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期亮
摘 要: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教师对文化知识的教授偏多,而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缺漏。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文章从历史课程人文素养的培养出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历史课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力度较强,但对人文素养方面不够重视,这是目前相关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职业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以满足市场化需求。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只偏向实用领域,要全面兼顾。
人文素养教育与知识文化教育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可为教学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影响教育者的教育积极性,学生对之也毫无兴趣。学校方面对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形成了教育空白。学生走向社会,进入职场生涯后,因人文素养的缺失,即便专业技术很强,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乃至责任意识差仍会影响工作效率和个人前途,是教育缺位带来的损失。
1.培养学生鉴古通今的智慧和素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分析相关历史事件,明确事情得失,将历史研究成果作为生活的指导,进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为生活指明方向,实现不断进步。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历史、分析历史、学习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
2.塑造学生“三观”
学生在成长中“三观”塑造很重要。历史学科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教育,还要进行思想性教育,提高学生的修养,为其走向正确道路保驾护航。历史是一门知识学问和实际指导意义都较强的学科,具有教育功能,在历史的借鉴过程中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人们相关道理和责任。历史记载过去发生的事情,并对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是人文知识积累的认知法则和时空事件的载体。人们可在历史知识背景下获得进步经验,促进文明进程,为认识社会规律和时代变化提供有效经验,强化历史学习的意义,为“三观”的正确建立奠定基础,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培养创造条件。
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包括爱国英雄,这是教育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素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极其有利,可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更具现实意义。深厚的爱国情感在历史文明的渲染下逐步形成,因此,历史教科书的教化作用不可或缺。在历史知识建构当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易于养成。
1.改变教学方针,提升教师人文內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其行为方式的指南,奠定了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思维基石,对受教育者有直接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需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进而为学生创造积极的人文素养环境,加强师生交流,实现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教师应保持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严格要求自身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行为习惯中教育学生,对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和行为品质改善提供帮助,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行为。
2.牢固把握历史事件的人文资源
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需认真钻研和探讨,发现历史资源真正内涵,并将历史人文性传授给学生,提高其认知水平。历史教科书中有人文素材的部分,其中也有很多具有民族精神的文人。教师可结合相关历史事件教导学生,为他们情感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巨大支撑。
3.改变学校历史教学现状,加大人文素养培养力度
学校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历史课程实施情况。学校应为历史学科留足教学时间,并多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历史教学提供足够时空条件,实行课堂结构改革,教师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真切感知历史魅力,改变思维,提高思想水平。历史课堂改革需注重改变课堂气氛,调动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1]祁玉红.高职历史课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6(6):81-82.
[2]孙 力.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