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当英 孙语圣
摘要:苏里南宗教信仰呈多源与多样化特征,欧洲、非洲、亚洲的移民以及本地土著形成了各自独立、界限分明的宗教派别,主要为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等。宗教一直是苏里南社会变革的焦点,苏里南的多元社会结构与多宗教传统密切关联。但是,苏里南宗教在国家层面发挥了社会凝聚作用。宗教差别和民族界限没有影响苏里南民众的国家认同,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尊重与包容。在政治态度上,各派宗教均表现了政治参与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社会伦理上,各派宗教“善”的道德系统使苏里南多元宗教文化有着根本的一致性。
关键词:苏里南;族群;宗教信仰;宗教界限;社会凝聚
作者简介:夏当英,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孙语圣,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史(安徽 合肥 230039)。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2015年招标项目
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1-0097-08
苏里南共和国(Republiek Suriname),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北部,是南美洲最年轻的共和国,也是拉美地区较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苏里南也有着复杂曲折的文化发展历程。曾经作为欧洲殖民地的历史,使其人口來源各异,有欧洲人、非洲人、印第安人、亚洲人等,形成了多源多元的民族分布形式,并通过各种语言、风俗、宗教展示出来。苏里南宗教文化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宗教文化影像的一个基本缩影,经历了印第安本土宗教单一化演绎、西欧基督教的渗透与主体化、多族群宗教派别进入的变迁过程。当然,在保持与拉美地区宗教文化统一性的同时,苏里南宗教文化还有着独特丰富的内容。苏里南雅称“小联合国”,各族宗教传统彼此独立,界限分明,并在历史演进中塑造着本族的生活习俗和价值伦理,同时构成为苏里南宗教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苏里南宗教信仰的多源性
苏里南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在人口来源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一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传统,人们往往以本族信仰为皈依。另外,由于基督教苏里南基督教教派众多,最主要的两支是新教和罗马天主教。在苏里南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至
今仍是苏里南最大的宗教派别。苏里南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各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组织,分布于社会各领域和不同场所。根据2012年第八次人口普查数据,苏里南总人口约541638人。其中:印度人(Hindoestaan),148443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4%;马龙人(Maroon),11756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7%;克里奥尔人(Creole),84933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7%;爪哇人(Javaan),73975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7%;另外,华裔、少量荷兰裔、黎巴嫩裔、犹太裔等其他种群人口在苏里南均有分布。就居民的宗教信仰来看,大约有268%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 216%的人口信奉罗马天主教,223%的人口信奉印度教,139%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耶和华见证人1870年代形成于美国的宗教信仰团体,源于查尔斯·泰兹·罗素(Charles Taze Russell)发起的圣经信仰研究,与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不同。、温提教、无神论等占总人口的123%,其他未知教派占总人口的32%。2012年苏里南共和国第八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http://wwwstatistics-surinameorg/images/Presentatiepdf。在此次调查中,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合为基督教(Christendom),共占人口比重为484%。
克里奥尔人。克里奥尔人通常指拉美地区带有欧洲人血统的混血种人。在苏里南,克里奥尔人特指没有逃入内地丛林而生活在城镇的黑人,又称“城市黑人”。克里奥尔人的祖先是17、18世纪被贩卖到苏里南的非洲黑奴。克里奥尔人口在全国人口所占比重经历了由多而少的过程,由1959年所占人口比重436%下降为2004年的18%。吴德明:《苏里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2页。到2012年,则已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足16%。克里奥尔人的生活方式基本欧化,在宗教方面主要信仰基督教。与拉美其他国家相比,基督教正式进入苏里南较晚,最早是1735年基督教联合兄弟派在逃跑黑奴中的传教活动,1787年罗马天主教入驻苏里南,其后这两大教派一直在苏里南广为流传,人数至今仍居各教派之首。基督教在苏里南大约有19个教派,是苏里南影响力最大的宗教。苏里南基督教主要包括罗马天主教和各种新教,其中摩拉维亚教会是苏里南最大最古老的教派。除了克里奥尔人,其他族群也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信徒。根据2012年苏里南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约有484%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较以前人数略有增加,且增幅大于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居民。苏里南基督教信仰群的扩大表明了基督教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社会融入度,也因为历史和政治等因素仍然对苏里南宗教信仰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印度人。印度族是苏里南人口最多的民族,其祖先主要是1873—1916年之间来到苏里南的印度契约劳工。当时,奴隶解放运动鹊起,奴隶贸易被禁止,另有大量奴隶逃跑,而不断增长的工业需求促使欧洲殖民者向国外招募契约劳工。经过荷兰政府安排,大量印度移民来到苏里南劳动。在这批移民中,有82%的人信奉印度教,其余人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中,绝大多数印度人保留了原有的宗教文化特征。苏里南印度教是国内第二大宗教,是印度移民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将新的环境条件、故乡情结、生活习惯以及身份归属意识统合起来的产物。与基督教相比,印度教并没有相对固定的宗教仪式和神职人员,更没有刻板严谨的教规和礼仪,人们只需通过简单的诵经仪式、婚丧嫁娶礼仪、节庆风俗等表达对本教的认同,将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统合起来。苏里南印度教徒中,80%的人属于印度教大会(印度教的新教教派,1915年建立,在苏里南成立于1930年),2012年信徒占苏里南总人口的180%,小部分属于雅利安社(1875年建立,在苏里南成立于1929年)和其他印度教派,其中雅利安派占苏里南总人口的31%。[阿根廷]雷奥诺·布勒姆著,邓立、吴德明译:《苏里南:多民族、多语言、多风俗的国家》,《世界民族》1981年第3期,第32页。在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市有高大的印度教教堂,建筑工艺细致,宏伟壮观。
爪哇人。又称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是与印度人同时进入苏里南的移民,主要以农业与渔业为生。爪哇族一直被认为是“苏里南最受传统约束的民族集团”[阿根廷]雷奥诺·布勒姆著,邓立、吴德明译:《苏里南:多民族、多语言、多风俗的国家》,《世界民族》1981年第3期,第60—63页。,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在宗教信仰上,爪哇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与在原籍一样,苏里南穆斯林主要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沙斐仪教法学派,信徒占苏里南总人口的39%。另一部分爪哇人属于伊斯兰教的阿玛迪亚派,信徒占苏里南总人口的26%,而苏里南其他伊斯兰教徒占总人口的73%。2012年苏里南共和国第八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http://wwwstatistics-surinameorg/images/Presentatiepdf。在此次调查中,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合为基督教(Christendom),共占人口比重为484%。沙斐仪学派认为“当某种习惯在长期内为所有的人所认可和承认时,这种习惯法也就成了逊奈(圣训)”[法]昂里马塞:《伊斯兰教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2页。,对入教的条件要求并不太严格,只要能够在穿戴、戒酒、朝觐等方面按穆斯林标准执行,都被认为是虔诚的穆斯林。故而,爪哇人穆斯林既信奉阿拉,又信仰祖先神乃至印度教等多种神灵,平时只是简单执守伊斯兰教的某些仪式和习俗,如斋戒、沐浴、祈祷等。在爪哇人的定居地,都建有清真寺或木质长方形礼拜堂。所有印度尼西亚人的社会生活,如教育、出生、割礼、婚嫁、葬禮、继承等活动,都有一些伊斯兰信仰与原始宗教的合成物。爪哇穆斯林强调和睦平等远远胜过对物质商品的占有,他们一般不愿触及权力、权威。他们认为,触及任何外来势力都会触怒超自然神秘力量并带来危险。因此,他们常住于封闭场所,很少参与政治事务,也处于社会结构的较低层次。苏里南是穆斯林人口比例最高的美洲国家,现有50多座清真寺,其中首都帕拉马里博的凯泽街清真寺是加勒比地区最大的清真寺,最著名的清真寺是建立于1932年的杰米尔清真寺。苏里南穆斯林会议(the Madjlie: Muslimeenof Suriname)是苏里南最主要的穆斯林组织,它每年都会派数十名穆斯林到麦加朝觐,与世界穆斯林大会和穆斯林世界联盟保持联系。
犹太人。苏里南犹太人口较少,大约200人左右,原籍主要为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是早期欧洲白人移民中地位最低的族群。17世纪,白人纷纷回到欧洲,但很多犹太人选择留下来,并形成定居苏里南的最大白人移住民集团。苏里南在16世纪就已经出现犹太教。1665 年,犹太人在苏里南修建了据称是南美洲乃至西半球的第一个犹太人大教堂。在17世纪中叶,西半球最老的犹太人定居点之一Jodensavanne是当时最大的犹太人农业社区,以水果产业支撑着苏里南经济。1685年,犹太人在Jodensavanne修建了教堂Beracha ve Shalom,是苏里南犹太人鼎盛期的象征。19世纪以后,Jodensavanne逐渐衰落,现在已经成为苏里南著名的旅游景点。Tamar Fox Discovering Surinames[KG-*2/3]s Jewish past-and present The Washington Post Friday, February 18, 2011在首都仍有两座著名的犹太教教堂,其中1734年建立的Neveh Shalom是犹太人做礼拜的主要教堂。由于犹太人游离散存的传统,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国家,犹太教团都会和异质文化接触融合,但一直会保有其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并以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强烈的历史记忆体现出来。
华人。1853年,第一批契约华工大约有18人被荷兰殖民者带到苏里南。1874年,契约移民被中国政府禁止。但是,前往苏里南的中国移民仍持续不断,并大多在苏里南靠经商为生,被称之为“中介商少数民族”Frank TSENG著,黄静编译:《种族与环境:苏里南和荷兰的华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50—56页。。近年来,苏里南华人数量不断增多。2007年,华人占苏里南总人口的3%;国家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苏里南、巴西出访报告》,《中医药国际参考》2007年第9期,第4—10页。至2013年,华人华侨则占据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袁南生:《拉美小国苏里南的大春节》,《湘潮》2013年第4期,第41—45页。当代华人主要是19世纪契约劳工的后裔,另外还有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搬迁过去的人口。中国与苏里南关系一直友好。目前,苏里南是加勒比地区华人华侨最多的国家,中华文化已经成为苏里南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华人性格勤劳、俭朴、和善,除了信仰基督教外,大多还信奉中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儒教等,将关公、观音等神灵信仰带到苏里南。
土著印第安人(Amerindian)和马龙人。这是两个非常独特的民族,共同被称为部落社区(Tribal community)住民,生活在占全国面积80%的内地丛林中,以渔猎、农业、林业为生,他们的文化是苏里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在部落住民(Tribal people)的生活中,神灵受到至高崇拜,被赋予治愈所有灾难、疾病甚至死亡的功能。当人们做某个决定时,常常会向祖先神进行咨询。印第安人是苏里南最早的居民,是苏里南早期社会中的主人,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下,原来十几万的人口不断减少,现在仅占苏里南总人口的3%,是苏里南人口最少的族群,高广灵:《苏里南印象》,《海外文摘》2010年第12期,无页码。他们的宗教是与自然紧密相关的原始宗教。印第安人的部落领袖又称为萨满(Shaman)或“医者”(medicine man),他们负责操持各种与神灵沟通的仪式活动。[苏里南]洛伊德(Lloyd LPinas):《苏里南社会中的族群冲突》,合肥:安徽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5页。马龙人又称丛林黑人,属苏里南第二大民族。与克里奥尔人相反,马龙人人口持续增长,比重从1964年的9%上升为2012年的22%,处于“爆炸性增长”和“婴儿潮”来临之际。马龙人是从种植园逃往内地森林的非洲黑奴的后裔,被称之为“所有逃亡奴隶中最有代表性的黑人后代群体,也是美洲大陆唯一的保留纯非洲血统的部落群体”。现在很多马龙人都搬至城市,但仍有不少人留在丛林中,生活贫困,处于社会底层,活动区域基本没有工厂、电视、超市等现代文明印记。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丛林黑人至今保留着古老的非洲文化和宗教传统,信奉来自非洲的各种神灵。吴德明:《一个成功逃亡而获取自由的民族:苏里南的丛林黑人》,《百科知识》2001年第3期,第578页。他们对众神十分虔诚,婚丧嫁娶等日常都要实行一系列敬神仪式,最后由沟通人与神灵的专业神职人员Obiaman给予认可。据说外人访问丛林黑人的村寨时,必须首先由村寨首领——加马陪同去参拜“圣灵”,一切手续完毕后才可以同村民交谈、接触。
苏里南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多元,并与拉美其他地区宗教文化不同。拉美大多数国家宗教主要体现为欧洲基督教、印第安原始宗教、非洲传统宗教相融合的混合型结构,但苏里南各民族宗教发展彼此平行独立,可以说是拉美地区宗教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特色内容。当然,苏里南宗教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形成开放的宗教信仰结构,但也造成文化因子分散、基础薄弱的特点,缺乏宗教文化积淀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同宗教常与本族的族群意识紧密结合,在国家层面无法形成统一的主体文化传统,从而整体的大民族及国家共同体意识可能很难形成。甚至可以说,苏里南“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统一(unity),这样聚合的国家也很难有真正的unity,也形成不了有力的合力。”[苏里南]洛伊德(Lloyd LPinas):《苏里南社会中的族群冲突》,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页。因此,促进民族团结,弥合差异性族群权利,形成国家大一统理念是苏里南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苏里南宗教信仰多元格局的历史维度分析
在苏里南等拉美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一直是社会变革的焦点所在。宗教的变动体现了苏里南人口的变化,苏里南的多元社会结构也形成于多宗教渊薮之中。在15世纪之前,拉丁美洲的宗教文化是单质演进的,没有外来文化因子的影响和干扰。苏里南经历了土著印第安人各个部落之间的斗争融合过程,主要有苏里南族(Surinen)印第安人、加勒比族(Caraiben)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Arowaken)印第安人、瓦劳族(waraus)印第安人等,在经历征战、混合、同化后,印第安人形成了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远航美洲时发现了圭亚那海岸,位属圭亚那地区的苏里南首次进入欧洲人视野。在1499年西班牙探险家阿隆索·德奥赫达、胡安·德拉科萨等人登陆圭亚那海岸之后,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陆续入驻苏里南。从17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和荷兰轮番统治该地。1815年,荷兰依据《巴黎和约》取得了对苏里南的统治权,并一直是苏里南的宗主国。1975年,苏里南才获得独立。期间,基督教新教、罗马天主教、犹太教纷纷进入苏里南。出于统一信仰、树立权威、维护等级制度等政治目标,欧洲人将天主教作为对拉美地区进行精神和文化控制的重要手段。在长期殖民统治之后,天主教左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伦理。王晓德:《试论拉丁美洲现代化步履维艰的文化根源》,《史学集刊》2004年第1期,第682页。可以说,天主教进入苏里南是西欧文化移植到该国的标志性内容。为了广泛持久地宣扬基督教教义,天主教会采取各种手段推进其影响,如建立教堂、推广荷兰语、设立学校等,以控制苏里南的文化教育,并渗透至苏里南各个领域。基督教新教比罗马天主教更早进入苏里南。早在英国人统治苏里南时期,一些法国定居者和工匠、前耶稣会教士让·德拉巴迪的追随者、前巴黎公社的成员 、一些富裕的胡格诺派教徒等来到苏里南定居,将基督教新教引入苏里南。1735年,由德国传入的摩拉维亚弟兄会成员进入苏里南,为后来成立的新教团体摩拉维亚弟兄会奠定了基础。基督教文化至今在苏里南仍有较强的文化涵化效应,这实际是拉美地区共有的文化现象。有学者称这种文化现象为一种独特的杂交型文化——以移植来的欧洲及基督教文化传统为主体,以美洲土著文化为次要成分的混合文化结构。它彻底打破了1942年之前美洲单一的土著文明模式,而由一系列新的文化要素构成,其种族、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文龙:《拉丁美洲文化碰撞的悲喜剧》,《世界民族》1998年第1期,第57—60页。但是,苏里南共和国的宗教文化格局更多体现为一种多元一体的综合结构模式,其他宗教并不是依附于基督教,而是自始至终都保留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质。
在17、18世纪,随着苏里南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大量黑人奴隶被从非洲贩运到苏里南,每年多达2500名,至1824年总数已达30~35万人,但在19世纪中叶奴隶制废除时,幸存下来的黑奴仅及这个数字的七分之一。黑人奴隶受尽虐待,被迫发起暴动,并大批逃入内地丛林中,与当地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这些黑人在丛林中生活、繁衍,并保留了某些非洲部族文化的习俗,源于非洲的宗教“温提教”(Winti)尤其受到推崇。2012年,温提教信徒约占全国人口的18%。2012年苏里南共和国第八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http://wwwstatistics-surinameorg/images/Presentatiepdf。在此次调查中,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合为基督教(Christendom),共占人口比重为484%。“Winti”中文译为“气”或“风”,来自非洲西部,以自己特殊的仪式敬奉祖先神等各种神灵。温提教注重灵魂的力量,强调人类生活方式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神圣性,声称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以及死亡之后,都可以从温提教文化中得到庇护和支持。
1863年,荷兰国王颁布了“解放法令”,废除奴隶制,苏里南大约33万的黑人奴隶获得名义上的解放。此后,荷兰当局通过一系列制度议程来管理苏里南殖民地政府工作,企图把苏里南建成一个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方面相似的海外省,基督教也得到了深入推行,并成为苏里南宗教文化的主体。随着奴隶制的废除,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等亚洲地區的契约劳工来到苏里南,并带来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新型宗教。对于亚洲人的宗教活动,荷兰态度较为宽容,但在政策上却没有给予与基督教和犹太人教团相同的待遇。由于苏里南没有设立专门的印度教和穆斯林学校,印度人和爪哇人又担心孩子在学校里改信罗马天主教,所以不让他们的孩子上小学。这种宗教上的不平衡容易导致不同族群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并影响到社会结构分布。直到1970年,印度教节日“好利节”、伊斯兰教节日“开斋节”等才为当局所承认,被法定为公共节日。在很长时间内,政府在财政上对这两派宗教的支持都低于基督教。至于中国传统宗教,因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弥散性特征在华人中广为流传。2011年,苏里南政府将源于中国的春节定为苏里南的国家节日和公共假日,举国同庆,全民共乐,显示了华人生活方式在苏里南的影响。
在各民族的共同斗争下,苏里南于1975年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以一种多民族融合的“联合国”形态立于世界舞台。苏里南被称为拉美地区乃至全世界民族多样性和民族分离程度首屈一指的国家,吴德明:《苏里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页。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区域,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由于各族在对待工作、财富、生育、陌生人和风险的姿态上各有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及社会结构等亦体现为多元性、包容性和变通性的统一。例如,“由于亚洲移民的后代约占苏里南人口的50%,所以在处理婚姻关系问题时,国家婚姻法分为西方婚姻法与东方婚姻法两部分。”苏里南驻华使馆资料,网络链接:http://wwwsranancn/contents/186/154html。苏里南民族界限分明,充满了各种宗教、文化、语言的差别,这种差别会不会影响苏里南民众的国家意识及对苏里南的认同呢?
三社会凝聚视野下的苏里南宗教功能
沃勒斯坦曾指出:殖民地社会将出现众多的矛盾,包括凝聚力衰退和商业利益冲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拉美地区存在贫困、不平等、社会排斥等众多社会矛盾,并“抑制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损害社会凝聚”袁东振:《可治理性与社会凝聚:拉美国家的经验》,《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增刊第1期,第1—21页。。 “社会凝聚”是近年来拉美地区公共议程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主要意义可以理解为“使民众在社会中,特别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剂”郑秉文:《社会凝聚:拉丁美洲的启示》,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这一概念常涵盖许多不同类型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资本、社会整合、社会融入、社会道德等概念相类同,但它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疏离—归属”(指拥有共同的价值、身份认同和责任感)的内涵却是相对固定的,它重视团体成员对社会的参与,主张人与人之间缩小差距,反对不平等和社会排斥,注重提高个人与群体之间互动的程度和质量,强调建立在责任感和共同价值基础上的信任与团结。苏里南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如何给各族人民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国民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但不一定有共同的价值观,共享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从而结成一个具有主体性意识的共同体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加强国家团结、增加社会凝聚力是首先考虑的政治理念。实际上,苏里南宗教文化有利于国家团结,并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凝聚的作用。
由于历史上殖民国家的宗教一致性政策,很多拉美国家都失去了当地原有的文化理念和宗教组织,而苏里南尽管也经历了宗教文化的混合进程,但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传统与集团仍被大量保存下来。在苏里南,不同民族聚集在各自的生活区域,彼此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其宗教文化亦按民族分布的界限来进行组织,从而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多样性特征。这种突出差异和边界的文化形式被称为“一种马赛克”[荷]亨克·E·钦、汉斯·布丁格著,吴德明译:《苏里南的社会结构》,《世界民族》1991年第3期,第72页。。从历史上看,苏里南各族之间并没有形成极强的国家认同理念。例如,爪哇人就曾经在印尼独立后要求保留印尼国籍,苏里南似乎是与各民族毫不相干的外缘型实体。即使在这种各自为营的思想状态下,苏里南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之间并没有形成太大的隔阂,在宗教关系方面,各派宗教集团之间关系相对宽松融洽,各自独立,更相互尊重,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多宗教社会。在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的一些大街上,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佛教寺庙、印度寺庙、穆斯林的清真寺比肩而立,风格各异,体现了苏里南丰富多彩的异质文化特征,给外地游客以显著的多元文化的视觉冲击。在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各族民众互相聚集,又互不干涉,充分包容对方的宗教文化传统,甚至“敢于打破禁忌,以宽广的胸襟接纳其他成员”,不同宗教、民族之间不仅互通有无,还互相通婚,基督徒、印度教徒、华人都可以同居一室。刘莉莉:《在苏里南体验迷你“联合国”》,《芳草(经典阅读)》2013年第7期,第73页。以苏里南的华人为例,他们并没有因民族—宗教不同而与周围社会疏离,很多华人认为接受基督教和恪守华人信仰并不矛盾。Frank TSENG著,黄静编译:《种族与环境:苏里南和荷兰的华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50—56页。苏里南这种边界清晰又互为融通的民族宗教关系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可以作为很多国家在处理民族及宗教矛盾、增强社会凝聚方面的良好典范。但是,尽管关于殖民地的历史记忆已经淡化,历史上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与宗教关系仍在苏里南留下深深印痕,基督教依然是苏里南的主导宗教。这种宗教文化特征可能使苏里南出现一种宗教上的两极分化结构,使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组织形成一种权力上的不对等关系,从而导致对立和冲突,并且这种宗教信仰格局的不平衡状态也许会引起国家的离散与分裂。
在培养国家共同体的意识层面,苏里南人一般都超越了民族与宗教身份的界限,宗教也发挥了社会整合作用。人们都习惯于提倡整体民族的观念,很少强调哪个民族的特定利益和特殊宗教,而把社会和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苏里南相关的宣传网页上,很少有突出某一个民族宗教文化特点的内容,而是将每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介绍给世人,以此强化了所有民族宗教文化都属于一个国家的理念。苏里南的民族团结方式非常自然,没有刻意对某个民族宗教信仰进行排拒或维护。不同宗教信仰的形成都顺其自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所以在每个民族中,除了主体信仰,也有少量其他信仰。苏里南很少发生不同民族之间的暴力事件,人们不用过分担心会出现信仰排斥问题。在宗教和谐的大环境下,即使有偏见势力进行挑动,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国家矛盾很少与民族差别、宗教信仰差异等问题纠缠在一起。这种政治现象和宗教现象,是一种新型创造性文化的体现,并促进一种有利于共同体整合的社会力量的形成。
在苏里南政治史上,很多核心人物来于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如伊丁·苏米塔,爪哇族第一代政治领导人,信奉伊斯兰教。在1970年苏里南首次普选中,当选为议会第一位爪哇族议员。约翰·阿道夫·彭格尔,出生于贫苦的克里奥尔人家庭,信奉基督教,曾得到華裔抚养,并和一位华裔结拜为兄弟,与华人保持着良好关系,“以其特有的领袖魅力在20世纪50—60年代对民族党和整个苏里南的政治生活有过重大影响。”吴德明:《苏里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贾格纳斯·拉奇蒙,印度族人,信奉印度教,妻子是克里奥尔人,从1949年起曾13次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1964年起5次出任议长。亨克·阿龙,祖籍中国广东,信奉基督教,曾任苏里南总理和副总统,于1975年同荷兰签订了关于苏里南独立的议定书。苏里南独立后,国家陷于经济危机和政局不稳的困境,各民族在推动苏里南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80年军人政变上台至90年代初期,苏里南共更换了10届政府,在政权形式上实行军政相结合的文人政府执政模式,其中华裔医生陈亚先曾先后担任总理、总统之职。另广东侨民在苏里南出过7位政府部长,现任总统鲍特瑟夫人原籍也是广东。
苏里南最大的传统政党苏里南民族党,其主要成员是信仰基督教的克里奥尔人,但也吸收其他民族人员参加,如苏里南90%的华人都加入了该党。苏里南民族党在成立初期,即没有受到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干扰,试图成立一个全民族的政党,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命运”的口号,宣称向所有苏里南人开放。另一个苏里南的传统政党,贾格纳斯·拉奇蒙所创立的进步改革党,又称联合改革党,是在宗教基础上由印度人党、穆斯林党、印度斯坦人和爪哇人联合党等合并,成员主要是印度人和爪哇人。相对于其他族群,土著印第安人和马龙人对政治的参与度不高。他们是苏里南文盲率和失学率最高的民族,因为“语言和知识”上的贫乏而“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中被边缘化的命运,部落领袖也逐渐失去威信,沦落为纯粹的符号”D K Dutta, Social, Moral and Religious Philosophy of Mahatma Gandhi[M] New Delhi,1980:158。在国家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有必要整合这两个部族的力量,近年来苏里南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从宗教到语言的活动来帮助他们的发展。
余论
苏里南宗教信仰多元,没有形成混融各派教旨的混合型宗教,但各派宗教均有共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根本上,各派宗教都有着“善”的道德系统,向社会呈现真、善、美,并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以在苏里南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来说,在信仰上要求服务于社会,并认为这是彰显上帝之爱的现实体现,因此对人要仁爱宽容,即使人不爱我我也要爱人。因此,基督教“爱”的意识和价值诉求对苏里南产生了积极的和持续不断的影响,并充分起到了社会黏合剂的作用。印度教宣扬人一生积德行善以求死后升入天堂的教义,圣雄甘地曾将印度教直接称为“道德宗教”,称“道德、伦理和宗教是相互转换的同义词”, “一旦我们失去了道德基础,我们便失去了宗教。”N B Sen, ed, Wit and Wisdom of Mahatma Gandhi[M] New Delhi,1960: 115伊斯兰教认为“行善的人将进入天堂,永享欢乐;作恶的人将被驱入地狱,永食恶果”,故而提倡“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该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條件。就中国传统宗教儒释道等宗教来说,本来就共同铸造了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通和的宗教精神,一直主张社会和谐而反对排他、好斗的品质。这种道德维度上的统一使苏里南宗教文化有着根本上的一致性,所以苏里南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宗教和睦相处的联合体而并非充斥民族对立的矛盾联合体。不同宗教派别的界限只在于其成员生活方式的差别上,这实际上是苏里南人民一种务实性的生活态度。作为殖民地的后裔,如要使国家更为发达,自己生存得更好,在这种共同的社会需求上,就要重塑历史记忆,消解不同族群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自己的宗教也经历适应、改造和应用的特殊过程,成为苏里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又在自己的亚文化传统中找到身份感,这无疑是一种极具理性的思考与行动方式。
Abstract:Suriname religious beliefs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ources and diversityImmigrants from Europe,Africa and Asia as well as indigenous peoples form separate and distinct religious groups,mainly Christianity,Hinduism,Islam and primitive religionsRelig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ocial change in Suriname,and the multiple social structure of Surina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ulti-religious traditionHowever,the Suriname religion played a social cohesion at
Key words:Suriname; ethnic group; religious belief; religious limit; social cohesion
【责任编辑龚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