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特约通讯员 /
张素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教育文化是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是区域教育价值体系的底层支撑。可以说,在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知识进步的当下,一个城市区域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文明。和平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作为全市金融、商贸、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良好的人文环境、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近日,记者走进和平区,采访了天津市和平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张素华。
记者:天津市和平区以“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为引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创新。请您介绍一下“奠基未来”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基本思考。
张素华:教育是和平区最为靓丽的名片。和平区教育体系完备,内涵丰富,底蕴深厚,高位均衡。基础教育质量连续38年保持全市领先。但是,随着教育变革日益深化,和平教育需要面向未来寻求进一步突破。为应对未来社会变革,厚植区域教育文化,我们立足和平教育历史文化底蕴和发展实际,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于2013年率先提出“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核心理念,并系统构建“奠基未来”的教育文化体系。
记者:作为引领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核心理念,“奠基未来”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有效推进“奠基未来”教育文化体系建设?
张素华:“奠基未来”是以未来的眼光审视当下的教育,让今天的努力具有未来的意义,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成为未来世界创造者积蓄能量;“奠基未来”的教育,强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奠基未来”的文化建设需要区校联动整体推进。区域层面,教育文化体系建设被确立为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重点研究项目,并纳入教育系统和各学校的“十三五”规划。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区校统筹协调,厚植教育文化。在驻区专家的指导下,编写出版了《“奠基未来”的教育》这一基础性文本,分别从教育文化、教育治理、教育队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公民教育、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评价等九个方面,对“奠基未来”的教育及其未来走向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提升,寻求教育核心理念在学校育人中的实践路径,为更好实现区校对接找到依据和方向。我们举办“奠基未来”教育文化建设校长论坛,让每一位校长阐述对文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编辑刊印《天津市和平区各学校幼儿园文化要素集萃》。
学校层面,各校在深刻理解“奠基未来”理念内涵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建设“施工图”,探索把区域教育核心理念融入学校文化体系建设,明确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不断提升办学特色,不断优化教育软环境,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奠基未来”的学校文化体系。比如,第二南开学校“公能教育”、二十中学“语商教育”、二十一中学“选择性教育”、五十五中学“生态型教育”、汇文中学“自强教育”、岳阳道小学“融慧教育”、万全小学“开放教育”、新华南路小学“和谐教育”、鞍山道小学“求智教育”、耀华小学“水润教育”等。现在,各学校、幼儿园文化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部分学校的文化战略纲要已出版发行,为“奠基未来”的理念在学校育人实践中落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记者:教育内涵发展需要文化价值引领,那么,如何让“奠基未来”的文化浸润区域教育呢?
张素华:“奠基未来”是和平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组织文化一脉相承。“奠基未来”文化要浸润区域教育,让每个人时时处处都能够体验到、感受到。我们通过编制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和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和实施教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环境;通过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依法治校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议事会制度,加速学校民主管理、开放办学的治理现代化进程,完善教育督导体系;通过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为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制度导向作用;通过实施学区化、均衡化、标准化办学,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
课程是“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的基本载体。学生在未来能走多远,课程起着关键作用。我们鼓励和支持学校围绕着未来社会的走向来架构学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往哪教、教什么的问题,从知识体系逐步转向能力体系。我们以“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实现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使之成为合适的“学校课程”。在区域教育核心理念引导下,每所学校围绕办学核心理念、课程理念和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逐步构建“奠基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我们坚信,课程体系扎根文化沃土,可以百花争艳,但“奠基未来”的课程核心不能变;教育行为丰富多彩,学校特色各异,但“奠基未来”的价值追求不能变;教育治理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的理念不能变;教育评价标准可以调整,但“奠基未来”的评价指向不能变。
记者:在“奠基未来”教育理念引领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张素华:“奠基未来”与“立德树人”具有内在一致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明确德育转型目标,积极构建以公民素质养成教育为主体的德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实现德育行动管理与策略研究有效对接;举办以“公民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为主题的德育校长论坛,总结提炼和展示推广全区各中小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经验;实施班主任培训工程、党团队干部培训工程,不断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我们充分发挥学科德育主渠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学科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中小学“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推进中小学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化建设。大力开展阅读工程,研究制定了《和平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意见》,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提升阅读素养,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引导家长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让每个家庭都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互联网+家庭教育”新型工作模式,丰富线上线下体验实践,不断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是奠基未来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今后,天津市和平区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厚植教育文化,强化价值引领,努力把“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