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组织中的情感激发策略

2018-03-23 09:56蒋长好
体育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动机体育教学情绪

蒋长好

摘  要:情绪与体育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的运动会带来良好的情绪感受,而积极的情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激发内部动机、培养自主精神、优化活动设计和提高自我效能感等策略,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情感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运动坚持性。

关键词:情绪;体育教学;动机;运动坚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9-0036-02

情绪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情绪与体育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有组织、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会带来良好的情绪感受;另一方面,积极健康的情感作为一种激发行动的动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体育运动的持久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不仅需要了解体育运动的情绪调节功效,更要了解情绪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影响,并在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其情绪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

一、情绪对体育运动的动力作用

研究表明,获得积极体验是锻炼参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只有长期的愉快感才能使参与者更自觉、更投入地坚持运动。而体育运动具有内容的多样性、集体性、竞争性和欣赏性等特点,这些特征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激发。比如在体育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其领略到运动的乐趣;运动有时要当众展示,与舞台表演相似,可以赢得他人的掌声和鼓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运动有时采用集体形式开展,学生聚集在一起可以分享运动经验、交流感情;而体育竞赛和表演活动,可以陶冶学生感情,培养审美情趣。这些积极情绪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最直接的动因。

相反地,消极情绪可能导致参与者退出体育运动。国外研究发现,只有23%的成年人能够坚持每周5次的适度体育运动,而只有16%的成年人坚持每周7次适度体育运动。而且,这两项指数平均值长期保持不变,远远低于预定目标。也有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参与者可能在6个月左右时终止其体育运动,不能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积极情绪对运动参与的重要性。

二、体育教学组织中的情感激发策略

体育运动和情绪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这一关系提醒广大教育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的情绪效能,还要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情感激励作用。具体地,教育者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发内部动机

动机是驱使个体行动的一种内部原因,在锻炼参与和坚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掌握运动动机的原理,设计激发动机的方法,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激发持久参与运动的动机,是体育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之一。

1.加强切身性

切身性是指某项活动与个体目标或利益的关联性。学生在参加运动之前,很可能会问参加运动的目的是什么,能从活动中得到哪些收获,等等,这些都是运动的切身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使学生对锻炼活动产生迫切需要,有着强烈的目标实现的切身感。

要提高学生运动的切身性,首先应了解学生对运动的功能、身体锻炼的价值以及科学锻炼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其次应明确锻炼的目的,要把个人的切身需要和身体锻炼的功效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要性的理解。

2.培养兴趣

体育运动参与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兴趣也是对运动内容选择的主要因素。体育运动具有激发人们产生兴趣的特点,所以对某项运动有兴趣的人,自然会有参加某项运动的自觉性。新颖的内容和方式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进教学方式,精心组织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运动乐趣,逐步培养运动兴趣。比如,在简单的篮球投篮练习中,加入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或组织一场投篮比赛,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同时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培养自主精神

在学校体育锻炼活动组织中,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使学生产生自我决定感,增强参与运动的内在动机。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发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性。

1.提供自主选择机会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练,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通过运动后的自我评价进而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达到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具体的体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锻炼意愿,给予学生提供自我掌控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练项目、练习手段、练习难度,对于一些团体项目,鼓励学生们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自由选择练习伙伴,部分活动可由学生自己担任组织与协调工作,营造自觉锻炼的氛围;课外活动应注意尽量保证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以便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此项目的乐趣,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自觉锻炼的能力。

2.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在身体活动坚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在身体活动组织过程中,师生共同制定锻炼的计划方案,方案确定后,双方可签订行为契约,以约束学生的锻炼行为。其次,帮助学生对运动强度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避免运动强度过高引发消极情绪。第三,培养学生对锻炼计划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三)优化活动设计

体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体现在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增强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1.目标设置合理

目标设置有助于激励学生获得更好的任务表现。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育者首先应引导学生对运动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和选择,并将长期的大目标分解成为短期的、易于执行的小目标,不断激励学生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终达到实现总体目标。其次,同时注意目标的难度合理,使目标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此外,尽量将目标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并用可测量的目标代替模糊笼统的目标。

2.活动方式多变

首先锻炼内容要有针对性。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对体育锻炼的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以学生实际水平安排锻炼内容,尽量做到难易适中、强度適量。二是活动方法多样化。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过程中,应该经常变换活动形式,比如不断变换运动内容和练习形式,以克服疲劳和厌倦情绪。第三,组织形式多变。教师也可将体育运动和其他活动配合,尽可能使学生对运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四)提升自我效能感

1.培养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已有研究表明,个体亲身体验的行为结果对体育自我效能影响最大,成功的体验能够提高活动的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使学生产生成功感。然而,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且具有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个学生期许成功的愿望,积极创设情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不断的失败尝试中总结教训而获得进步和快乐。

2.提高抗挫折能力

失败经历可能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运动过程中疲劳、厌倦甚至失败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面对上述挫折情境,个体产生焦虑、挫败、灰心等消极情绪感受,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具体地,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对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竞争和比赛时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其次在挫折发生时,教师应注意调控挫折时间和强度,鼓励学生直面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挫折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在运动实践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挫折,因势利导,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进而提高其抗挫折的能力。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3ZHB008):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毕业设计项目(2018);首都体育学院科技创新专项(154217121);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7,2018)

猜你喜欢
动机体育教学情绪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