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2018-03-22 11:43张丽
读天下 2017年14期
关键词:活动化故事化生活化

摘要: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关键词: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把问题情境故事化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上、下”概念时,我先投影出示一棵拟人化的老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再给学生讲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他善良慈祥,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相处得很好,每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树爷爷干活,陪他聊天,树爷爷也经常给小动物讲故事。瞧,今天都有谁来了?”师边说边投影出示小动物(小鸟在树枝上,小松鼠在树杈上,小兔在树下)。学生抢着要回答,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抓住这一契机,我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这三只动物谁在谁上?谁在谁下?进一步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 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把收集到的物体(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小球、茶叶罐)让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的结果,给物体命名。

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与球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图形,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整堂课学生都在玩中学,学中乐。

三、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在新教材第三册《七色花店》

教学中,我先出示各种花,并标上价钱,如下:

马蹄莲2元/枝 菊花3元/枝 剑兰1元/枝 康乃馨4元/枝 百合6元/枝 玫瑰5元/枝

先让学生自由提问题,并由学生帮助解题。如:

5枝百合花多少钱?6×5=30(元)。

2枝康乃馨、一枝剑兰,一共多少钱?4×2+1=9(元)。

2枝马蹄莲、6枝玫瑰、3枝菊花,一共多少钱?

2×2+5×6+3×3=43(元)。

……

接着,我提出:今天是小丽的妈妈过生日,小丽要用25元买一束花送给妈妈,如果你是售货员,将怎样为小丽配花?

学生畅所欲言,方法极多,有:

5枝玫瑰。5×5=25(元)。

5枝康乃馨、5枝剑兰。4×5+1×5=25(元)。

2枝百合、2枝玫瑰、一枝菊花。6×2+5×2+1×3=25(元)。

4枝康乃馨、3枝马蹄莲、一枝菊花。4×4+2×3+3=25(元)。

……

我指定几个学生代表上台根据他所说的进行配花,然后由下面的学生对他们所配的花进行评价。结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提出不同的看法:“只选一种花太单调了。”“多选几种花看起来比较漂亮。”“因为是要送给妈妈的,应该多选康乃馨比较有代表意义。”……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充分展开,并在互相交流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同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他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六、 总结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克亮.数学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创设[J].教学与管理,2005年19期.

[2]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作者简介:

张丽,重庆市,重庆市潼南区东风小学校。

猜你喜欢
活动化故事化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构建活动化的低年级语文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