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2018-03-22 12:03王鹏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诗词

王鹏硕

摘 要:清末文人梁鼎芬经历了内外交困,祸乱纷呈,十分动荡的晚清时局。这种沧桑巨变极大地推进了梁鼎芬的文学创作。他将家国兴亡、个人气质以及爱国情怀都熔铸于他的文学作品中。本文通过介绍梁鼎芬其人以及他的诗词作品来解读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梁鼎芬 诗词 爱国情怀

晚清文人梁鼎芬作品颇丰,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梁鼎芬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尽数表达家国忧患之情。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梁鼎芬其人及其诗词,来体悟他的爱国情怀。

一、忠言骨鲠之人

文人的铮铮铁骨平常会表现在他的词作与书稿中。梁鼎芬《节庵先生遗稿》中有《弹劾李鸿章骄横奸态罪恶昭彰有六可杀》的奏折,弹劾言辞恳切。书稿主要弹劾李鸿章、袁世凯之辈,有六次之多。梁鼎芬有言:“臣但有一日之官,即尽一日之心。言尽有泪,泪尽有血。”夏敬观在《学山诗话》说:“朝政窳败而清议出,党祸兴而宗社覆,自古皆然。清同光间,高阳李文正当国,一时清流附从所称备起居、能建言者,不下十数人。”梁鼎芬坚决维护清朝的统治,不畏惧权威,面对恶势力,在别人都选择明哲保身的时候,他不为己,为了国家挺身而出。为一日之官,尽一日之心。梁鼎芬不光弹劾官员,而且还在《请追录直臣以维风化》奏折中提出要褒奖官员。在奏折中他提到了十二个官员并且分别列出了他们的事迹,进一步指出他们都是忠爱敢言的好臣子。梁鼎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上谏,为国尽忠。

梁鼎芬以天下苍生为念,为统治者献良策,为家国出尽力气,为苍生献大爱,他的爱国之情溢于奏章,也贯穿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之中。

二、忧国忧民之诗

梁鼎芬诗歌字字含情,句句蓄泪,笔端尽露婉约之风,笔锋尽抒爱国之情。在他的《节庵先生遗诗》卷一中有如“省一营一官,胜如算批糠……憂心日如醒,长歌以慨慷”(《阎公谣》)这样的句子,梁鼎芬通过歇斯底里的述说,反映户部尚书阎公欺压百姓,不体恤民情,削减民用的恶劣现象,具有一定的史诗价值。这首诗的序中记载:“户部尚书阎公掌司财赋已(以)来,整理搜剔,官吏严悚。裁汰孤寡口粮以节国用,贫民愤怨,作是哀之。”写出了不称职的当职者欺压百姓,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的时局,字里行间流露出伤感和怨恨。梁鼎芬通过自己的诗把当时社会中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传达给当权者,提醒当权者注重民生。

梁鼎芬《太息》曰:

泣纷纷听挽歌,此才当世更谁过。能通蕃语推余靖,更有飞言到岳珂。春雨失群莺燕涩,海风有力犬羊多。生才似此天宁醉,太息时匆几泪沱。

从题目来看,太息就是叹息,唏嘘不已的意思。诗作的题目用“太息”首先就奠定了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这首《太息》就是作者在雨中唱的挽歌,“雨泣纷纷听挽歌”,纵使有过世的才能,也不能挽救清王朝破败的残局,整个清朝的百姓包括作者就像是在春雨中失群的莺燕,在苦雨中瑟瑟独行。纵使海风有力可以助一臂之力,但奈何骨鲠之臣太少。想想这败落的国家就泪雨滂沱,暗自伤心。诗中还运用了余靖和岳飞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有报国之心,但无奈受到奸佞的阻碍无法得到实现。辛亥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辛亥革命前夕,梁鼎芬把自己心中郁结的感情写在了《辛亥九月十五夜》这首诗中:

满地凄凉月,平生忠孝心。无人同比夜,有子和之琴。将晓祠灯在,微暄树鸟吟。不眠哀不去,人事又相寻。

诗的开篇用“月”这一个意象打开全诗的格局。自古以来“月”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的使用就带有一点悲凉和伤感的意味。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落寞;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表达了思念家乡之情。可是梁鼎芬起笔写的月是像碎片一样洒落满地的“凄凉月”,这破碎满地的“凄凉月”就像是作者一生倾尽的忠心,最终却破碎洒落,作者纵有一腔爱国的热血也无力挽救破落的国家。凄凉月色的陪伴下,倚靠着祠堂的孤灯,和着友人的琴声,伴着鸟鸣,看着破晓的来临,又是不眠的一夜。即便是有琴声,有鸟鸣也不能使作者心头的忧愁消除。这种哀愁悲苦的心情总是在作者的心头环绕。到了自己晚年的时候,梁鼎芬仍然心系着国家。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但梁鼎芬始终有一颗爱国的心。他写下了《失题》:

丹心惟共一灯红,四海无人识此翁。射虎斩蛇都不得,衰年始信百无功。

这首诗写于1917年,是梁鼎芬的晚年之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一种报国无门的愁绪,同时更多的是对自己这种无能为力的自责之情。一个暮年老人仍然心系自己的国家,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爱国的使命感。可是也是“空”有报国心了,是一己之无奈,也是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谴责。

以上诗作都是依照时间顺序贯穿于《节庵先生遗诗》的始终。从《阎公谣》到《失题》,从一个壮志青年到一个暮年老人,我们可以看出梁鼎芬一生都流淌着爱国的血液,把忠君爱国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去守护。虽然自己不能改变,但这种悲伤之情伴随了其一生。在《节庵先生遗诗》的序中,梁鼎芬自己说到其诗是“愤悱之情,噍杀之音”,他不畏权贵,不图富贵,忠心为国。梁鼎芬诗如其人,一生澄净洒脱,清贫磊落,诗歌流露着他的风骨,人格体现他的家国大爱,蔚为晚清爱国诗人。

三、甲午感事之词

中国文学有“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词历来被看作是小道末技,只能在歌儿舞女中传唱,在梁鼎芬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时局的记述,在他的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因时局动荡而引发的爱国情怀,我们从中看到了“词史”的内容。甲午战争爆发后,梁鼎芬与叶衍兰唱和了《菩萨蛮·和南雪丈咏甲午事》十首,词中抒发了自己心中郁积的愤懑与感伤,词的创作背景是甲午战争,表达出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和晚清大动荡的格局下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国家的体悟,兼具哀婉与雄豪之气,有自己独特的词质和内蕴。

梁鼎芬的十首《菩萨蛮·和南雪丈咏甲午事》从不同角度着手,对甲午战争进行了描写,如有以当权者的丑陋嘴脸为描写对象的:“璇宫夜半惊传烛,西头势重貂相属……庭院这般荒,有人空断肠。”在词的开头通过“夜半”“惊”和“势重”三个词可以看出时局的紧张,可是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仍然有人还在“桃宴酒酣”,忙于享乐而置国家危难于不顾。“搴芳情绪各,不念花开落”中“搴芳”指采摘花草,这一句明写采花人不顾花的开落,实则谴责了那些将自己置身事外的当权者们。最后一句“庭院这般荒,有人空断肠”写出了梁鼎芬的失望、自怜和伤感之情,即使心有保护国家的决心,也无力回天,剩下只是空怀君王心。庭院荒芜、国家衰败带给梁鼎芬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无力,还有对于国家民族的痛心。由此可见他对于这个即将破败的国家怀着一种极其深痛而又诚挚的感情,可是面对无能的当权者们,这样的感情也只能付诸东流了,将内心的凄凉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词的节奏由急入缓,传达出的感情却愈加厚重,到词末达到了高潮。这首词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国家衰败以及百姓苦难生活的开始。

战争场面描写也独具风格,“峨峨一舰浮东海,春帆楼约千年在”,将战舰写入词中,表明战事已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存在了千年的春帆楼泊的毁灭只是旦夕之间的事情,虽未明说却传达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国家危难之时,仍然有人无动于衷,此梁鼎芬感慨“此恨竟无期,寻春岁岁悲”,其内心的亡国之恨尤为深重,由梁鼎芬个人无期的恨与寻春而不得的悲,我们感悟到了华夏儿女的切肤之痛。

“冤禽填海知何日,芳怀惹得秋萧瑟”则营造了悲凉凄冷的气氛,有清冷幽咽之音。梁鼎芬在词作中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战争结束遥遥无期的无力感。“莫忆十年前,肠断玉案烟”,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从前的生活如今俱已烟消云散,在战争的影响下今昔对比强烈。“无谓过浮生,思君空复情”一句写出了战争中人生命的飘零和无所依靠,过往的记忆徒增了内心的痛苦,纵使词人化身精卫,拼尽一生去坚定填海,也是徒劳,终究填不满血雨腥风支离破碎的清王朝。

梁鼎芬的《菩萨蛮·和南雪丈咏甲午事》十首以甲午海战为写作背景,从战争开始到战争失败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这十首词给我们铺开了一个宏大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甲午战争的惨烈。严迪昌在《近代词钞》中说:“和南雪公《菩萨蛮·甲午感事十阕》则同时为贬时局,揭时弊,伤外侮之,词史力作,至为难能可贵。”

综述之,梁鼎芬的奏折、诗、词均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家国天下之慨和穷极一生为国效力的情志,使其成为晚清士人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清史卷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清词卷(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 叶恭绰.全清词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严迪昌.清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4] 孔尚任.云亭山人评点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6] 梁鼎芬.节庵先生遗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张元干诗词的爱国情怀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