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永 庆
(山西宏博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祁县 030900)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该院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多次扩建于民国初建成,为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是一座集中体现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宏伟建筑群[1-3],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作为清代的民居,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乔家大院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民居的典范。其完善的排水系统是这一宏伟大建筑群经历数百年风雨而安然无恙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代建筑大师的高超技艺。
乔家大院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而这些建筑材料都易潮畏湿。虽乔家大院所处的祁县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虽以干旱现象最为普遍,但是夏季多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2]。所以其在营建过程中也很注重采取各种防水防潮措施,修筑有比较完善合理的排水系统。
乔家大院在初建时,在总体规划上就已对排水问题考虑得十分周到,将房址选在村内地势较高的位置。在随后的建造过程中亦遵循一个规律,乔家大院的第一院、第五院都是三进院,其地基也是由南到北逐渐增高,院内随着地势的增高,北面的房子地面比南面的地面高出近1 m,这样巨大的落差使得雨水很难聚集,雨下再大,水都可以沿着地势落差流走。大院北侧后墙可以看出背面正房台基比院外地面高出3 m~4 m。
台基为建筑物地面以上,墙柱脚以下的砖石部分。它是建筑物的一个基础防潮设施。据乔家大院附近居住的老一辈人说乔家大院最初开工建造时,地面基础工程做得相当扎实。台基的基础宽度有2 m多,底部用灰土夯实后再用青砖砌筑,在与地面交接处放置条石,以增强建筑物整体稳定性。基础上面两人推着手推车都不会觉得挤,可见当时乔家对基础建设的重视。大院甬道两侧房屋外墙底部有宽80 cm,高30 cm的台明护坡,侧面用条砖砌成墙面,上沿铺设条石,坡面铺墁条砖。同样在大院临街的三面外墙下部也全部都有护坡,这样确保了墙体稳固,起到了防水防潮的作用。
建筑物单有牢固的基础是不够的,合理的建筑结构也是保护其屹立不倒的重要条件。乔家大院的屋顶使用的是我国古建筑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抬梁式木构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向院内倾斜的单坡顶,积水皆流入院内,有“水不外流”之意。靠近屋脊侧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处。除了结构以外,屋顶的建筑材料也考虑了防雨和保温的需要,屋面通过梁架找坡后上铺椽,椽上面铺设2 cm望板,望板上再铺上护板灰,等护板灰干后再铺设麦秆、黄土、白灰拌和而成的泥背,干透拍实后进行二次泥背施工,最后铺设青灰背层,等干透后进行瓦施工,瓦的应用有效的防止了雨水对屋顶苫背层的冲刷,更加有效的增强了屋面雨水的排水性能。
平房顶略有坡度向檐边倾斜,每间隔2 m左右设有一处排水口,部分平房屋顶的排水道修筑在前墙墙体内部,屋顶排水大量采用有组织的自由落水方式。排水口设置在女儿墙的墙跟处,屋面平面位置开方形或圆形的洞口,洞口下部设置沟眼,并从沟眼处伸出排水槽。排水槽是屋顶坡度最低的地方,下雨时雨水大多汇集到该位置。为了使墙面免受雨水的侵蚀,排水槽通常都会由四五层砖以叠加的方式砌筑向墙外挑出,并在底部叠放瓦片铺砌,端部设有“滴水”,或者直接安装铸铁水槽代替。部分院落正房会对排水口进行砖雕,“滴水”也采用具有装饰性图案和纹理,以其考究的砖雕作为屋顶装饰的手段,反映出当时乔家的资本雄厚,也代表了当时民间建筑工匠的高超工艺。对于另外一种不设女儿墙的屋顶,在房屋的檐墙与屋顶相接的部位用筒瓦做成圆角,用于挡水,其中筒瓦中间开设沟眼,屋面雨水顺着沟眼流到檐口滴水处。有抱厦和坡檐的前檐墙屋顶设置正脊和垂脊,沟眼设置的屋脊的下部,水顺着屋面瓦流向地面。
乔家大院的院内地面多以方砖铺墁,方砖不仅起到散水作用,较大的雨水可顺着地面迅速流入排水沟进入甬道,较小的雨水则顺着方砖的毛细孔渗入地下。院内地势一般中间高两边低,下雨时,雨水沿着地面与建筑物台明形成的落差顺势而下,快速排到出水口,这样即使雨天院内中间也不会积水。
在地面正门台基两侧墙脚各设一处出水口流入院内。院内多数水道为砖灰结构的暗水道,有的水道左、右、下方还砌有石制槽体,防止雨雪水渗入地下损坏地基,上面铺墁方砖与地面保持水平。其进、出口都以石料雕如意头等勾滴形式进行装饰,既美观又可抵抗水流冲击。各个院落的水不随便向外开通流出,其水路都自成体系。里外院的水流干道相互连接,水口或明或暗,许多水路穿门道或房屋而过。每个正偏偏院落的水流最后汇集一起从一个总出水口向甬道流出,每逢雨天,雨水从屋面流入地面后进入地面的排水孔,逐层下落流经过暗排水从石质水渠流入甬道。可将院内的雨水瞬间排尽,尤其是大雨滂沱之时,各院虎口石质水渠喷水,蔚为奇观。乔家大院甬道由厚度300 mm条石于两侧靠台基和护坡处纵向铺设,中间则横向交错铺设。条石具有较强的憎水性,可使各院落汇集的雨水能够快速通过甬道,条石本身较强的抗压性及条石本身的重量保护了甬道两侧墙体的台基,也能承受车马进入的重压,使得基础不会下沉变形。
大院整座古建筑群的总出水口位于甬道尽头的大门,为便于排水,大院的中轴线甬道地形自东向西逐渐升高,甬道南北两侧的院落地势也顺次逐级抬高,符合“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风水观念,也迎合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俗语[4],院中东西向的甬道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大院建筑群以甬道为中轴线,把六个院落分为南北两大部分,这些院落的地势则由南、北两侧分别向中间的甬道倾斜,即甬道以北的三座院落北高南低,甬道以南的三座院落则为南高北低,雨水经弯弯曲曲的地下水道,从各院门旁的出水口流入甬道,最终这些水流都汇聚甬道,从宅门旁的总出水口流出大门外,有“盘龙水道,水旺财足”之说。这样各个院落的水皆会流入甬道,再由甬道自西向东流向大门之外。
乔家大院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依旧稳固如山,这得益于当时工匠高超的建筑智慧,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的建筑格局和排水工艺,使得像乔家大院这一我国为数不多的民居古建筑群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其规模宏伟的院落布局都成为珍贵的历史遗存,为我们研究清代民居建筑排水工艺等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乔家大院的院落布局、建筑形式、装饰细节等无一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法礼制、尊卑秩序和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学以及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时尚[5]。反观现今社会,钢筋水泥,机器轰鸣,现代化的技术似乎已解决了所有难题。光鲜外表的笼罩下,是人们难以掩埋的对自然的胆怯,与古人倡导的因势利导不同,现今的人更热衷于用现代的科学力量去改造自然。但现代技术在自然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高楼林立的光鲜之下却是那般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