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018-03-25 06:55李秋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存在问题

李秋华

摘要 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交往,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指出并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解决办法,由此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交往,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师生交往;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交往”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交往在本文中既包括师生间的交往,也包括生生间的交往。笔者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交往,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指出并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解决办法,由此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交往,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交往,少生生间交往

课堂交往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交往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可组成多种形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等交往。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交往严重缺乏。据有关调查发现,在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5%。而事实上,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正把生生交往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交往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可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内容偏颇,多认知交往,少情意交往和行为交往

师生交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交往的内容分为认知交往、情意交往和行为交往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交往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三)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交往,少深层次交往

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我們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交往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四)交往作用失衡,多单向型交往,少成员型交往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做主体、谁做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交往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中,师生交往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交往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交往,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交往关系。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建立现代教学观

1.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一物”关系,而是“我一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建立失序、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了感性的成分,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因为交互活动不可能有太细的规则,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每一细节操作,它具有不可控性。其次,现代知识观也坚持认为,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地界定和再界定。因此,我们追求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教学过程还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

(二)进行增强交往互动的教学设计

1.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交往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交往空间和交往需求。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交往途径

学生交往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交往,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交往。适当遵循交往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交往。依据学生组织能力、自控能力等情况,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如:设计角色游戏,一方当小老师出题、提意见,一方做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安排互说思考过程,理解不同思维方式:让同桌两人一起发言:做完练习允许互相看看,互相对照。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交往,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增进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

3.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交往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交往。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1.创造机制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交往

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來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交往。

2.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交往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四)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交往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交往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交往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交往的基础。

在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多于对各种教学要素作思辨性的分析。但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等多向维度的立体系统,其间充满了即时兴的、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成分。所以,改变研究视角,直接对课堂的动态实况进行透视,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存在问题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