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巡视员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今天的中国教育,学校硬件规模初具,教育投入标线明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改革路径方向明朗,一千多万教师辛勤耕耘,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正行进在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征途上。《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正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我们曾经为之担忧的问题,诸如教师入口质量扁平化、教师培养过程通识化、教师培训形式同质化、教师管理机制简单化、教师职业引力表面化等都将得到持续关注、系统研究和合理解决。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会逐步变成现实,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有望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之师指日可成。
弘扬高尚师德,应该成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声春雷。党中央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教育。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这就是教师视角的立德树人,这就是筑梦之师的“铸魂工程”,需要变成所有教师的自觉行动。教育在本质上是道德的,没有道德就没有教育,缺乏师德就不是教师。如果教育有很多尺度可以考量,那么,教育道德的尺度将会是最权威的度量衡;如果教育世界有许多的风景,那么,师德应是教育最美丽的风景;如果说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那么,高尚师德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要特别重视发掘高尚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强化师德业绩考核,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用好大数据,健全新机制,唱响主旋律,倡导先进性。在一个“互联网+终身学习”的时代,没有任何教育内容可以比师德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更重要。在一个“新时代+初级阶段”的时期,对极少数可能越出师德边界、可能踏进师德“雷区”的教育从业者,必须制定更为严厉的禁止性规定,严防师德失范的事件发生,严防师德污名的“万一效应”。多元并举,多管齐下,防微杜渐,精准施策,确保校园和教育世界风清气正,朗朗晴空。
振兴教师教育,是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这5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期盼日益迫切。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随着办学条件的日趋改善,正在不断向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聚焦。师范院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办好一大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既是教师教育的“固本之策”,又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意见》高屋建瓴,引导我们完善教师教育的公共性,通过教师培养层次的提升、师范生生源质量的改善、高水平教师教育的基础建设、高等院校师范类的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创建、“互联网+教师教育”等系列行动,来打响师范类专业的保卫战,打赢教师教育的攻坚战,打好教育人才质量提升的主动战。《意见》强调,要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园教师队伍;通过培训体制机制、机构平台网络等系统建构,拓展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通道,引导广大教师从资源的提供者变成课程的建设者,从教材的讲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从课堂的运动员变成学习的教练员,从测试的裁判员变成数据的分析师,从成绩胜负的评判员变成学生发展的支持者。职前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加上职后差异化的专业发展,让广大教师从合格走向卓越,更多的教师从卓越走向教育家型教师。
完善治理体系,使教师队伍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要求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讲话指出,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理应受到尊敬,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他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我们要认真领会这些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结合《意见》要求来完善教师队伍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意见》明确要求,要通过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弘扬各类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健全中小学教师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等系列政策措施,构建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让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创新制度设计,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供组织保障。首先,《意见》指出,要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教师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其次,《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第三,《意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重点,将督查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参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强国梦想,呼唤大国强师。“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践行新理念,创造新作为,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正踏着时代的节拍,扬帆远航。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至关重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还是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唯有教师是这个函数的最大变量,唯有教师是“系统化落实”的根本保证,离开教师这些必将成为空中楼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会成为可能。
实现教育现代化,最关键的力量就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丰富多彩的教育世界,硬件的差距一般不会超过三年。只要增加投入,硬件容易均衡。然而,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信念和创新能力,却往往表现出若干的级差,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缩短,因为它需要遵循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如果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留给我们的时间十分紧迫,那么,“中国教师现代化:2035”或许就表现得更加紧迫。因此,《意见》会成为富有远见的战略抉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好教师源源不断大量涌现。
通过教育获得美好生活,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日益成为首选。“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是党委和政府的光荣责任,更是广大家长的迫切呼唤。人民满意的教育,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高质量,有灵魂,很充分。以中学教育为例,就是让学生的梦想照进现实,行动扬起风帆,浪花拨动心弦,励志成为自己。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从战略布局与党和国家的全局角度,加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来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崭新局面。
如此美好的时代,如此崭新的局面,中国教师的铁肩,定会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