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8-03-22 02:17李兵
魅力中国 2018年33期
关键词:培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李兵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课程所担负之重任,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通过研究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为语文教师日常教学的高效率展开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使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隐形于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教与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论的不断深化已经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教师的授课,仍有一部分课堂呈现出来的是僵化、死板和教条。有师生交流,但师问生答, 学生战战兢兢;有小组讨论,但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没有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常态的因素置于教学目标考虑,并实践于语文课堂。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优化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要结合初中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喜新却厌旧。他们乐于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对于新的东西存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同时也有厌恶复习已学知识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住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同时,教师也要有意的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点,防止学生产生厌旧的心理。二是好学但畏难。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要求上进、学习刻苦,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却容易不自信、产生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优化提问教学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鼓励。三是好胜心强。较强的好胜心促使初中生什么都敢尝试,但他们往往一心只想着获得胜利和表扬,很难接受失败和批评。这就要求教师在优化提问评价时对提问评价语的运用更加准确,以免打消了学生答问的积极性或是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四是注意力很難集中。一堂语文课是 45 分钟,初中生很难把注意力一直集中起来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这就要求课堂提问要全面的进行优化,因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问题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顺利的实施教学步骤。比如,在教授《乡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以思乡为主题的《静夜思》、《黄鹤楼》等来初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进而提问:“《乡愁》与两首古诗都在抒发思乡之情,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也许没有发现主题的不同,这在学生的心理上自然而然就创造了一份悬念,教师抓住学生渴望新知识的心理,恰到好处的提出疑问,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了,自然思维也就被激活了,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乡愁》所体现的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渴望回归的情感。又比如,在进行《变色龙》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提问:“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怎样的? ”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他变来变去,但有一样始终没变,是什么? ”进而再深入地问:“他为什么一变再变? 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中既有简单一些的,也有需要学生动脑来深入思考的。这种有难有简的问题设置,既能促进优秀学生发散思维,也能帮助后进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课文内容。

二、挖掘诗词背景意蕴,培养学生的批判鉴赏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鉴赏能力,必须建构在一定的信息获取基础上。这是因为,诗词中作者情感抒发是作者对所处社会环境的感悟和认知,即感情是作者受到外部刺激之后的强烈心理情绪反映,流露出作者对人事、对事物的关怀之心。教学时必须要探究故事,挖掘诗词背后隐喻的情感,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的背景故事。其实,学生之所以很难理解诗词一大原因即诗词所含典故太多。而“以典入诗”正是传统诗人和词人惯用的手法,古人们“用典”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创造意境。而且,古人们运用典故一般和作者自身的信息、社会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古人们早已学会了“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品鉴诗词时一定要深入其中,让学生探究诗词中蕴含的背景故事,让学生顺畅理解诗词语言用意,有利于构建学生流畅思维。如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陈子昂任职武攸宣的参谋,并跟随武攸宣东征反叛的契丹李尽忠。武攸宣身为统帅,对军事一知半解但刚愎自用。陈子昂空有满腔抱负,一再进谏,却遭拒绝。所以在登上幽州台时,陈子昂满腔悲愤,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诗词。因此在讲解诗词时一定要探究诗词背后的背景,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精准信息,进行诗词鉴赏。

三、强化诵读,提升学生感受言语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诵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的音韵美与意境美,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作用,尤其对于诗歌教学来讲,有感情的朗读,进而“成诵”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领学生进入“美读”佳境,融入诗歌的情境中,“成诵”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诵读。所以教师应加强诵读指导,在停顿、轻重、长短、升降、节奏、韵律等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诵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分男女读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具体来讲,在本课教学中,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走进文本,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诗歌描写得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由教师先范读,生试读,让学生在诗歌内容的再现中,思考作者居于何地、处于何境,深入文本体会诗歌意境;当学生对文本意境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教师应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领悟或者让学生自悟应该以什么样的节奏和什么样的语调来读。明确后,让学生集体或者个人自由地放声大胆地读;在领会文本中心思想后,在对诗歌的学习结束后,都可以抓住契机,引领学生以“美读”更为精当的把握全文。需要注意得是一堂课的多次诵读应该是层层深入的,每一次目标不同,教师角色也不尽相同,这样才能每一次都有提高。教师应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尽可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其展开教学活动,挖掘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素材,给学生多创造课堂上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感受言语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培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