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萍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一科,辽宁 沈阳 110024)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医学模式逐渐向人性化发展,护理科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课题。除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体征指数作为重点参考对象之外,疼痛同样也在临床护理的体征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1]。针对手外伤患者,我院采用了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措施进行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大大下降,康复良好。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手外伤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在9~76岁,平均年龄为(36.51±2.5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32例,女性20例,年龄在8~75岁,平均年龄为(35.48±3.1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指导,手术完成后遵照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镇痛药物,以防患者疼痛,并对患者伤处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大小、文化职业背景、心理素质情况等因素,对患者开展相应的疼痛教育和心理护理工作,让患者了解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并告知患者疼痛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但同时告知患者不必过于紧张,通过有效措施可以缓解术后的疼痛。②如果患者焦躁、不安、抑郁等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可以采用心理-神经-免疫系统原理对患者进行护理,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先行下降,从而实现对患者的认知重建。在手术开始前,告知患者本次手术的方式、麻醉的方法和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或疼痛情况,让患者做到心里有数,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告知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该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让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使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和勇气。③在手术过程中,指导患者正确地呼吸,并适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果患者感觉到疼痛,可以知道患者增加呼吸的频率。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交谈的方式使患者的关注点从手术部位转移,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耐受力,让患者尽量感觉到舒适。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特殊的护理方式,例如通过舒适的音乐使患者的不安情绪缓解,从而有利于缓解疼痛;也可以采用松弛法使患者放松身心,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通过冷敷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炎性水肿,通过热敷可以缓解患者的肌肉痉挛症状。
1.3 观察指标:采用VAS疼痛评分方法[2]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来表示,采用t对其进行检验,当P<0.05时,代表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经过护理对比后,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x-±s)
手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裂伤、骨折、局部出血等[3]。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一般来说手外伤术后疼痛是由于手术创伤损伤了神经末梢,从而使患处释放致痛物质,对游离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从而导致疼痛[4]。如果疼痛一直未能消除,则会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对患者的疼痛感又会产生刺激作用,恶性循环下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
本次研究中,针对手外伤术后疼痛采用了综合性的护理方式,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暗示使患者的注意力分散,从而保证患者顺利完手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疼痛情况采取相应的疼痛护理方法,如播放音乐、冷敷或热敷、松弛法等,从而使患者的疼痛得到减轻。根据研究结果,患者的疼痛的到了有效缓解,由此可见护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手外伤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预防和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1] 刘杰,周凤英.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254-255.
[2] 梅恂.探讨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5,9(6):192.
[3] 蒋静.护理干预措施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临床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3):201-202.
[4] 晏飞,张晶,左昌兰.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7):5391-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