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秀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合与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在进行朗读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语感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只有学生充分、全面地掌握朗读技巧和方法,才能够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和优势,提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关于朗读的技巧及其相关方法,主要包括学生对于重音的确定、对于阅读速度的把握和对于朗读语调的基本掌握。合理掌握这三个环节,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
教会学生确定重音,这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至关重要。重音的把握也是朗读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如果对于朗读内容的重音没有做到合理、准确的掌握,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朗读的精髓,充分领悟朗读的魅力和美妙之处。因此,加强学生对朗读教学中重音的把握,势在必行。在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中,对于朗读内容,如果对其中的句子词性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常见的词语词性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人称代词等,众所周知,动词是一个句子的心脏,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相关重音的把握,动词是重点。
例如,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诗句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时,应该给学生指出诗句中的重音所在,如“照”“生”“看”“挂”“直下”“落”等一系列的词语,在朗读过程中都应该重点关注。当然,在朗读教学中,重音的把握规则非常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朗读要求,让学生先掌握动词的重音非常关键。
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
朗读语文课文、诗词及其他相关内容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灵活掌握朗读内容的抑扬顿挫,合理把握朗读的速度,在朗读中,做到快慢适中、快慢有节。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把握朗读内容的速度,做到张弛有度。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让学生合理掌握阅读内容的速度,方法非常简单。教师可以通过预设课堂情景的方法,使用当代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相关阅读速度的合理掌握及其教学。
以小学短诗歌《風》为例,对于《风》中的片段:“哎呀——风好坏哟!还拿了我的毛巾跟手帕,擦过了汗,都扔在地上了。又拿了妹妹的圆帽子当作铁环滚走了。害我跑了好远好远才追回来。”对于原文内容中的这个简短片段,教师可以先试用多媒体课件,搜索出《风》的原文,让学生在欣赏语音朗读的同时,学会把握朗读速度。与此同时,给学生用特殊符标出速度快或者慢地方,比如说,对于第一句“哎呀——风好坏哟!”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一种稍微缓慢的速度来朗读这句话,同时不要过于激动和兴奋,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朗读。合理把握朗读的速度,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会学生把握语调
语调的合理把握,这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至关重要。合理把握语调,可以将朗读内容的灵魂、情感、思想等充分表达出来,增色朗读课堂。所谓的语调,就是指学生在朗读中,对于朗读节奏的把握、抑扬顿挫的准确掌握、快慢有节的紧握。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调的掌握中也包含了对于朗读重音、朗读速度的掌握,语调的掌握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以小学课文《我是什么》为例,对于其中的片段:“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教师可以使用引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合理其中的语调,帮助学生做到快慢有节、张弛有度、抑扬顿挫。
二、让朗读焕发生命活力
1.在朗读中享受
在朗读中学会享受,这是与朗读内容产生共鸣的方法。通过对朗读内容重音、速度、语调的合理、准确掌握,然后不断完善和丰富自我的思想感情,做到在朗读中身临其境,真正与作者产生感情的火花,可以提升学生对朗读内容的基本认知水平,还可以在朗读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真正走进朗读内容的文字世界,充分领悟朗读的魅力,在朗读中学会享受,打造有活力的课堂。
以小学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为例,这篇课文着重表达了傣族人民欢乐、愉快的心情,还体现了民族民风的美丽。为了让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能够与文章内容产生情感的火花,迸发出情感的活力,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出与傣族人民泼水节有关的视频,然后在课堂中播放,让学生走进傣族人民泼水节的欢乐和幸福中,充分感受傣族人民泼水节的美好,还有参与者内心的快乐和幸福。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朗读,这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享受,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活力,提升朗读幸福指数。
2.在朗读中感悟
在朗读中感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感悟的过程。对于朗读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朗读中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思考作者的文章思想,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一种朗读的基本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小学朗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加感悟至关重要。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感悟文中小蝌蚪找妈妈的那种精神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朗读中不断丰富自我的思想情感,提高思想情操。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朗读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原文内容的延伸,给学生讲述有关母爱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自然界中,无论是人类还是小动物,都是带有感情和灵性的,都不能缺乏母爱,一个脱离母爱的孩子或者小动物,其生活一定是不完整的、不美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人间的真、善、美,在每一次朗读教学中学会感悟。这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朗读的境界。
3.读而后悟才能自创
读而后悟才能自创,这是朗读教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学习语文讲究悟性,同样的道理,朗读也非常讲究悟性。众所周知,能够写出优秀诗篇的人,其思维一定是非常活跃的,其一定是一个非常热爱思考、善于领悟的人,善于从他人优秀的文章中提取自身创作的灵感。只有学会了领悟,一切的朗读才会有意义,只有学会了领悟,自身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写作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在朗读中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要建立在学生已经领悟朗读内容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于朗读内容没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和领悟,将很难创作出优秀的文章。读而后悟才能自创,这是朗读教学中的关键。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热情,教师要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途径,让学生学会感悟,激发学生潜在的思想情感,为自创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朗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合理把握语调、朗读速度及其重音,加强学生对朗读内容的感悟和享受,这是教师朗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军莫.朗读训练——让小学语文课充满活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2).
[2]竭幼菊.朗读,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科学导报,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