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之思想根源比较

2016-11-10 15:39李毅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女性观比较文学汤显祖

李毅

摘要: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文学作品上的成就显然有目共睹,二人的戏剧作品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处于经典的地位而不可撼动。本文采用比较文学批评方法,通过对比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探究两者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女性观;汤显祖;莎士比亚;比较文学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解放人性、解放人权的思想,不仅在汤显祖出现的时代显露苗头,同时,在莎士比亚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大放光彩。基于二者所处时代的相似性,作品展现的女性观价值意识的相似处,利用女权主义文学与比较文学,一窥二位戏剧家作品下的女性观。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大多冲破了传统父权、夫权社会下的束缚,她们大都不是传统文人口中的“烈女”,而是敢于寻求自我的具有主观意识的主体。在二位戏剧家女性角色的背后,突出的是集中色彩中表现的人文主义。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借用其笔下的女性角色,从女性角度宣扬人性解放,追求自身的尊严、平等、自由。这种思想的诞生,首先来源于二位戏剧家所处的相似的时代背景。汤显祖出生于明代晚期,社会混乱、政治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日渐加深。同时,以“程朱理学①”为根本的思想遭受到了猛烈地冲击,随着其日益僵化的表现,程朱理学在明代中后期受到了以王阳明为首的“心学”驳斥。加之封建制度日益衰弱,产生了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家,在这种情况之下,封建统治者采用的原有的思想控制已经摇摇欲坠,出现了部分展示市民生活,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与之相似的是,莎士比亚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工商业富裕起来,资本主义手工业获得发展,手工工场供不应求,开始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逐渐摆脱了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因此出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摆脱人对教会的控制,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这是人文主义的核心精神,在其代表下,诞生了莎士比亚等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相似性,为其作品中女性观和性别意识的相似性奠定了基础。然而,虽有相似,但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也绝不是完全相同的。

汤显祖笔下的女主角,拥有坚强的内心,她们勇于追求幸福,追求自我。虽然生而为女,但却保持着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及不屈从于现实的斗争精神。《牡丹亭》中杜丽娘一出场就显示出她非凡的气质。“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②”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官家小姐为追求爱情成长为一个果断与坚定的女性的故事。杜丽娘因梦生情,却因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戕害,最终香消玉殒。为了能与情人再次相逢,弥留之际请求母亲将她葬在家中的梅树下,并且嘱咐丫环春香将其画像藏于太湖石底。待得还魂后,又与柳梦梅喜结连理。而在还魂之后,她与柳梦梅的爱情却遭到代表封建保守思想的父亲的反对,但杜丽娘果敢决断,毫不畏惧,努力争取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然而,即使汤显祖意欲把杜丽娘塑造成一个能够拯救当时社会上被禁锢的女性群体的形象,却因为他所处的封建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局限而受到影响。在戏剧的结局部分,杜丽娘还魂后被父亲拒认,不得已只能找皇上来裁决。这说明,无论女性如何勇敢果决,她的命运仍然是由男性来决定,她的圆满结局也只能由男性来赐予。汤显祖潜意识中的男权思想注定其笔下女性个性解放的不彻底性。

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像杜丽娘这样聪慧勇敢的女性也有很多。莎翁笔下的女性活泼灵动、天真自由、才华横溢。以《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为例,鲍西娅出身高贵,博学细心,她谈吐文雅,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她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执法如山,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

在《威尼斯商人》中,巴萨尼奥向鲍西娅表白:“小姐,您使我一句话说不出来,只有我的热血在我的血管里跳动着向您陈诉。我的精神是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中,正像喜悦的群众听到他们所爱戴的君主的一篇美妙的演辞以后那样心灵眩惑的神情,除了口头的赞叹和内心的欢乐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混合起来,化成白茫茫的一片模糊。”在这一段表白中,鲍西娅的地位显然是高于巴萨尼奥的,莎士比亚在创作这一文学作品时,显然将鲍西娅作为主角看待,女强男弱的表现手法十分明显。三匣选亲的择偶方式非常形象的体现了出来。古希腊杰出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说:“妇女一同男人平等就比男人强。”其实,鲍西娅法庭取胜仅仅借了一下男人的外包装,还远没有达到与男人平等的地步。在她以智取胜的背后,却暗含着女性人生的沉重,鲍西娅因为身为女性,只能女扮男装进入法庭办案。虽然她集才华、美貌、财富于一身,却仍然在爱情中变得盲目。虽然她在铅盒上刻下:“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却又谦逊地表白:"我这一生却是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教养、缺少见识的女子。"巴萨尼奥的求婚是为了得到鲍西娅继承的大笔遗产,让鲍西娅牺牲所有的一切,鲍西娅的爱情观表现出顺从、容忍和自我牺牲,这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性在婚姻中对女性的期待。《威尼斯商人》中真正说话的其实是拥有话语权而力图抑制女性话语的男权社会,尽管莎士比亚着力塑造一位能力超凡的女性,他仍然没能摆脱性别的局限,将鲍西娅的美德限制在符合男性利益的范围之内。鲍西娅的形象反过来又强化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由此可见,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笔下赞美的女性都具有执着、勇敢、聪慧等个性,她们敢于同旧的制度相抗争,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婚姻。但同时,二者的女性观和性别意识也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与他们个人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特征有关。

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接受父亲的儒家教育,在他任职期间所看看到民生所向,不仅为他的作品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使他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痛楚,尤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牢之中的明代社会广大女性,给他的触动尤为深刻。作为一名戏剧家,汤显祖利用戏曲这种非主流的文化表现形式,与女性在传统社会下的边缘化地位和戏曲在官方正统文化的地位不谋而合。因此,他通过戏剧的形式来表达个性解放的思想,肯定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同时,他也在借用这些女性的遭遇来委婉地表达自身的处境与忧愤。

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由梦境进入现实、由现实进入梦境的交替手法,实际上是道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作用。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其生命力十分旺盛。在某些方面,道家文化中宣扬女性的独特地位,老子学说被称为“女性哲学”。道家思想中提倡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在道家看来,柔软的东西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是生命的根本,而女性则是柔中的典型代表。汤显祖本人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崇尚道家文化。他吸收道家文化,并借此将其作为自身作品的思想来源。为此,在他笔下的女性,柔弱的外表之下都隐藏着一颗坚毅的心,用这种看似的柔弱来对抗强大的封建礼教。而他所提出的“至情论”又是源于泰州学派,渗透着佛道的因缘。汤显祖从其老师罗汝芳身上直接体悟了泰州学派的一些主张,自谓:“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汝芳)师”(《答邹宾川》),深受其“制欲非体仁”的思想的影响,肯定人的多重欲求。

而莎士比亚所处文艺复兴时期,在此之前产生的清教运动是推动当时英国女权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下,女权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女性地位得以提高。女性的穿着、生活、工作等都发生了形象的变化。就莎士比亚自身的经历而言,他生平接触了不同群体的人,尤其是女性群体,对她们有十分丰富的认识。这为他积累素材创造了丰富的材料。在表达情感方面,莎士比亚所包含的情感比之汤显祖更加奔放、张扬和直接。在这一方面看来,这种差异不仅来自创作者本身,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有很大的关系。明朝中后期,虽然出现了短暂的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力量过于强大且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并没有建立新的体制。与之相反的是,英国在文艺复兴运动前发生的请教运动等一系列活动,都为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做了相应的准备。为此,不难发现,汤显祖在文章中表达出的核心思想是面对这个受到压迫的社会力图建立新的人格以及新的价值观念,而莎士比亚则是重视人的尊严、信仰等问题。

作为世界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们笔下的女性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在相似中又有不同。究其原因,除了分处东西方不同社会背景,也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无论有何差异,他们对女性群体的关心与关注是一致的,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但要真正脱离男权话语范围去考量女性的命运,恐怕他们都是难以达到的。

注释:

①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②《牡丹亭》汤显祖题词。

参考文献:

[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3]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92.

[4]歌德等著.张可,元化,译.莎剧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海涅.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M].古典文艺译丛,第9辑.

[6]李新灿.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女性观比较文学汤显祖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