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實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和因“才”施教三方面,谈谈对于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选择;有效教学;因“才”施教
“教学是一条折线,始终在寻找起点与目标之间的最短距离,每一段过程都是师生选用一定的学习材料与学习方式,通过互动、对话,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过程。”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教学的四维目标是否达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就是要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高效率、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效益、学生问题解决的高效益及在学习过程中赋予情感态度的高效应,使四者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 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学习材料有着很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学习材料有着不同的功用。下面我就从教学情境、教师设问和课堂练习三方面来说说学习材料的选择。
1. 教学情境的选择。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就教材而言,教师要把教学的内容放到课标、教材、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中加以审视,与现实进行沟通,做到教师执教的思路、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的“三路”贯通。同时教师还要从教材所呈现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上进行认真思考。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案例1】在学习《辨认方向》这一课时,教材的情境图所呈现的是城市中的街道与建筑物,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这个情境非常熟悉,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时我所任教的学生是山里的孩子,有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去过城市,又怎么能理解这个情境呢?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所住的村庄和学校绘制成一幅线路图,让学生进行新知的学习。学生看到那么熟悉的场景,学得非常开心,接着再“带学生逛城市”——出示书中的情境图,把这一情境作为巩固练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 教师设问的选择。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高质量的设问,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设问,也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
【案例2】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很容易发现并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三角形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虽然这个结论与正确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只差两个字——“任意”,但这“任意”两字却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个字呢?首先,我先让学生判断:2cm、4cm、7cm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说:不能。我紧跟着问:“可这三根小棒符合你们总结出的哪条规律呀!你们看:4+7>2呀!”学生反应也很快,都喊了起来:“可是2+4<6呀”我马上皱着眉头问:“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听完后由刚才的情绪激昂转到了默默的思考之中。接着,孩子们陆续把手举起来,有的学生想到了“所有”,有的学生想到了“全部”,谁能再换个词语?“任意!”
当然,教师的设问还要注意难度适中,大小适度。在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先后有序、环环相扣。
3. 课堂练习的选择。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我们除了选择教材上的一些习题外,还可补充一些具有针对性或发展性的练习。这样在习题的量与质上做一些处理会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吴卫东教授认为,可进行多次教学创作的,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材料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案例3】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这一内容时,我所设计的应用练习,所用的练习材料就是同一个——摆桌子算人数。这一练习的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摆正方形桌子的问题:1张方桌坐4人,2张方桌坐6人,按照这样的方法摆下去,10张这样的桌子可以坐几人?二是摆长方形桌子的问题:1张长桌坐6人,2张长桌坐10人,按照这样的方法摆下去,10张这样的桌子可以坐几人?
这一练习的学习材料虽然只有一个,但是通过对这个学习材料的反复使用,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对图形中的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变革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课堂生成,去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案例4】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有一个让学生指角的内容。在第一次教学时,我是这样教的:
师:你认为哪一种指角的方法正确呢?表决一下,认为自己对的请说明理由。结果发现各种意见的支持率比较平衡。学生各抒己见,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但都无法说明理由。于是,我就告诉学生第三种方法是正确的,并表扬了选择第三种指法的学生。接着让学生和我一起指角,并让同桌一起找出生活中的角去指一指。但是课后我却遗憾地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指角。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认识不足,学生还没有了解角的定义,就让他们去指角,不管让学生怎样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归根结底还是无效的。基于这一认识,我又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前面的教学流程相同,但是在学生表决了指角的方法后,我并没有立即指出哪种指角方法正确,而是先运用讲授法,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教会了学生角的画法。接着再进行指角的活动,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第三种方法是正确的。而且能说出这样指的理由。(角是由一个顶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所以应该是第三种。只有把顶点和边都指出来,才是一只完整的角。)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如学习米、千米、克、千克、时、分、秒等知识需要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推导过程需要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多位数的认识》则需要用讲授法;而对于《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则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向有效。
三、 因“才”施教是有效教學的保证
所谓因“才”施教是指教师要在了解自己“才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要求教师针对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尽量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有效。一堂充满个性的数学课,其最佳教法也只有设计者本人才能最好地把它呈现出来。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模仿,反而会使我们的教学走向低效甚至是无效。
【案例5】在教学《平均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模仿了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设计,利用学生都喜欢篮球这一媒介组织大家来进行10秒钟拍球比赛,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本部分一共分为3个环节。
1.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分别代表男女两队进行比赛。结果男生拍了19个,女生拍了20个。吴老师宣布女生队赢。这时,男生队提出异议:一个人不能代表全班的水平。要多派几名队员。于是进入第二环节。
2. 每队各派4人上台进行比赛,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大家分别算出总数,得出男生队赢。这时,老师适时来到女生一边,说:“我加入你们队吧!”于是,比赛进入了第三环节。
3. 老师现场拍球29个,这时,女生队的拍球总数为105个。老师马上宣布女生队赢。这时,又有人提出异议:不公平,因为人数不相等,不能进行比较。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了平均数。
从整个环节设计分析,学生确实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光这一环节就花去了我们27分钟,影响了整节课的时间把握,后面的练习也草草收场。而且,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很多学生都把目标盯在了老师拍球这件事上,更有一些学生,已经忘记了这节课的目的,在大谈自己喜欢的球星。这样的教学虽然有趣,但是教学效果却是否定的。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片段进行反思,觉得关键是太注重“创新”,也缺少足够的课堂驾驭能力,从而导致了这一环节的低效。于是,在第二个班里,我及时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选择了直接呈现书中的教学情境,教学反而变得有效了。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在不断地实践、思考和总结中去选择,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扎实,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3]高永芳.返朴归真:让课堂回归真实[G].小学数学教师,2012年5月.
作者简介:
舒慧敏,浙江省兰溪市,浙江省兰溪市振兴小学。