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依晴 黄滟
摘 要:壮山歌是壮族人民演绎壮族文化的一种历史久远的艺术形式,其语言艺术别有特点,具有韵律美、辞藻美、比兴美、出口成章、风格多样等语言特点,壮山歌承载了、沉淀了、蕴涵了优秀的壮族文化。在当今,研究壮山歌的语言艺术,以壮山歌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对推进广西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壮山歌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语言艺术
壮族唱山歌的历史悠久,薪火相传,传承至今,足以证明壮山歌的强大生命力。在当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趋势下,要挖掘壮山歌中适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语言优势,把壮山歌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文化手段或载体。从壮山歌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语言艺术研究,是对壮山歌的语言进行艺术式的研究,分析其语言特点,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现路径,把壮山歌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现形式和文化载体,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深入发展。
一、壮山歌的语言艺术特点
早期,壮族先民们在祭祀、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出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产的乐观、对爱情的向往。壮山歌是壮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简单的口耳相传到盛大的歌唱集会,从古朴的山村歌圩到群星闪耀的国际民歌艺术节,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迁,不变的是壮山歌中蕴含着的巨大的语言艺术魅力。
(一)壮山歌具有形象贴切的比兴美 壮乡人民常用唱山歌表达自己的情感,采用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恰能让壮族人民真挚的情感得以细腻而含蓄地展现,既避免了过分直率,又让歌谣更生动活泼而富含韵味,使山歌在表达情感上更具有感染力。如“千金姑娘如玉叶,飘香万里胜兰花”,把年轻姑娘比喻成飘香万里的娇美玉叶,表达了小伙子对年轻漂亮姑娘的赞美之情。又如,壮乡隆林山歌,“远远见妹白皙皙,好比春来花上枝;妹走沙丘鱼摆尾,妹过青山百鸟鸣”,通过比喻让听者脑海中浮现出娇俏姑娘的模样,引人无限遐想。黄现先生明确指出:“壮族诗歌最擅长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
(二)壮山歌的随性灵活自然天成 作为壮乡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壮山歌是一种传统的抒情方式,有着出口成歌、对答如流的自然流畅的形态,是通过一种随性的创作而形成的,不需要反复吟咏推敲,也没有规定唱法和唱词,浑然天成,朗朗上口。因此,在壮乡,人人都可以成为壮山歌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欣赏者。上林山歌中《分别歌》唱道:“说妹知,说妹养狗莫养鸡;狗叫三声哥就到,鸡啼三声就分离;去吧,各人去各人家。”可看出传统山歌不避俗俚,口语入词,轻快活泼,生动自然。另外,壮山歌歌词在句末多用语气词,如“咧”“”“嘿”“哩”等,多数是受情绪影响而自然发出,并融入歌谣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壮山歌通俗易懂源自生活 壮族人民在辛勤劳作时,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富有情趣的景象,壮山歌构思新颖,丰富想象,奇趣盎然。例如《唱山歌》:“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这一处处景物都是乡间常见,却被壮族人民捕捉进歌谣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这些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不仅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更表现出壮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歌谣用于对唱,一问一答,一起一落,既俏皮可爱又聪敏机智。可见,大自然对人民的智慧和俗文学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壮山歌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壮山歌作为一种歌谣,当然具有音乐的特征,以“音乐与语言的基本特性来看,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不能意指明确,而歌词却具有典型的语义性”{1}。历史上壮族没有统一的文字,口语是广泛沟通的桥梁,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时,往往带有自然的转换和调整,壮山歌就带有直观和即兴的特点,甚至还能达到词汇的组合对应。壮山歌带有深刻的诗意,壮山歌中有腰脚韵体、头脚韵体、脚韵体、自由韵体等音韵结构的形式,还有三句歌、四句歌、嵌句歌、勒脚歌等句式结构的类别。从壮山歌的语言形式、内容及社会功能来看,它所具备的广泛性与包容性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
二、壮山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语言艺术形式
从壮山歌的语言艺术上看,壮山歌语言富有比兴美、随性灵活、通俗自然、音韵和谐等特点。壮山歌是一种优秀的历经岁月考验的民族文化。壮山歌中蕴涵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阐释和期许,壮山歌深深扎根于壮族文化中,带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把壮山歌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語言艺术形式值得我们探索发扬。
(一)壮山歌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 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壮山歌是壮族人民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折射出了壮族人民的美好思想和特殊的语言沟通方式,记录着壮族人民生活的历史,传播着壮族人民生产的知识,表达着壮族人民丰富的情感。壮山歌里有着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基因,并且已融入到了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着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壮族无论是生产生活、丧葬嫁娶、宴请宾客、逢年过节、祈神祭祖、教育后代等都以歌来抒发情感、表达心意、传授知识。”{2}壮山歌是一种植根于壮族文化的一种文化产物,带有壮族鲜明的特色,同时壮山歌的存在也成为壮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壮山歌用于传情表意交流互动具有社会功能 壮山歌的流行性和娱乐性意味着壮族人民并不是基于普遍性思维的文化交往,而是在审美领域追求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交流。“对某一具体的民族和地区而言,文化认同的形成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文化共性之上,而是建立在每个人所生活的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一共同体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地方性文化和审美经验之上。”{3}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壮山歌具有传情表意交流互动的社会功能,凝聚了壮族人世代累积流传下来的关于对人生、品德、习俗、宗教、礼仪、生产生活经验等的认识。透过壮山歌,我们可以看到壮族人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思想感受、交流方式。
(三)壮山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语言艺术形式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真正走进人民群众中间,充分利用文化载体结合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宣扬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的表达方式与受众的解读期望相一致、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读心理相一致,使理论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4}壮山歌扎根于壮族文化中,影响力巨大,对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壮山歌之中,以壮山歌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壮山歌的传播过程中也就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三、以壮山歌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现路径
壮山歌历经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将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给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用壮山歌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生活 壮山歌对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语言艺术方面,壮山歌使民族凝聚力以更加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使其带有民族性、生活性、娱乐性等特点。广西壮族人民通过壮山歌这一形式表现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传承、丰富和发展了广西壮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活,通过“唱山歌”来传情达意、歌颂生活、传承历史文化,并且以此保持了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相对独特性。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嵌入到壮山歌之中,推进壮山歌的文化产业发展,以壮山歌的形式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凝聚力。
(二)用壮山歌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 壮山歌在广西各民族地域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在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语言艺术魅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民族文化中所存在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体验等在淳朴欢愉的语言氛围中表达出来,此时与之相应的民族文化认同也在潜移默化地滋长。“从20世纪50年代的刘三姐进京汇演成功,到新世纪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民族元素融入了现代化气息,民族文化现代化加强”{5}。这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认同趋向深度和宽度,文化民族认同在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壮山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起着积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推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在以壮山歌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要以壮山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三)民族特色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壮山歌作为广西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承担起了将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相融合的重任,催生了广西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资产和绿色旅游的完美结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基础上推动了中国少数民族和谐关系的构建和发展。在《印象·刘三姐》中,“提取了广西壮族最经典的文化符号——刘三姐和壮山歌,在对广西壮族的文化符号进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及形式进行设计与包装,对广西这种壮族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播与创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6}。这一文化品牌的树立,发挥了其文化发展的指向作用,为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以壮山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壮山歌所具有的令人回味无穷的比喻、比兴美,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押韵美,以及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更是让壮山歌易唱易记,方便流传”{7}。壮山歌以其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表演性等特点,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文化宣传形式。广西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例如,通过举办山歌传唱比赛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五)以壮山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唱响广西梦、民族梦、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各地区、各民族的力量。中国梦蕴含着物质丰富与精神提升的双重意味。而壮山歌这一民族文化形式,恰好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能助力广西梦、民族梦、中国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壮山歌作为一个文化载体能传递正能量,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壮山歌文化,可以促使壮族人民在自我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形成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把壮山歌与旅游结合进行产业化开发,能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武鸣三月三歌圩、平果歌圩文化节、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壮山歌转变为文化资本,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壮山歌是中华民族文艺画卷上绚丽的一笔,它在当今社会各方面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发挥壮山歌思想文化宣传优势,将传承与创新结合,使之与时代发展脉搏合拍,唱响广西梦、民族梦、中国梦!
{1} 曹昆:《环大明山壮族山歌的文化意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會科版)2014年第3期。
{2} 李小峰:《壮族山歌传承动因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5期。
{3} 尹庆红:《民歌与文化认同——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民族艺术》2013年第5期。
{4} 李一吉、闫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
{5} 刘绍卫:《广西当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考察与现代意义》,《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6} 陈凤:《〈印象·刘三姐〉中的壮族文化符号研究》,《大众文艺》2014年第6期。
{7} 韦玉林:《浅谈百色壮族山歌的特点与作用》,《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