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君��
摘要:女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始终备受各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当中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流派的研究,并且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为视角,来探索我国当代的女性观,包括现时代女性的爱情家庭观、家庭与工作的矛盾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发现现时代女性主义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女性观;男女平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著作中并没有一部是专门来讨论妇女问题的,但在他们的许多作品里,理论思想体系中能找到一些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包括《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20世纪的女性主义运动提出的口号就是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因为人类的一半是女性,伴随着女性的解放才能最终达到全人类的解放。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根据唯物历史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到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在第二种生产过程中,女性受到男性的压迫和剥削。恩格斯十分赞同,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指出女性的从属地位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压迫形式,其中,劳动分工与财产私有制是产生阶级社会的决定因素。男性打猎、作战、制造工具,女性做饭、织布、照顾孩子,在这样的自然分工模式下,男性自然主了外,女性自然主了内,因此,女性与“家庭”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恩格斯认为,妇女的压迫发生在家庭内部,那么妇女的解放就必须让妇女走出家庭,从家庭走上社会的公共领域。
当妇女们走向社会,伴随而来的则是公共领域中阶级的压迫,妇女们仍然无法摆脱生理限制所造成的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受压迫者因为其特殊的受压迫地位更少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能获得对世界的更客观的认识。由此可见,女性作为受压迫的地位,更能获得对世界更为客观的认识。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会反映一定的社会制度,女性主义认为把女性置于受压迫位置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类文明中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因此,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个理论主题便是对父权制的批判。
女性完全参与生活的每个领域的激进观念与女性的生物性可能只允许她们部分地参与,而男女之间特定的未说明的生理差异,则意味着不可能完全抛弃对劳动的性别区分:在家里,在工厂里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源泉,性别的分工涉及到对性别差异的理解,同样面临着如何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性别分工的问题,然而是否能够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意味着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妇女受压迫的这一社会事实。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者不断地借鉴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女性问题不断深入研究,笔者将首先选取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代表之宋庆龄,对她的婚姻与家庭观做进一步分析,然后再对21世纪的女大学生们做分析,最后比较传统与现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异同,以此反映中国当代女性的婚恋和家庭观。宋庆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同时为世界和平和中国女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谓的婚恋观就是一个人对待爱情、婚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以及为人处世的根本。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完全是爱情自由选择的结果。宋庆龄在年幼时还处于中国半封建社会,但她拥有一个民主开放的家庭背景,这对宋庆龄来说无疑是一种幸运,这也正好培养了她平等、独立的人格,表现在婚姻家庭中亦十分明显。她不赞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赞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宿命论,她的思想超前,认为“妇女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宋庆龄对爱情的认识却是她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与孙中山同甘共苦。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危急关头孙中山请宋庆龄先行撤退,但宋庆龄请求孙中山先行撤离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这是何等的牺牲精神。宋庆龄认为,奉献自己去成全幸福的爱情才是婚姻爱情的真谛。但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陵墓被设在南京中山陵内,而宋庆龄生前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死后不与孙中山埋葬在一起,她的言行已经表明了她平等独立的人格,她对婚姻生活独到的见解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对构建和谐婚姻、和谐家庭做出了贡献,对整个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未来婚姻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打破传统的“一夫一妻”制,选择新的或者被迫选择新的家庭模式的人们越来越多,如丁克家庭越来越多,选择单身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她们更注重自身事业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拥有独立坚强的性格,她们意识到了自我的价值,想在事业中去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去体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她们就是所谓的“女强人”。她们在经济上完全可以独立,依靠她们自身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来养活自己,另外她们乐于接受一些新的观念与思想,她们渴望着平等。因此可以看出,女性的平等意识要强于男性。总体来说,当代女大学生们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择偶观念上更加倾向于寻找一位人品、能力都较好的,并且能同舟共济的对象。
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离异后的单亲母亲与她们的儿子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而离异男性的经济状况却有所提高,这正是两性在职业发展上的不平衡所致。反过来,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性又使得女性更依赖于婚姻,从而在婚姻关系中更少主动性与选择自由。所以,仅仅将女性推向社会的公共领域中,让女性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对女性来说仍然是一种不彻底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从属地位是具有必然性的,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父权制社会的性别统治、性别压抑和它的一整套意识形态铸造了历史性的女人。”由此女性主义者推断出“历史性女人”的形成真正原因在于男性利用他们在公共领域中的身份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男性权威,来对女性的思维、行为、性格等进行潜移默化地分化,然后将其与生物学相联系来找个合理解释和根据。女性主义者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男性至上的神话,从而建立起男女平等关系。家庭的重担影响着女性的就业机会,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又严重影响着女性未来的职业发展,女性背负着生育与照顾家庭的重担,在工作岗位上很难与男性一样平等地进行竞争,包括各种培训、进修、提升等等任职的机会,往往会优先考虑男性而避开女性,女性在人才市场上被歧视、被排挤的现象很多,有的单位直接表明:只限男性。女性在人才市场上渐渐被边缘化了。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女性主义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终究无法彻底解决,有待不断的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改变。
由于传统的观点认为,性别分工由男女生理结构与生理功能不同所决定,福柯在有关“谱系学”的著作中提到:“实践比信仰更重要。我们的身体受到训练、塑造,并铭刻上历史上的各种流行形式,包括自我、欲望、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等。”一种文化的预设规定了男女两种不同性别的不同特质,这并不有利于男女两性的个人发展,渐渐投射出女性是弱者,男性是强者,强者保护弱者,女性则应该依附于男性,听从于男性。大多数情况下,差异的对立面是相同。因此男女之间的相同更要多于差异。当我们认为男人通常比女人更爱好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有竞争力、更具有理性等断言的时候,往往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女人,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即使女性在家中奉献自己,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虽然是隐形的,但这也是的确不能忽略的内在劳动价值,男女也做到了分工與协作。只要男女双方能够正确对待男女分工的代价与意义,能够正确理解男女双方劳动的价值,不管女性创造的是隐性的价值还是显性的价值,都是能够在保证女性地位与男性一致的情况下,达到男女两性的和谐共处。
由此可见,真正的男女平等应该是男女在权利、机会和自由方面的平等。也就是说应该在充分考虑了男女之间自然性别差异的提前下,按照社会需求和个人意愿来发挥各自的作用。“男女平等”并不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种观念,一种心态,能让女性真正自信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两性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于我国的女性事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可以说,女性主义哲学在中国,特别是中国化的女性主义哲学,尚处于起始阶段。女性的解放事业下一步该通往哪里?将女性引向社会公共领域是解放,还是将女性停留在家庭私人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家庭才是对女性的真正解放?男女两性也并不矛盾,并非存在相互的敌视,将男女两性看成有差异的平等关系,各自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共同推动人类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更好地发展。
作者简介:
张文君,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