瞬间,蔡叶昭心情有些忐忑:先看色泽,表面呈现深红色或金黄色,判断底火是否烤熟;再切开,看内部组织是否达到理想状态;吃上一口,让面包融入味蕾——品尝自然是最重要的,口感是否湿润,味道是否蕴含麦香,咂摸一口才知道。

面包师的职业素养

细节精准,是蔡叶昭训练中的最大收获。

对于备战世赛的蔡叶昭来说,法棍是最基础但也是最难的一关。就好比是厨师的蛋炒饭,需用最基础的原料,提炼出最本质的味道。法棍对原料及烘焙制作工艺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它的香味完全是你赋予它的,吃到嘴里,产生的唾液是甜的。”

只有熟悉面粉特性,严格掌握好温度和时间,才能制作出真正的法棍。不同产地的面粉造就不同的口感,“日本面粉会比较细,德国的更细些,肉眼看不出来,只能通过自己的测试才能真正了解。在气候湿润的苏州打法式面团,到了干燥的北京,即使同样的配比,打出的面会发硬。”蔡叶昭一般会先看,然后用手感受面粉的绵密程度,再用精准的仪器加以判断:将每个盆子称好500克面粉后,他需要判断每种面粉不同的吸水量。倒水之前还有关键一步,就是控制面粉温度。因为面粉在搅拌过程中,摩擦温度升高,而打法棍的最佳温度在22—24度之间,蔡叶昭习惯用冰水和温度计来调试温度。

温度控制在法棍烘焙中贯穿始终:后期面团的醒发时间、面团的精度、烘烤的膨胀和醒发力度都会随温度而变化。一旦温控失败,酵母繁殖加快,面团膨胀力增大,产生小气孔,随着温度升高,小气孔越来越大,面团爆发,面筋就会撑破,法棍的口感和松软度会完全被破坏掉。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做法棍的失败率也在20%左右,而蔡叶昭在这行还只是名新人。在老师周斌眼里,蔡叶昭有着特别的天赋,“他能吸收所有人的特长,为他所用”。

烘焙师,除了良好的细节关注能力和原料分配能力,还需要展现创意天赋。这一点,蔡叶昭在师父周斌身上收获良多。“2017年,老师带我去上海一家面包店,见到一款鸡腿面包,卤制的鸡腿外面包一层法式面,再添加一些谷物,这款鸡腿面包成了网红产品。我尝过一口,特别好吃。我还见识了日本的炒面面包,将炒好的面夹到面包中间。”这些都启发了蔡叶昭制作面包的灵感:面包中添加一些其他食材,吃起来别有风味。下次可以尝试将平时爱吃的菜夹在面包中。发掘创意的过程中,蔡叶昭注重运用生活化的东西,“比如极具造型感的几何图形、琵琶、荷花、小提琴、唱片、老式相机,都可以成为面包的外衣”。

千锤百炼的世赛冠军

冲击世赛的训练是紧张枯燥的。400多天的时间里蔡叶昭就春节回家过一次,每天都起早贪黑。前期还很有冲劲,到了后期越来越难,“感觉除了枯燥就是累,偏偏还要动脑子想创意,烦透了。”遇到瓶颈期,蔡叶昭也想放弃:面包怎么都做不好,找不到新的突破点。有时候连续熬夜不停地做面包,一味的重复中所有感觉都消失殆尽。“虽然也知道一直做一直做才有突破,可暂时就是无法前进了。”征得教练同意后,蔡叶昭索性休息了两天,什么也不干,就是睡觉。两天后重新回到操作台前,他突然觉得面粉有点陌生,记忆中的感觉一点点回弹,做出的面包居然也有了“好心情”的味道。

一天超过12个小时的站立让年轻的蔡叶昭已经是“资深”的腰椎病患者,双脚磨出水泡,蔡叶昭减轻疼痛的经验是“站着使劲压脚,挤破水泡就不疼了”。2016年10月,重庆的全国选拨赛中,蔡叶昭切水果切到手指,揉面拌馅整型时,手指渗血沁红了纱布,为了不影响作品,蔡叶昭只得用保鲜膜缠绕,忍着痛完成比赛。那次,他顺利进入了国家队。

赛前的几个月,正值酷暑,“人间天堂”的苏州也变成了一只大蒸笼,即便开着空调,多台烤箱的持续运作也让室内酷热难耐。蔡叶昭每天至少消耗掉十几斤面粉,打面、醒发、分割、整型、发酵、烘烤,这些重复了上万次的环节他依然不敢在任何一步掉以轻心。手臂上一道道黑色的旧伤和泛着粉红的新伤让父母泪目,他其实早已习惯,“以前被烫还会当回事,拿酒精喷拿冰敷,现在已经淡定了,看一眼,不处理。”只是泛红的新鲜伤口在拉烤盘的那一刻,被蒸汽熏到,“特别疼”。

2017年10月15日,蔡叶昭代表所有中国烘焙技师,站到了阿布扎比世赛的舞台上。

最后一场比赛蔡叶昭记忆犹新。为了增加比赛的难度,通常赛事方会选用一些特殊的食材作为原料。虽然赛前,蔡叶昭已经试用各种面粉试做了面包,但是最后还是遇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德国面粉,心态稳定、适应力超强的他很快就调整好了状态。

赛程整整4天,蔡叶昭都在努力适应德国粉。阿布扎比40多度的高温下,中央空调使得大场馆内温度不均,面团的温度控制难上加难,加上不熟悉的原材料、设备,甚至水果,与国人不一样的装饰审美,蔡叶昭说自己“其实是有些慌的,但是并没有乱。”当投入到自己最擅长的技术领域里并全神贯注于作品制作,之前的那一点点紧张和不安便早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今,世赛归来的蔡叶昭是王森学院的老师,他依旧规定自己每天要做200个面包。同时,还有一项新任务:为下一届世赛选拨新人。

他首先教给学生的是——人品。“这是给评委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体现在细节之处,比如操作台是否整洁,毛巾是否叠放整齐,以及你自身的整洁,这作为你人品的一部分需融入平时的习惯中,绝非专门做给别人看的。”在“蔡老师”眼里,技术是第二位的,“所有人接受的培训是一样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创新,加上老师的辅导。一定要耐心,重复去做。”精准是蔡叶昭对学员们的基本要求,“一千克就是一千克,多一克都不行。有些面团规定是60克上下不超过2克,但是由于炉温有高有低,如果面团相差一两克,就会偏轻或者偏重,造成没烤熟或者烤糊了。这是低级错误!”

褪去老师的外衣,蔡叶昭是学员口中亲切的“白菜昭”,他自己也报考了江南大学网络学院的食品检测专业,“以前不爱学习,其实做技能大师也是需要很多方面的理论知识积淀,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洞悉技能本质,追求极致。”

年少成名,也做到了师父口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荣誉与掌声中,蔡叶昭“前途不可限量”,不过23岁的他目标是“当一名面包老师傅,把好的经验和精神在行业内传承下去”。当自己制作出来的面包得到客人的肯定和赞美,疲惫、枯燥、无趣就能一扫而空。以前做面包也许是为了生计,但如今,蔡叶昭想做一名给人带来幸福和笑容的烘焙师。■

猜你喜欢
发酵世赛烤箱
一技之长 能动天下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社会赞助签约仪式暨服装发布活动在京举行
太阳能烤箱
人社部组织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二)
借鉴世赛经验 推进教学改革
酵母发酵法去除魔芋飞粉中三甲胺的研究
一株放线菌蓝色素的提取及相关研究
选好烤箱做好美味
选好烤箱做好美味
乳酸菌的分离及酸奶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